排膿內塞散
PAI NONG NEI S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心方》卷十五引《範汪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排膿內塞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促進排膿: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作用。膿液的產生常與外邪入侵、氣血瘀滯有關,防風可驅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利於膿液的排出。
- 散結消腫,通利竅道: 防風亦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消散膿液周圍的腫脹,並通利竅道,利於膿液的引流排出。
因此,排膿內塞散中加入防風,可起到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促進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膿液內積的疾病。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濕的功效。膿瘍形成常伴有濕熱內蘊,導致排膿不暢。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促進膿液順利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健脾益氣,扶正祛邪: 茯苓亦可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抗病能力。膿瘍形成往往伴隨氣血虧虛,影響機體抗病能力。茯苓能健脾益氣,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膿瘍消退。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通竅排膿: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膿液阻塞鼻腔、頭面部腫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促進鼻腔通暢,使膿液排出,達到排膿止痛的效果。
- 祛風解毒:白芷還具有祛風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頭面部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緩解症狀,起到祛風解毒的作用。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宣肺利咽,排膿化痰: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化痰的功效。對於因痰濁內阻,肺氣不利所致的咳嗽、咯痰、胸悶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引藥入肺,通利氣道:桔梗具有開宣肺氣、通利氣道的功效,能幫助其他藥物有效地作用於肺部,促進痰液排出,解除肺氣鬱結,達到排膿止咳的效果。
因此,排膿內塞散中加入桔梗,不僅能排膿化痰,還能引藥入肺,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排膿內塞散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鬱開竅,引導膿液排出: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解鬱開竅、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膿液內塞、鬱而不通的情況,遠志能疏通心氣,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泄,並引導膿液順利排出。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排膿內塞散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遠志的加入,不僅能促進膿液排出,還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穿山甲、皁角刺等,性較峻猛,容易傷及正氣。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人體的刺激。
- 調和藥性: 方中藥材藥性各異,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腫脹,促進膿液排出。
- 調和營衛,助氣行血: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排膿,加速傷口癒合。
綜上,桂枝在排膿內塞散中發揮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調和營衛、助氣行血等多重作用,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排膿內塞散方中,看似加入人參,實則別有用心。人參性溫,味甘,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方中使用人參,目的並非單純補氣,而是藉其「氣血雙補」之效,以補氣生血,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一方面,人參可補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抵抗邪氣入侵;另一方面,人參能益血,促進血液循環,使膿液順利排出。因此,人參在此方中起到「扶正」的作用,而非單純補氣,更不是為了提高免疫力,而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排膿」的最終目的。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供血,同時有助於將膿液引流至體表,達到排膿的目的。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控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川芎在排膿內塞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引導排膿、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膿瘍等疾病。
排膿內塞散中使用當歸,主要有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膿液內塞的情況,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幫助膿液順利排出。
- 補血養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排膿的過程中,機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當歸可以起到補血補氣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預防感染。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促進膿液排出: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之功,可溫煦脾腎陽氣,改善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膿液鬱積不宣。對於寒性體質或體虛者,附子可助其正氣,促進膿液的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回陽救逆,扶正祛邪: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功,可溫補心陽,振奮心氣,對於氣虛陽虛者,附子可增強其抵抗力,促進體內正氣生髮,進一步增強抗病能力,助其抵抗病邪,達到排膿止痛的效果。
排膿內塞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如下:
- 厚朴善於燥濕化痰,消腫排膿: 排膿內塞散主治肺癰、肺膿瘍,而厚朴性溫燥,能燥濕化痰,並能消散腫塊,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治療肺部感染引起的膿液積聚。
- 厚朴可通暢氣機,止痛散結: 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通暢肺氣,消除胸痛、咳嗽等症狀。此外,厚朴還能散結消腫,有助於消除肺部膿腫,改善呼吸道阻塞。
因此,厚朴在排膿內塞散中起到燥濕化痰、消腫排膿、通暢氣機、止痛散結的作用,是治療肺癰、肺膿瘍的重要藥物。
排膿內塞散中使用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收斂固澀: 龍骨性微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對於膿液外溢、潰瘍難癒合的情況,龍骨可收斂傷口,防止膿液外流,促進癒合。
- 鎮靜安神: 排膿內塞散主要用於治療膿瘡、癰疽等疾病,而這些疾病常伴有疼痛、發熱、煩躁等症狀。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幫助其恢復正常狀態。
綜上所述,龍骨在排膿內塞散中的作用是收斂固澀、鎮靜安神,有利於促進膿瘡癒合,緩解患者痛苦。
排膿內塞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效。排膿內塞散主要用於治療膿瘍內陷,氣血虧虛,正氣不足的情況,而黃耆能補氣固表,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排出膿液,促進傷口癒合。
- 託毒外出:黃耆具有託毒生肌的作用,能將膿液引導至體表排出,避免內陷,進一步減少病竈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耆在排膿內塞散中起著補氣升陽、託毒外出的重要作用,幫助機體抵抗感染,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排膿內塞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消腫,排膿通絡: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排膿內塞散治療的是膿瘍內塞,導致腫痛不消的病症。赤小豆能利水消腫,使膿液順利排出,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二、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赤小豆還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消炎止痛,加速膿瘍的消退。同時,它也能散瘀止痛,緩解腫脹疼痛,使患者更快康復。
主治功效
排膿內塞散:外治排膿方劑
排膿內塞散,是由桂枝、甘草、白芷、川芎、當歸、防風、茯苓、附子、厚朴、黃耆、桔梗、龍骨、人參、遠志、赤小豆等中藥材組成。這是一種外治方劑,具有排膿、生肌、止痛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膿瘡、瘡瘍、腫毒等疾病。
排膿內塞散組成中藥材介紹: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龍骨:**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
總結:
排膿內塞散是一種外治方劑,具有排膿、生肌、止痛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膿瘡、瘡瘍、腫毒等疾病。該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每種中藥材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共同作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茯苓1兩,白芷1兩,桔梗1兩,遠志1兩,甘草1兩,桂心2分,人參1兩,芎藭1兩,當歸1兩,附子2枚(炮),厚朴2兩,龍骨1兩,黃耆1兩,赤小豆5合(熬)。
上為末。
溫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
內補散(《楊氏家藏方》卷十二)、內塞散(《三因》卷十四)、內補防風散(《外科精義》卷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排膿內塞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範汪方》。 組成:防風1兩,茯苓1兩,白芷1兩,桔梗1兩,遠志1兩,甘草1兩,桂心2分,人參1兩,芎藭1兩,當歸1兩,附子2枚(炮),厚朴2兩,龍骨1兩,黃耆1兩,赤小豆5合(熬)。 主治:癰瘡熱巳退,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