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蓮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心除煩,寧心安神: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能清心火,除煩躁,使心神安定,有助於改善眼部疲勞、視力模糊等因心神不寧而引發的症狀。
- 健脾補腎,益氣養血: 蓮子亦能健脾益氣,補腎固精,對於因脾腎虛弱而導致的眼部疾病,如視力減退、眼乾澀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明目至寶丹加入蓮子,有助於整體提升藥效,達到明目養神、改善視力的目的。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眼疾常因風寒入侵、經絡不通所致,羌活可有效改善眼部不適,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 清熱解毒,明目退翳: 羌活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熱毒上攻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問題。對於風熱或風寒引起的目翳,羌活也能發揮一定功效,幫助恢復視力。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邪,清熱明目: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癢、清熱明目的功效。眼疾多因風邪入目、肝火上炎引起,防風可疏散風邪,清熱降火,改善眼部炎症,達到明目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明目至寶丹中包含菊花、枸杞、黃芪等藥材,共同起到清肝明目、補益肝腎的作用。防風的加入,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平肝明目等功效。其藥性可有效緩解眼部炎症,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減輕眼疲勞,對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眼部疾病具有一定療效。
此外,菊花亦可清肝火,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去肝火: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眼部疾患常與肝火上炎有關,金銀花能清肝火,減輕眼部充血、腫痛等症狀,達到明目效果。
- 消腫止痛,抗炎:金銀花對於眼部炎症有一定的消腫止痛、抗炎作用。眼部炎症常伴隨紅腫、疼痛,金銀花可幫助消炎退腫,緩解疼痛,促進眼部健康。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黃連,主要是針對眼疾的治療方向,利用黃連的藥性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針對眼部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起到消炎降火的功效。
- 滋陰降火: 黃連亦可滋陰降火,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眼疾,如目赤腫痛、視物不清等,可以起到清熱降火、滋養肝腎的作用,改善眼部症狀。
因此,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黃連,可以有效地針對眼疾的病因,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達到明目的效果。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明目至寶丹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肝火上炎、熱毒侵目有關。黃芩能清肝火、降目熱,從根本上緩解眼部炎症。
- 抗菌消炎: 黃芩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減少眼部感染的發生。
因此,明目至寶丹中加入黃芩,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抗菌消炎的功效,對於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疾具有較好的效果。
明目至寶丹中包含當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補血養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當歸為補血要藥,能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眼部疲勞、視力模糊等症狀。其活血通絡作用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為眼部組織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助於恢復視力。
- 滋養肝腎,增強眼部功能: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腎藏精,精血不足則會影響視力。當歸能滋補肝腎,使精血充盈,從而增強眼部功能,緩解眼部疾病。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明目: 白蒺藜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明目退翳的功效。其能疏通肝氣,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視力模糊、眼部疼痛等症狀,有助於提高視力。
- 清熱去翳: 白蒺藜亦具清熱功效,能清肝火、祛風熱,對於因肝火上炎、風熱上攻而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消除眼部炎症。
