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9%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補脾湯

整體功效: 補脾益氣健脾和胃

主治: 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

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是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氣血不足所致。補脾湯具有補脾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緩解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的症狀。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補脾湯,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此證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血不足所致。方中黨參、白朮、茯苓為補脾益氣之品,白芍、川芎、當歸為養血和營之品,陳皮、白扁豆為健脾和胃之品。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氣,健脾和胃之功。」

  • 《中醫臨床治療學》:「補脾湯,具有補脾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等症。」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黨參、白朮、茯苓、白芍、川芎、當歸、陳皮、白扁豆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為補脾益氣之品,白芍、川芎、當歸為養血和營之品,陳皮、白扁豆為健脾和胃之品。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氣,健脾和胃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扁桃腺炎
前列腺炎
癲狂狂躁
腹中有鳴叫聲
神經性厭食症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麻疹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嘔吐
胃下垂
腎盂腎炎
尿道膿傷
睡眠時磨牙
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茯神1錢半,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羊藿1錢半,蓮肉1錢半,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陳皮1錢半,腹皮1錢半,熟地1錢,生地1錢,甘草8分,麥芽3錢。 主治:酒瘋發狂。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條參1錢半,白朮1錢半,當歸1錢半,扁豆1錢半,陳皮1錢半,澤瀉1錢半,六曲1錢半,訶子1錢半,青鹽1錢半,雲苓2錢,甘葛2錢,甘草3分。 主治:酒後傷脾,小便濁紅濁白,陰囊作癢作痛,面黃氣短。

補脾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1錢半,白朮1錢半(土炒),雲苓1錢,白芍1錢(炒),川芎5分(炒),歸身1錢(土炒),蔻米5分(研),陳皮5分,炙香1錢,制草5分,扁豆1錢(炒)。 主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

補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麻子仁3合,禹餘糧2兩,桑根白皮1斤,大棗100枚(擘),黃連3兩,乾薑3兩,白朮3兩,甘草(炙)3兩。 主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

補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禹餘糧(煅,醋淬,研入)2兩,大麻仁(研)2兩,乾薑(炮)2兩,白朮2兩,甘草(炙)2兩,桑根白皮(銼)3兩,人參3兩。 主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乾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

補脾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草果(去皮)1兩,乾薑(炮)1兩,麥糵(炒)1兩半,甘草(炙)1兩半,厚朴(去皮,薑制,炒)3分,橘皮3分,白朮3分。 主治:脾虛寒病,泄瀉腹滿,氣逆嘔吐,心煩不得卧,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四肢逆冷,多卧不起,情意不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小調中湯

相似度 76%

健脾潤膚湯

相似度 75%

扶脾飲

相似度 73%

白芍藥散

相似度 71%

當歸芍藥散

相似度 71%

和中健脾湯

相似度 70%

加味八珍丸

相似度 7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