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津飲中加入蘆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生津: 蘆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傷津所導致的口渴、咽乾、尿少等症狀,蘆根能有效地清熱瀉火,補充津液,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 利尿消腫: 蘆根還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對於因熱毒鬱結、水液代謝失常而引起的浮腫,蘆根能促進尿液排出,消退水腫,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養津飲中加入蘆根,不僅能清熱生津,還可利尿消腫,對於熱邪傷津、水液代謝失常所引起的症狀,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養津飲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渴的功效。對於燥熱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天花粉能有效緩解,與養津飲中滋陰潤燥的功效相輔相成。
- 利水消腫: 天花粉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對於熱痺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幫助。
養津飲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消腫之效。其滋陰作用,能養護津液,緩解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
此外,玄參還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引起的發熱、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因此,在養津飲中加入玄參,能更好地發揮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達到養護津液、緩解燥熱的治療目的。
養津飲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對於津液不足,肺燥津傷所致的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除煩:麥門冬亦能清熱除煩,對於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養津飲多用於治療陰虛燥熱、肺燥津傷、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清熱除煩之效,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養津飲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其能滋補肝腎陰液,並能涼血止血,對於陰虛血燥、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心煩、盜汗、失眠、面色蒼白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2.清熱解毒: 生地黃除了滋陰養血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症,如發熱、口渴、便祕、瘡瘍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養津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滋陰養血、清熱解毒,達到治療陰虛血燥、津液不足等症狀的效果。
養津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辛溫,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養津飲多用於治療津液不足、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可宣肺利咽,幫助津液下行,潤澤咽喉,改善聲音嘶啞。
- 散結消腫: 桔梗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能促進痰液排出,並有助於緩解因津液不足引起的咽喉腫痛。
養津飲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養津飲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乾舌燥、目赤腫痛等症狀,菊花可有效清熱瀉火,緩解患者的口渴、眼睛乾澀等症狀。
- 疏散風熱:菊花亦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緩解因風熱上攻引發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養津飲中加入菊花,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疏散風熱,達到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津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津飲為近代中醫針對「鼻咽癌放療後陰傷津虧證」所擬之方,其主治核心為「燥熱傷陰,肺胃津液耗損」。古籍中雖未直接記載此方,然其組方思路融合傳統滋陰生津、清熱潤燥之法,對應以下病機:
- 放療後熱毒灼陰:放射線屬中醫「火熱毒邪」,易耗傷肺胃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咽喉灼痛、黏膜充血糜爛。
- 津虧兼夾濕濁:若患者脾虛濕盛,可見「口乾不欲飲、苔白膩」,此為津傷而濕阻之矛盾病機。
- 血分受損:放療後白細胞降低,中醫視為「熱毒入血,氣陰兩傷」,需兼顧養血護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滋陰生津:
- 雪梨、乾蘆根:甘寒清潤,直補肺胃津液,兼清餘熱。雪梨生津潤燥,蘆根清熱生津,為方中「津液補充」主藥。
- 麥冬、生地、玄參:養陰三藥協同,麥冬潤肺胃,生地滋腎陰,玄參清浮火,針對「上焦燥熱、下焦陰虧」之格局。
清熱解毒:
- 花粉(天花粉)、薺苨:清熱解毒,專治黏膜熱毒充血。天花粉兼能生津,薺苨(又名甜桔梗)利咽消腫,針對放療後咽喉糜爛。
- 杭菊花:輕清上浮,疏散頭面熱毒,緩解放療後頭頸部炎症。
宣肺利咽:
- 桔梗:開提肺氣,載藥上行,兼緩咽痛,與蘆根形成「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加減法解析
- 咽痛糜爛:加板藍根(清熱涼血)、金絲草(利濕解毒),強化黏膜修復。
- 苔白膩濕阻:加佩蘭(芳香化濕)、金絲草,避免滋陰藥助濕,體現「潤燥不礙脾」之巧思。
全方作用原理
養津飲以「甘寒潤燥」為主軸,結合「輕清宣透」與「涼血護陰」,形成多層次治療:
- 直接補充津液(雪梨、蘆根)→緩解口乾黏膜乾燥。
- 清解殘餘熱毒(花粉、菊花)→減輕放療後炎症反應。
- 調節氣機升降(桔梗、蘆根)→改善胃納不佳、惡心等氣機不暢症狀。
中醫理論契合點
此方體現「存得一分津液,便保一分生機」之辨證思維,尤其適用於現代放射治療後「火熱傷陰」之證,既繼承傳統滋陰法,又針對放療毒性加以創新配伍,堪為中西醫結合範例。
傳統服藥法
雪梨30克,乾蘆根30克,花粉15克,玄參15克,薺苨15克,麥冬9克,生地9克,桔梗9克,杭菊花12克。
咽痛、口腔糜爛者,加板藍根、金絲草;口乾不欲飲,舌苔白膩,加佩蘭、金絲草。
養陰生津,潤肺止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甘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津飲, 出處:《古今名方》引廣州市中醫院腫瘤科方。 組成:雪梨乾30g,蘆根30g,花粉15g,玄參15g,薺苨15g,麥冬9g,生地9g,桔梗9g,杭菊花12g。 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止渴。主治:鼻咽癌放療後反應,症見口乾,舌燥,惡心,胃納下降;白細胞降低,口咽部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及唾液腺受到損害而引起的咽喉乾燥疼痛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