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胃黃耆散

BU WEI HU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五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0%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5%
胃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胃黃耆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等功效。對於胃氣虛弱、脾氣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身體乏力等症狀,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起到改善胃部功能的作用。
  2. 助消化吸收:黃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酶活性,提高食物消化吸收率,有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提升營養吸收,改善體質。

補胃黃耆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調和脾胃: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散風寒,且能入脾經,可協助黃耆補脾益氣之功,同時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使補益效果更佳。
  2. 協調藥性,防止燥烈: 黃耆性溫燥,若單味使用,易傷陰耗津,而防風性寒,可緩解黃耆的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補而不達,或產生不良反應。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養心脾,安神定志: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脾經,能滋養心脾,寧心安神。胃虛脾弱,常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柏子仁可緩解此類症狀,增強胃氣,促進食慾。
  2. 調和脾胃,助消化: 柏子仁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消化吸收。胃虛脾弱者,消化功能較弱,易出現食積、腹脹等症狀。柏子仁能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促進營養吸收。

因此,柏子仁在補胃黃耆散中起到滋養心脾、安神定志,以及調和脾胃、助消化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補益胃氣、健脾和中的目的。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胃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溫經散寒、止痛止咳之效。胃寒者常伴有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細辛溫胃散寒,有助於緩解這些不適。
  2. 助黃芪健脾: 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之效。細辛辛散之性,能助黃芪健脾益氣,促進營養吸收,使補益之效更佳。

因此,補胃黃耆散中加入細辛,既能溫胃散寒,又能助黃芪健脾,共同達到補益脾胃之功效。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黃芪健脾胃: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暢氣血的作用。脾胃虛寒,易受寒邪侵襲,導致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桂枝溫中散寒,可助黃芪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2. 協調藥性,促進藥效發揮: 黃芪性溫,偏於補氣,但單用容易燥熱。桂枝性溫而散,可協調黃芪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也可促進黃芪的藥效發揮,使補氣效果更佳。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消脹: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的功效。胃脘脹滿、食積不化等症,常與脾胃氣機不暢有關,橘皮可疏通氣機,緩解脹滿,幫助消化。
  2. 調和脾胃:橘皮能理氣健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慾。

故補胃黃耆散中加入橘皮,可有效改善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症狀,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養胃的功效。胃氣虛弱常伴隨脾氣不足,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胃部不適。
  2. 提升藥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人參與黃耆搭配使用,能相輔相成,共同提升補氣健脾的功效,使補胃黃耆散的療效更顯著。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膀胱經,具有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的功效。胃脘疼痛,往往與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而川芎能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胃脘疼痛。

此外,川芎還有 升陽舉陷 的功效,能幫助胃氣上行,改善胃部功能。因此,川芎在補胃黃耆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補脾健胃、和胃止痛的效果。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可以緩和黃芪的燥性,避免其過燥傷陰,同時也能增強黃芪的補益效果,使之更適合脾胃虛弱患者使用。
  2. 增強補益: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配合黃耆共同補益脾胃,增強其益氣健脾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胃黃耆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胃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胃寒疼痛、脾胃虛弱、脘腹冷痛等症狀,吳茱萸能溫暖脾胃,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二、 降逆止嘔: 吳茱萸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吳茱萸能溫中降逆,止嘔止呃。

因此,補胃黃耆散中加入吳茱萸,不僅能溫胃止痛,還能降逆止嘔,有助於改善胃寒疼痛、脾胃虛弱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胃黃耆散」

補胃黃耆散是由黃耆、防風、柏子仁、細辛、桂枝、橘皮、人參、川芎、甘草、吳茱萸組成的中藥方劑,主治胃部虛寒、畏寒、耳鳴、小腿怕冷、失眠、心腹冷痛、面色無華等症狀。

黃耆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防風

性溫,味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柏子仁

性平,味甘,歸心、肺、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利水通便等功效。

細辛

性溫,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溫肺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痛等功效。

桂枝

性溫,味辛,歸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活血止痛等功效。

橘皮

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人參

性微溫,味甘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益氣養血、健脾益胃等功效。

川芎

性溫,味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

甘草

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等功效。

吳茱萸

性熱,味苦辛,歸肝、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行氣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胃部虛寒,經常感覺到寒冷畏寒,眼睛疼痛,耳鳴小腿怕冷,無法入睡,心臟和腹部有寒氣,身體沒有光澤。

總結

補胃黃耆散是中醫治療胃部虛寒的常用方劑,具有補氣、溫陽、散寒、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胃痛、胃寒、畏寒、腹瀉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柏子仁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芎窮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上為散。
每服5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補胃煮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體質虛熱者慎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出汗、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

相關疾病


耳鳴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補胃黃耆散,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黃耆1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柏子仁1兩,細辛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川芎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主治:胃虛冷,淅淅惡寒,目中急痛,耳鳴脛寒,不得卧,心腹多冷氣,身體無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