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左經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左經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羌活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 通經活絡:羌活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藥物成分的有效傳導和作用發揮。左經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亦具通經活絡作用,羌活與之配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左經湯中包含前胡,主要是基於其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前胡性微溫,味辛,入肺經,善於疏散風寒,尤其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胸痛、鼻塞等症。左經湯所治的胸脇脹滿、脅肋疼痛、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等症,多與肝氣鬱結、寒邪阻滯有關,前胡可以疏散寒邪,解除肝氣鬱結,從而達到止痛、消脹的效果。此外,前胡還能宣肺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引起的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左經湯中包含蒼朮,主要是因為其燥濕健脾之效。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能燥脾胃之濕,健脾胃之氣,且有祛風止痛之功。左經湯為治療脾胃虛寒、寒濕阻滯之證的方劑,而蒼朮能燥濕健脾,化解寒濕,促進脾胃運化,同時可改善因寒濕阻滯導致的疼痛,因此成為左經湯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左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固本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左經湯主治氣血虛弱,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狀,而人參則可以補益心脾之氣,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左經湯中還包含其他補氣藥物,如黃芪、當歸等,人參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補氣效果,提高藥效。
左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滲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等症狀。左經湯所治的症狀,多與脾虛濕盛有關,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通暢,進而緩解症狀。
二、 寧心安神: 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左經湯所治的一些症狀,如心悸、失眠等,與心神不安有關,茯苓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提升療效。
左經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左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血瘀滯,痛經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升陽舉陷: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提升陽氣,對於月經不調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左經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基於其 行氣消積 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能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降逆止嘔。 左經湯常用於治療 肝胃氣滯、 胸脅脹痛、 食積不化 等症狀,枳殼在其中起到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幫助 改善肝胃功能, 促進食物消化, 解除胸脅脹痛,達到治療目的。
左經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大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味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效。左經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導致肺氣失宣,咽喉腫痛,痰多難咳。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開音,使痰液易於排出。
- 升舉陽氣: 桔梗入肺經,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左經湯中其他藥材如麻黃、桂枝等,也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桔梗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其他藥材,升舉陽氣,促進機體正氣抗病。
因此,左經湯中加入桔梗,可有效宣肺利咽,升舉陽氣,促進機體恢復。
左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左經湯以溫經散寒為主,但藥性偏於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能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燥烈,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增強桂枝的溫經散寒作用,增強白芍的養血柔肝作用,使整體方劑更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左經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左經湯用於治療婦女經期不順、痛經等寒凝血瘀證,而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導致的經期不順、痛痛。
- 助陽化氣: 肉桂亦能溫陽補腎,有助於促進腎陽的生成,腎陽充足則可溫暖胞宮,使月經運行通暢。此外,肉桂還可化瘀通絡,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經期不順、痛經的目的。
左經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溫補陽氣,散寒止痛。
附子性溫,味辛甘,歸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左經湯主要治療因寒邪客於經脈,導致經脈不通,出現四肢厥冷、腹痛、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狀。附子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的症狀,同時溫補心陽,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心悸氣短等症狀,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左經湯中加入附子,可以起到溫陽散寒、止痛的效果,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左經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左經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病症,而婦科病症常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有關,木瓜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緩解病症。
- 調和脾胃: 左經湯中常含有辛辣燥熱的藥物,易傷脾胃。木瓜能健脾消食,和胃止嘔,可緩解辛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左經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左經湯以溫經散寒為主要功效,而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它可以溫暖子宮,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血瘀而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 助藥力: 左經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多偏於活血化瘀,但若寒邪未除,活血化瘀效果便會減弱。乾薑可以溫陽化寒,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更有效地緩解經期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經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風濕所搏,肢體沉重。」
此為風濕之邪外襲,阻滯經絡氣血,導致肌肉關節酸重疼痛、活動不利之證。風性輕揚,濕性黏滯,二者相合,易侵襲肢體肌表,困遏陽氣,使氣血運行不暢,故見沉重乏力。
二、組成與功效解析
左經湯由15味主藥及生薑、大棗配伍組成,其組方邏輯可分為以下層次:
(1)祛風除濕,解表透邪
- 麻黃、桂心、羌活、防風:
此四味辛溫發散,麻黃開腠理透表邪;桂心溫通經脈;羌活善祛上半身風濕;防風為「風藥潤劑」,共奏散風濕、通陽氣之效。
(2)宣暢氣機,化濕和中
- 厚朴、枳殼、半夏、茯苓:
厚朴苦溫燥濕,下氣寬中;枳殼行氣化痰;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此組藥針對濕邪內阻中焦、氣機不暢之病機,使濕邪從中焦化解。
(3)疏肝清熱,調和營衛
- 柴胡、黃芩、麥冬、小草:
柴胡疏肝解鬱,透達少陽;黃芩清熱燥濕,防風濕鬱久化熱;麥冬養陰潤燥,制約辛溫藥之燥性;小草(遠志)寧心安神,兼化痰濕。此組藥兼顧內在氣血調和。
(4)溫經通絡,利水消腫
- 白薑(乾薑)、防己、甘草:
白薑溫中散寒,助陽化濕;防己利水消腫,除經絡濕滯;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健脾。
(5)調和營衛,顧護脾胃
- 生薑、大棗:
生薑助麻黃、羌活散表濕,大棗補脾益氣,二者調和營衛,固護中焦。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風濕在表,兼有氣滯」為核心病機,結合以下治療思路:
- 表裏同治:
外散風濕(麻黃、羌活)與內化濕濁(厚朴、茯苓)並用,標本兼顧。 - 氣血並調:
行氣藥(枳殼、柴胡)與溫通藥(桂心、白薑)相配,使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絡通。 - 寒熱並舉:
辛溫藥(麻黃、羌活)與清熱藥(黃芩)同施,防溫燥過度而化熱。
四、總結
左經湯以「祛風除濕為主,輔以行氣化痰、溫通經絡」,適用於風濕外襲、經氣不暢之肢體沉重證,體現了中醫「分消走泄」的治濕思路,後世加減可延伸治療痹證初期或濕證夾表者。
傳統服藥法
麻黃、桂心、黃芩、枳殼、柴胡、半夏、甘草、羌活、防風、厚朴、白薑、茯苓、小草、防己、麥冬各等分。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以充分發揮其功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左經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麻黃、桂心、黃芩、枳殼、柴胡、半夏、甘草、羌活、防風、厚朴、白薑、茯苓、小草、防己、麥冬各等分。 主治:三陽經腳氣,痰濕風腫,腰足拘攣,喘滿煩悶,大小便秘。
左經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羌活,前胡1兩,蒼朮(米泔水浸1宿,去皮,炒)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桔梗(炒)半兩,甘草半兩(炙),官桂(去粗皮,不見火)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乾木瓜1兩,乾薑(炮,洗)1兩。 主治:風濕所搏,肢體沉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