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湯

B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肺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0%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黨參性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功效。脾胃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而黨參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達到補虛扶正的效果。
  2. 益氣生津: 黨參亦能益氣生津,對於脾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倦怠乏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亦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因此,補脾湯中加入黨參,可有效地補益脾氣,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若脾虛則運化失常,導致水濕停滯,形成腹脹、肢體沉重等症狀。白朮補脾健運,利水滲濕,可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2. 配伍增效:補脾湯中常配伍茯苓、黨參、山藥等藥材,白朮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可增強補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例如,白朮與茯苓同用,可加強健脾利水之功;與黨參同用,可增強補氣之效。

補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腎經。其利水滲濕的特性,能幫助脾臟運化水濕,減少水濕停滯對脾胃的影響,從而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此外,茯苓還具有健脾寧心的功效,能緩解因脾虛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脾胃的恢復。因此,在補脾湯中加入茯苓,可以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更全面地提升補脾的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脾虛所致腹痛: 白芍具有收斂止痛、養血柔肝之功效。脾虛常伴隨腹痛,白芍能緩解脾胃氣虛所致的腹痛,協同補脾藥物,增強補脾效果。
  2. 調和藥性: 補脾湯多以溫補脾胃之藥物為主,如黨參、白朮等,白芍性微寒,可緩解溫補藥物的燥性,避免補過而傷陰,使其補而不燥,溫和有效。

總之,白芍在補脾湯中起到緩解腹痛、調和藥性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補脾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川芎,看似與補脾功效無直接關係,實則暗藏巧思。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不暢,解除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此外,川芎還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脾胃吸收營養的能力,從而間接提升脾胃功能。因此,補脾湯中加入川芎,不僅有助於改善脾胃氣血運行,還可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補脾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1. 補血活血,改善脾虛: 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當歸補血活血,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2.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能調和補脾湯中其他藥材的藥性,使其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大的功效。例如,當歸能緩解黃芪的燥性,使補脾湯更加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補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補脾湯旨在補益脾胃,而脾胃氣滯則影響消化吸收,陳皮的理氣作用可疏通脾胃氣機,促進消化,增強補脾功效。
  2. 降逆止嘔: 脾虛常伴隨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抑制胃氣上逆,減輕嘔吐,配合補脾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源於其健脾和胃的功效。

白扁豆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脾主運化,白扁豆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虛濕困、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白扁豆還能清熱解毒,緩解暑熱,與補脾湯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脾健胃、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補脾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補脾湯,一方多見於古代兒科醫籍,主治小兒久病脾虛所致的面黃肌瘦、咬牙自剮、頭髮稀少等症。其組成為:黨參、白朮、茯苓、白芍、川芎、當歸、陳皮、白扁豆。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補脾湯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健脾益氣:**方中以黨參、白朮為君藥,大補脾氣。《聖濟總錄》中指出“治脾氣不足,心腹脹痛,食則欲嘔,四肢少力。”;《仁齋直指方論》中也指出“治脾胃虛寒,泄瀉腹滿,氣逆嘔吐,飲食不消。”可見,此方以健脾益氣為主要功效,治療脾氣虛弱所導致的消化不良、氣短乏力等症狀。茯苓健脾利濕,白扁豆健脾和中,共助君藥以強健脾胃運化之功。

  2. **養血調肝:**方中白芍、當歸、川芎三藥合用,既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行氣,還能柔肝止痛。這三味藥的加入,使得補脾湯在健脾的同時,兼顧了養血調肝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小兒“肝常有餘”的生理特點,白芍的柔肝作用尤為重要。《証治準繩‧幼科》中記載的“和肝補脾湯”,治療“風熱瘡疹,脾土不及,肝木太過”,其配伍思路與補脾湯有異曲同工之妙。

  3. **理氣化濕:**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使補而不滯。在多部文獻中,補脾湯的組成裡都包含有陳皮,例如《聖濟總錄》、《普濟本事方》和《奇效良方》,說明了陳皮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理氣化濕作用,以確保脾胃的正常運化,並預防補益藥物過於滋膩。

從古文記載分析,補脾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培土生金”:《証治準繩‧女科》、《証治準繩‧幼科》均提到“參耆補脾湯”用於治療“肺癰,脾氣虧損,咳吐膿涎,或中滿不食”,指出“必服此藥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這體現了中醫“培土生金”的治療原則,即通過健運脾土來補益肺金,適用於脾虛不能生肺的情況。

  2.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多部文獻均強調了脾胃的重要性。《普濟本事方》載有人患傷寒,汗後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被診為“勞復”,予“補脾湯,佐以小柴胡,得解”。並解釋了“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何也?” 這裡提到以補脾(子)來治療心(母)的勞復,體現了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對其他臟腑的滋養作用。

  3.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幼科指南》和《兒科萃精》均提到慢脾一證,多因吐瀉日久,脾氣大傷,導致“土虛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強盛,惟脾是克”,治療上需用“溫中補脾湯”。這體現了中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療原則,即預防或阻止肝病傳變至脾,需先健運脾土。

  4. “虛則補之”:《經驗奇方》提到“若吐瀉交作,即非實火可知矣”,並指出“此方補造化陰陽所不足,實回生起死有神功”,且“大虛之後一劑未見大驗,審視小兒,稍有起色,即多服之,可奏奇功”。這強調了對於虛證,應當以補法為主,且需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

總結:

補脾湯是一個以健脾益氣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顧養血調肝、理氣化濕,適用於治療小兒久病脾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培土生金”、“脾為後天之本”、“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及“虛則補之”等理論,通過補益脾氣、調和氣血,達到恢復脾胃功能、促進小兒健康生長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肺結核扁桃腺炎前列腺炎癲狂狂躁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男性勃起障礙嘔吐胃下垂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大腸激擾綜合症睡眠時磨牙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茯神1錢半,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羊藿1錢半,蓮肉1錢半,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陳皮1錢半,腹皮1錢半,熟地1錢,生地1錢,甘草8分,麥芽3錢。 主治:酒瘋發狂。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條參1錢半,白朮1錢半,當歸1錢半,扁豆1錢半,陳皮1錢半,澤瀉1錢半,六曲1錢半,訶子1錢半,青鹽1錢半,雲苓2錢,甘葛2錢,甘草3分。 主治:酒後傷脾,小便濁紅濁白,陰囊作癢作痛,面黃氣短。

補脾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1錢半,白朮1錢半(土炒),雲苓1錢,白芍1錢(炒),川芎5分(炒),歸身1錢(土炒),蔻米5分(研),陳皮5分,炙香1錢,制草5分,扁豆1錢(炒)。 主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

補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麻子仁3合,禹餘糧2兩,桑根白皮1斤,大棗100枚(擘),黃連3兩,乾薑3兩,白朮3兩,甘草(炙)3兩。 主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

補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禹餘糧(煅,醋淬,研入)2兩,大麻仁(研)2兩,乾薑(炮)2兩,白朮2兩,甘草(炙)2兩,桑根白皮(銼)3兩,人參3兩。 主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乾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

補脾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草果(去皮)1兩,乾薑(炮)1兩,麥糵(炒)1兩半,甘草(炙)1兩半,厚朴(去皮,薑制,炒)3分,橘皮3分,白朮3分。 主治:脾虛寒病,泄瀉腹滿,氣逆嘔吐,心煩不得卧,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四肢逆冷,多卧不起,情意不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