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湯

JIU J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27%
心經 17%
肝經 11%
腎經 6%
脾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2. 涼血止血: 青黛能涼血止血,對於外傷出血、吐血、衄血等症狀,可起到止血和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青黛在救急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患者的急症症狀。

救急湯中包含玄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救急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肺熱盛所致的急症,如高熱、煩躁、神昏、口渴、咽喉腫痛等,玄參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2. 滋陰降火,潤燥生津: 玄參具有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的作用,可緩解熱毒引起的津液虧損、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救急湯中加入玄參,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可以滋陰降火,潤燥生津,使藥效更加全面。

救急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救急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心煩口渴、神志恍惚等症,麥門冬可以補充體內津液,緩解燥熱,起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作用。
  2. 生津止渴: 麥門冬能有效生津止渴,尤其對熱病傷津引起的口渴症狀有顯著效果。救急湯作為急救方劑,常常用於治療急症,麥門冬的生津作用可以快速緩解患者的口渴症狀,為身體提供所需水分,有助於緩解病情。

救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救急湯中常含有較為峻猛的藥材,例如生石膏、黃芩等,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過於寒涼傷正氣。
  2. 增強藥效,保護脾胃: 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並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救急湯通常用於急症,藥性較強,甘草的加入可以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

救急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消解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能利水消腫,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腫脹、水腫有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排泄體內毒素。

因此,救急湯中添加天花粉,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幫助緩解緊急情況下的各種不適。

救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救急湯常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出血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效果。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能滋陰降火,對於因熱邪傷陰導致的熱症,如高熱不退、口渴、煩躁等,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救急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以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

主治功效


救急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救急湯主治三陰中寒證。具體症狀包括:

  • 初起無身熱頭痛,只覺惡寒。
  • 四肢厥冷,戰慄。
  • 腹痛吐瀉,口不渴。
  • 喜歡多穿衣服蓋被子,蜷縮臥床,身體沉重。
  • 指甲、嘴唇發青。
  • 口吐涎沫。
  • 脈象沉遲無力,甚至無脈。

病機分析

三陰中寒,是指寒邪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三經。由於寒邪性質為陰,而患者體質陽氣不足,陰寒內盛,陽氣更加虛微,無法外達溫煦四肢,因此出現四肢厥冷;陽氣不能宣發,則身體沉重;寒邪困阻脾胃,運化失職,則腹痛吐瀉;寒邪內阻,津不上承,故口不渴;陰寒凝滯經脈,氣血不暢,故指甲、嘴唇發青;寒邪盛極,陽氣衰微欲絕,則脈象沉遲無力,甚至無脈。

治療原理

救急湯的治療原理是回陽救逆,祛寒扶正

  • 回陽救逆: 方中重用附子、乾薑、肉桂等大辛大熱之品,旨在迅速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溫補元陽,乾薑溫中散寒,肉桂溫經通脈,三藥合用,可強力祛除體內陰寒之邪,恢復陽氣。
  • 祛寒扶正: 在回陽的同時,方中配伍人參、白朮、茯苓等補益脾胃之藥,以扶助正氣。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與六君子湯部分組成相同,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恢復運化,從而促進陽氣的生化。

方劑組成與功效

  • 附子(炮): 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溫補命門之火。
  • 乾薑: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肉桂: 辛甘大熱,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 人參: 甘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 白朮: 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茯苓: 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半夏: 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陳皮: 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 甘平,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 五味子: 酸、甘、溫,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 麝香(加): 辛、溫,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
  • 豬膽汁(加): 苦寒,清熱,潤燥,解毒。可以引苦寒之性入心而通脈,屬於反佐用法。
  • 升麻、黃耆(加): 升陽補氣,用於泄瀉不止。
  • 薑汁(加): 溫中和胃,止嘔。
  • 鹽炒吳茱萸(加): 溫中止痛,用於吐涎沫或小腹痛。

方解

此方以附子、乾薑、肉桂為君藥,溫裡祛寒,回陽救逆;以人參、白朮、茯苓為臣藥,益氣健脾,扶助正氣;半夏、陳皮理氣化痰,和胃止嘔;五味子斂陰生津,防止辛熱藥物過燥傷陰;甘草調和諸藥;佐以麝香開竅醒神,通達經脈;使以薑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共奏回陽救逆,祛寒扶正之功。

加減變化

  • 無脈者,加豬膽汁,取其苦寒入心,以通血脈。
  • 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 嘔吐不止,加生薑汁,溫中止嘔。
  • 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溫中止痛。

總結

救急湯是治療三陰中寒、陽氣衰微欲絕危重證的有效方劑。它通過溫熱的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迅速驅散陰寒,同時配合人參、白朮、茯苓等補益藥物扶助正氣,達到回陽救逆、祛寒扶正的治療目的。此方的加減變化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青黛2錢,山草根2錢,玄參5錢,麥冬5錢,甘草1錢,天花粉2錢,生地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喉疳、咽喉腫痛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舌頭發紫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青黛2錢,山草根2錢,玄參5錢,麥冬5錢,甘草1錢,天花粉2錢,生地5錢。 主治:喉疳,陰陽二火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