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湯

PANG TU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19%
心經 14%
肝經 12%
脾經 8%
腎經 5%
大腸經 3%
膽經 2%
膀胱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滂沱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降火: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善於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滂沱湯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玄參可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緩解熱毒對咽喉的傷害。
  2. 利咽開音: 玄參還能利咽開音,改善聲音嘶啞,喉嚨不適等症狀。滂沱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藥物,玄參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的發揮作用。

滂沱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熱:升麻性微寒,味辛,入肺經,能疏散風熱,清熱解表。滂沱湯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升麻可清熱解表,宣散風熱,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升舉陽氣:升麻有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使陽氣上升,以抵禦外邪侵襲。滂沱湯中往往配合辛溫解表藥物,如葛根、柴胡等,共同發揮升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使陽氣得以升發,有助於病邪的驅散。

滂沱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滂沱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等,而黃芩能有效清泄體內濕熱,故為方中必備藥物。
  2. 止血止瀉:黃芩還具有止血止瀉的作用。滂沱湯中常配伍具有止瀉功效的藥物,如白芍、黃連等,黃芩的加入可增強止瀉止血的效果,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

滂沱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滂沱湯主要用於治療熱邪犯肺、肺津不足所致的咳嗽、喘息、口乾咽燥等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能有效緩解肺熱津虧,滋養肺陰,達到止咳化痰、清熱生津的目的。
  2. 配合其他藥材: 滂沱湯中其他藥材如桑白皮、杏仁等,具有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達到治病的目的。

滂沱湯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其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肺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滂沱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狀為肢體疼痛、麻木、重著,伴有怕冷、惡風等。

防風可以 散寒解表,驅散外邪,緩解怕冷、惡風症狀;同時,它也能 祛風止痛,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因此,防風在滂沱湯中起到了 疏通經絡、祛風散寒、止痛 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滂沱湯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滂沱湯主治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渴等症,而天花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咽喉腫痛和口渴症狀。
  2. 利濕通淋:天花粉還具有利濕通淋的作用,能夠幫助身體排泄濕熱毒素。滂沱湯中常與其他利濕通淋藥物配伍,如滑石、車前子等,共同達到利濕通淋、清熱解毒的目的。

滂沱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宣肺解表,散寒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散風寒、解表散邪的作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發熱、鼻塞、痰白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地驅散外邪,達到解表止咳的效果。
  2. 行氣止痛,消腫止癢: 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消腫止癢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脘腹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紫蘇葉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紫蘇葉在滂沱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宣肺解表,又能行氣止痛,是治療風寒感冒以及相關症狀的常用藥物。

滂沱湯中使用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青黛性寒,味甘苦,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滂沱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喉痹等症,青黛可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並可涼血止血,緩解熱毒所致的出血。
  2. 清熱消腫,化瘀止痛: 青黛還有清熱消腫、化瘀止痛的功效。滂沱湯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滂沱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滂沱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調和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燥烈,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損傷。
  2. 增強藥效:甘草能使藥性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例如,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止痛、止咳、消炎等作用,提高藥物治療效果。

滂沱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其性寒涼,能清熱涼血,對於熱病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生地黃滋陰潤燥,可改善津液不足引起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在滂沱湯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清熱解毒,還可滋陰潤燥,達到整體平衡的效果,有助於緩解病症,促進患者康復。

滂沱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滂沱湯主治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等症,桑白皮可宣散肺氣,化解寒邪,止咳平喘,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功,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豬苓、澤瀉等,共同達到利水通淋、消腫止痛的效果。尤其對於因肺氣不宣、水液停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桑白皮的利水作用可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呼吸道負擔。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滂沱湯」

中藥方劑「滂沱湯」,主要成分是:玄參、升麻、黃芩、麥門冬、防風、天花粉、紫蘇葉、青黛、甘草、生地黃、桑白皮。主治功效是:傷寒發紅疹,身體發熱,體內像有火燒,口渴想喝水,呼吸急促,舌頭乾燥,常會揮手自救;或者中暑發熱,非常口渴,喝很多水都不解渴,汗水像雨下,大聲叫喊,白天病情嚴重,晚上較輕,這些都是陽火。具體的中藥方劑組成介紹如下: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防風: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3.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4. 麥門冬: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5. 桑白皮: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6. 生地黃: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7. 升麻: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8. 天花粉:天花粉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9. 玄參: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10. 紫蘇葉: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11. 青黛:青黛為中藥清熱解毒之要藥,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

上述這些中藥材共同組成了「滂沱湯」,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發散風熱、透疹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寒發紅疹、中暑發熱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元參9錢,升麻2錢,黃芩4錢,麥冬7錢,防風3錢,天花粉3錢,蘇葉1錢,青黛3錢,生甘草3錢,生地9錢,桑白皮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滂沱湯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滂沱湯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氣喘口乾口渴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滂沱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二。 組成:元參9錢,升麻2錢,黃芩4錢,麥冬7錢,防風3錢,天花粉3錢,蘇葉1錢,青黛3錢,生甘草3錢,生地9錢,桑白皮5錢。 主治:傷寒發斑,身熱,心內如火,口渴呼水,氣喘舌燥,揚手出身;或中暑熱之氣,大渴飲水,數桶不止,汗如雨下,大喊狂呼,日重夜輕,此皆陽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