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腸湯

濡腸湯

RU C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0%
腎經 17%
脾經 16%
大腸經 6%
肺經 6%
胃經 6%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濡腸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養血潤腸: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濡腸湯主治腸燥便祕,而熟地黃能滋養腸道,改善腸道津液不足,促進腸蠕動,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2. 溫和補益,不傷脾胃: 濡腸湯中多用甘寒涼藥,而熟地黃溫和補益,不會過於寒涼,避免傷脾胃,更能有效地發揮滋陰潤腸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平和、協調。

濡腸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養血潤腸: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濡腸湯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當歸能滋養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症狀。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偏於溫燥,而當歸性偏溫潤,能中和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好地滋養腸道,達到治療效果。

濡腸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升陽舉陷的功效。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舉陷的功效。濡腸湯為治療腸胃濕熱證的方劑,其中升麻的作用是: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升麻可以疏散腸胃中的風熱,減輕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升陽舉陷,止瀉止吐:升麻能升舉脾胃之氣,有助於止瀉止吐,緩解因溼熱下陷導致的泄瀉、嘔吐等症。

因此,升麻在濡腸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腸胃濕熱證的效果。

濡腸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通淋: 川牛膝性寒,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溼熱下注導致的腸道不適,如腹痛、腹脹、大便不通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腸道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功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腸道疼痛、腫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川牛膝在濡腸湯中發揮着利水通淋、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達到治療腸道溼熱、氣滯血瘀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濡腸湯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症候
腎陰虧虛所致之大便燥結,伴隨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等虛熱上炎之象。
核心病機
腎陰不足,腸道失潤,虛陽浮越。腎主五液,陰虧則津液不能上承(口乾舌燥)、濡養腸道(便結),虛火上攻則見頭面熱象(咽喉腫痛、面紅煩躁)。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君藥)

    • 用量一兩,滋腎填精為主,直補下焦陰血,潤澤腸腑。陰足則虛火自降,上炎諸症得緩。
  2. 當歸(臣藥)

    • 配伍熟地,養血潤腸,兼能活血。當歸質潤,助熟地增液行舟,改善腸燥便秘,同時調和血分虛熱。
  3. 升麻(佐藥)

    • 輕用五分,取其「火鬱發之」之效,微升清陽以散上焦浮火(頭目昏暈、咽喉腫痛),防止滋膩藥壅滯氣機。
  4. 牛膝(使藥)

    • 用量三錢,引血下行,導虛熱歸根,協同熟地降火歸元。其性下行,亦能助通便,然非攻逐之力,而是引藥達下焦。

全方配伍特點

  • 「潤下為主,升降相因」:熟地、當歸滋陰潤腸治本;升麻、牛膝一升一降,調節氣機,使補而不滯,虛火得斂。
  • 標本兼顧:既補腎陰以治其本,又通過輕宣沉降調理上焦虛熱標症,契合「腎虛腸燥」之複雜病機。

推論擴展應用

此方非單純瀉下劑,而適用於陰血虧虛型便秘,尤其伴隨更年期潮熱、慢性咽喉炎等虛火上擾者。若兼氣虛可酌加人參,燥熱甚者可佐玄參,然需謹守腎陰不足之核心,避免過用苦寒傷陰。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當歸1兩,升麻5分,牛膝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濡腸湯是一張具有滋陰補腎、潤腸通便功效的中藥方劑,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會引起腹瀉、便溏等症狀。因此,在使用濡腸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濡腸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熟地1兩,當歸1兩,升麻5分,牛膝3錢。 主治:腎虛大便閉結,口乾舌躁,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