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湯
B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黨參性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功效。脾胃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而黨參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達到補虛扶正的效果。
- 益氣生津: 黨參亦能益氣生津,對於脾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倦怠乏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亦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因此,補脾湯中加入黨參,可有效地補益脾氣,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若脾虛則運化失常,導致水濕停滯,形成腹脹、肢體沉重等症狀。白朮補脾健運,利水滲濕,可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 配伍增效:補脾湯中常配伍茯苓、黨參、山藥等藥材,白朮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可增強補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例如,白朮與茯苓同用,可加強健脾利水之功;與黨參同用,可增強補氣之效。
補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腎經。其利水滲濕的特性,能幫助脾臟運化水濕,減少水濕停滯對脾胃的影響,從而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此外,茯苓還具有健脾寧心的功效,能緩解因脾虛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脾胃的恢復。因此,在補脾湯中加入茯苓,可以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更全面地提升補脾的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脾虛所致腹痛: 白芍具有收斂止痛、養血柔肝之功效。脾虛常伴隨腹痛,白芍能緩解脾胃氣虛所致的腹痛,協同補脾藥物,增強補脾效果。
- 調和藥性: 補脾湯多以溫補脾胃之藥物為主,如黨參、白朮等,白芍性微寒,可緩解溫補藥物的燥性,避免補過而傷陰,使其補而不燥,溫和有效。
總之,白芍在補脾湯中起到緩解腹痛、調和藥性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補脾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川芎,看似與補脾功效無直接關係,實則暗藏巧思。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不暢,解除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此外,川芎還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脾胃吸收營養的能力,從而間接提升脾胃功能。因此,補脾湯中加入川芎,不僅有助於改善脾胃氣血運行,還可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補脾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補血活血,改善脾虛: 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當歸補血活血,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能調和補脾湯中其他藥材的藥性,使其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大的功效。例如,當歸能緩解黃芪的燥性,使補脾湯更加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補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補脾湯旨在補益脾胃,而脾胃氣滯則影響消化吸收,陳皮的理氣作用可疏通脾胃氣機,促進消化,增強補脾功效。
- 降逆止嘔: 脾虛常伴隨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抑制胃氣上逆,減輕嘔吐,配合補脾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補脾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源於其健脾和胃的功效。
白扁豆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脾主運化,白扁豆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虛濕困、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白扁豆還能清熱解毒,緩解暑熱,與補脾湯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脾健胃、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脾湯」
補脾湯是由黨參、白朮、茯苓、白芍、川芎、當歸、陳皮、白扁豆八味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
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等功效。
白朮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白芍味苦,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白扁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補脾湯適用於治療孩子長期生病,面黃肌瘦,牙齒咬合,還會抓自己,頭髮稀疏等症狀。
總之,補脾湯方劑中藥材各司其職,共同發揮補氣益血、健脾益肺、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茯神1錢半,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羊藿1錢半,蓮肉1錢半,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陳皮1錢半,腹皮1錢半,熟地1錢,生地1錢,甘草8分,麥芽3錢。 主治:酒瘋發狂。
補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條參1錢半,白朮1錢半,當歸1錢半,扁豆1錢半,陳皮1錢半,澤瀉1錢半,六曲1錢半,訶子1錢半,青鹽1錢半,雲苓2錢,甘葛2錢,甘草3分。 主治:酒後傷脾,小便濁紅濁白,陰囊作癢作痛,面黃氣短。
補脾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1錢半,白朮1錢半(土炒),雲苓1錢,白芍1錢(炒),川芎5分(炒),歸身1錢(土炒),蔻米5分(研),陳皮5分,炙香1錢,制草5分,扁豆1錢(炒)。 主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自剳,頭發稀少。
補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麻子仁3合,禹餘糧2兩,桑根白皮1斤,大棗100枚(擘),黃連3兩,乾薑3兩,白朮3兩,甘草(炙)3兩。 主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
補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禹餘糧(煅,醋淬,研入)2兩,大麻仁(研)2兩,乾薑(炮)2兩,白朮2兩,甘草(炙)2兩,桑根白皮(銼)3兩,人參3兩。 主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乾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
補脾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草果(去皮)1兩,乾薑(炮)1兩,麥糵(炒)1兩半,甘草(炙)1兩半,厚朴(去皮,薑制,炒)3分,橘皮3分,白朮3分。 主治:脾虛寒病,泄瀉腹滿,氣逆嘔吐,心煩不得卧,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四肢逆冷,多卧不起,情意不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