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湯

清解湯

QING J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17%
心經 15%
腎經 13%
肝經 11%
脾經 7%
心包經 3%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解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之功效。清解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熱入血分,以及陰虛火旺、津液虧損等症。

玄參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同時滋陰降火,使熱毒消散,陰液得以補充,達到標本兼治之效。因此,玄參是清解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清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清解湯常用於治療熱證,如熱病發熱、口渴咽乾、心煩不寐、血熱妄行等,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滋陰降火: 熱證往往伴隨陰虛內熱,而生地黃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可以補充體內陰液,降低體內熱度,使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解湯方劑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其清熱作用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清肝明目則可改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疾;解毒功效則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發熱、腫痛等症狀。

因此,清解湯中加入菊花,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因外感風熱或肝火上炎引起的各種不適,達到治療目的。

清解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二、 利尿消腫: 天花粉亦有利尿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尿少、水腫等症狀,配合其他利尿藥材,增強清解湯的利水作用。

清解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症狀。
  2. 健脾益氣: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從而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清解的目的。

清解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清熱養陰之功效。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潤肺止咳之效。清解湯多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咽乾、神昏譫語、心煩不寐、肺熱咳嗽等症。麥門冬在此方中,一方面可以 滋陰降火,緩解熱病所致的津液虧損;另一方面,也能 清熱解毒,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侵襲,進而達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效果。

清解湯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其藥性善於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清除瘀血阻滯,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症狀,如胸悶、心痛、血脈不通等,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丹參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降低體內熱毒,對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疾病,例如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有一定治療作用。

因此,清解湯中加入丹參,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清解湯中包含沙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生津液,緩解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此外,沙參還能滋陰潤肺,改善因肺陰不足引起的燥咳、乾咳等症狀。

清解湯多用於治療熱邪犯肺,或陰虛火旺引起的咳嗽、咽痛、口渴等症狀。沙參的清熱生津、養陰潤肺之效,有助於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解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胃氣燥」所致諸症,具體表現為:

  1. 口渴善飲:胃中津液不足,陰虛內熱,故患者頻飲以自救。
  2. 時發煩躁:燥熱擾亂心神,情緒不寧。
  3. 喜靜不喜動:動則助陽生熱,靜則陰液得守,符合陰虛內熱之體質特徵。
  4. 見水果則快:水果性多甘寒,能生津潤燥,故患者偏嗜。
  5. 遇熱湯則憎:熱湯助火傷陰,與胃燥本質相衝,故厭惡。

綜合而言,此證屬「胃陰虛兼內熱」,病機為熱傷津液、胃失濡潤,治當滋陰清熱、生津潤燥。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君藥:玄參、生地

  • 玄參(1兩):苦甘鹹寒,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專瀉無根浮遊之火,針對胃燥之熱源。
  • 生地(5錢):甘寒質潤,滋陰生津、涼血養血,直接補充胃陰,與玄參共為核心。

2. 臣藥:麥冬、沙參、天花粉

  • 麥冬(3錢):甘微苦寒,滋肺胃之陰,清心除煩,助生地養陰力。
  • 沙參(3錢):甘微寒,益胃生津,補陰制火,與麥冬協同潤燥。
  • 天花粉(3錢):甘微苦寒,清熱生津,止渴效能顯著,針對「善飲」主症。

3. 佐藥:丹參、甘菊花、茯苓

  • 丹參(2錢):微寒,涼血活血,防陰虛久鬱成瘀,兼清熱安神以緩煩躁。
  • 甘菊花(3錢):甘苦微寒,清肝明目,兼散上焦浮熱,助玄參透熱外出。
  • 茯苓(3錢):甘淡平,健脾滲濕,防滋膩藥礙胃,調和陰陽。

組方特點

  1. 滋陰為主,清熱為輔:以生地、麥冬、沙參大補胃陰,玄參、天花粉清解熱邪,標本兼治。
  2. 動靜結合:丹參活血防滯,茯苓健脾運濕,使補而不滯。
  3. 臟腑兼顧:滋胃陰(沙參、麥冬)與瀉肝火(菊花)、養心除煩(丹參)並行,符合「胃燥連及心神」的病機。

此方通過多層次滋潤與清泄,恢復胃之濡潤功能,使燥熱得平,津液自生,諸症自除。

傳統服藥法


玄參1兩,生地5錢,甘菊花3錢,天花粉3錢,茯苓3錢,麥冬3錢,丹參2錢,沙參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麻疹感冒咳嗽無尿及少尿口乾口渴心情煩燥不易流汗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解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玄參1兩,生地5錢,甘菊花3錢,天花粉3錢,茯苓3錢,麥冬3錢,丹參2錢,沙參3錢。 主治:胃氣燥,口渴善飲,時發煩躁,喜靜而不喜動,見水果則快,遇熱湯則憎。

清解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柴胡5分,前胡4分,酒芩5分,甘草(炙)3分,葛根3分,杏仁4分,枳殼3分,白芍藥7分。 主治:小兒變蒸。熱多寒少,面赤息粗,有似傷風,表裏無汗,或發癮疹咳嗽。

清解湯,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葛根2錢,柴胡1錢,前胡1錢,赤芍5分,枳殼5分,麥冬(去心)9分,知母7分,茱萸8分,澤瀉8分,薄荷3分,甘草2分。 主治:感冒汗後,身熱內煩,並治大小便閉,身熱口渴。

清解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引《沈氏心傳》。 組成:黃芩1錢,生甘草4分,升麻3分,柴胡3分,紫草7分,川芎7分,麥門冬7分,荊芥7分,防風7分,黃柏7分,黃連7分,知母7分,牛蒡子6分(炒),蟬退6分,元參6分,山梔6分,桔梗6分。 主治:痘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