總體而言,白蒺藜在明目至寶丹中,能發揮疏肝明目、清熱去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改善視力、保護眼部的功效。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蔓荊子味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肝火上炎、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症狀,蔓荊子可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作用,達到明目之效。
- 通絡止痛,改善視力: 蔓荊子還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利於恢復視力功能。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明目的效果。
二、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川芎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減輕眼部疲勞,改善視力。
明目至寶丹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宣通鼻竅 的功效。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 升散 的特性,可 疏散風寒, 通利鼻竅,改善因風寒阻滯鼻竅所致的 視力模糊、眼痛、鼻塞流涕 等症狀。同時,白芷亦可 止痛,減輕眼部疼痛,促進視力恢復。
因此,白芷的加入有助於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達到 明目 的目的,成為明目至寶丹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眼睛造成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作用,可以減輕眼部炎症,保護視力,與其他藥材配合,增強明目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玄明粉,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
玄明粉,為芒硝的加工品,性寒,味鹹苦,入肝、胃經。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鈉,具有瀉熱解毒、軟堅散結、通便潤腸的功效。
明目至寶丹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畏光、視力模糊等症,玄明粉的加入能清肝瀉火,消散目中翳膜,有助於改善視力,同時也能緩解眼部炎症。
明目至寶丹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眼部炎症,如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 通竅開竅,醒腦明目:冰片具有通竅開竅的作用,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的恢復,提高視力。同時,冰片亦能醒腦開竅,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視力模糊、眼部疼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目至寶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赤眼羞明,迎風流淚,目眵目糊,上障作痛」,即現代所稱的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等外眼疾病,症狀包括:
- 赤眼羞明:眼睛充血發紅,畏光怕亮。
- 迎風流淚:遇風刺激則淚液分泌過多。
- 目眵目糊:眼部分泌物增多,黏稠或乾結成痂。
- 上障作痛:眼表障礙(如翳障、炎症)引發疼痛。
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症狀多因 風熱上攻、肝火熾盛、氣血瘀滯 所致,故治法以 清熱解毒、祛風退翳、明目止痛 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劑可分為 基礎藥液(煎煮濃汁)與 後入藥末(研極細末點眼)兩部分,其配伍邏輯如下:
1. 基礎藥液(煎濃汁拌甘石)
- 清熱解毒:
- 金銀花、黃芩、川連:直接清泄肝胃實火,針對赤痛眵多。
- 玄明粉:瀉火通便,導熱下行。
- 祛風退翳:
- 羌活、防風、白芷、蔓荊子:祛風邪、止淚止痛,改善畏風流淚。
- 白蒺藜、菊花、谷精珠:清肝明目,退翳障(如角膜雲翳)。
- 活血養血:
- 當歸、川芎:行氣活血,促進眼部氣血流通,緩解瘀阻作痛。
- 緩和藥性:
- 生甘草:調和諸藥,兼清熱解毒。
此部分煎汁後拌煅製甘石(羊腦浮水甘石),甘石經 童便浸、煅煉、水飛 後,質地極細膩,可吸附火毒、收斂生肌,且能載藥上行於目。
2. 後入藥末(點眼用)
- 退翳明目:
- 制丹石(鉛丹)、東丹:傳統用於消腫退赤,但現代已知其毒性,需謹慎。
- 璉珠(珍珠):豆腐煮後更平和,長於消翳明目、鎮靜止痛。
- 清熱鎮痛:
- 犀黃(牛黃):清心肝熱毒,開竅醒神,緩解目赤腫痛。
- 冰片:穿透力強,引藥直達病所,清涼止痛。
整體治療原理
- 局部點眼直達病所:
- 煅甘石為基底,搭配極細藥末,可直接作用於眼表,吸附分泌物、消炎退赤。
- 冰片、牛黃等開竅藥助藥力滲透,快速緩解紅腫熱痛。
- 標本兼治:
- 治標(外症):退翳止痛、收濕止淚。
- 治本(內因):清肝火、散風熱、活血通絡。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雖為外用點眼,但組方結構仍遵循 清熱祛風為主,輔以退翳活血 的內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上羊腦浮水甘石1斤(打碎,如蓮子大,用童便浸49日,去童便曬乾燥,研極細末,用大缸爿1塊,煅1炷香時取起,再用清水飛過,曬乾聽用),羌活3錢,防風3錢,白菊花4錢,金銀花4錢,谷精珠4錢,川連3錢,黃芩3錢,全當歸3錢,白蒺藜4錢,蔓荊子2錢,川芎3錢,白芷2錢,生甘草2錢,玄明粉1錢5分(制過),制丹石5分(枯過),東丹1錢(漂過),璉珠1錢(絹包豆腐煮過),犀黃2分,頭梅、冰片5分。
上將生甘草前十四味煎濃汁濾過,將制過甘石拌濕,銅鍋煮燥,研細過篩,約用5錢,再入後藥,共為極細末,用小口瓷瓶收藏,勿令泄氣。
無論內風外風,用藥少許,每日點眼角2-3次,數日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明目至寶丹有清熱解毒、散風明目、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