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飲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其可治療熱毒發斑、神昏譫語、吐血、衄血、血熱妄行等症。
- 傳統觀念:古人認為犀角具有辟邪、鎮驚、解毒等神奇功效,因此將其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並將其納入許多方劑中。
然而,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犀角並非具有特殊功效的藥物,其功效並非不可替代,且因其珍貴性已列爲瀕危物種,禁止使用。
犀角飲子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犀角飲子所治之熱毒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
- 止血涼血: 黃芩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犀角飲子所治之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亦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在犀角飲子中,起到清熱解毒、止血涼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犀角飲子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犀角飲子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方,但其寒涼之性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影響藥效的發揮。木香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避免藥物過寒傷脾胃,同時也能緩解藥物寒涼引起的腹痛等不適症狀,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此外,木香還能行氣止痛,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犀角飲子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升散風熱:犀角飲子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而升麻性寒,具有升散風熱之效,能將體內鬱熱向上發散,配合犀角清熱解毒,達到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作用。
- 透發疹邪:熱病患者常伴有疹子,升麻可透發疹邪,促進疹子順利排出體外,加速病情痊癒。同時,升麻亦能疏通經絡,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犀角飲子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養陰:犀角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麥門冬亦屬寒涼藥性,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的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同時滋養陰液,平衡寒熱。
- 潤肺止咳:犀角可清肺熱,而麥門冬則能潤肺止咳,二者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尤其適用於熱邪犯肺、氣陰兩傷引起的咳嗽。
因此,犀角飲子中加入麥門冬,可增強清熱養陰、潤肺止咳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犀角飲子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而石膏則以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著稱。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退熱邪的作用。
- 滋陰生津: 犀角入心經,可清心火,而石膏入肺經,可清肺熱。兩者配合,可有效滋陰生津,緩解熱病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此外,石膏還能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使方劑的藥性更加溫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犀角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甘草性甘平,兩者相配,可以調和藥性,減少犀角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 緩解毒性: 甘草味甘,具有解毒功效,可以減輕犀角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避免過度使用犀角所帶來的副作用。
總之,甘草在犀角飲子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平和、更安全。
犀角飲子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止嘔降逆: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嘔降逆的功效。犀角飲子主治熱病煩躁、神昏譫語、高熱不退、口渴引飲等症,竹茹可以清熱瀉火,緩解熱邪上攻,進而達到止嘔降逆,改善患者神志昏迷的症狀。
- 保護胃氣:犀角飲子中含有犀角等辛溫之品,容易傷胃。竹茹入胃經,可以清熱除煩,保護胃氣,防止藥物對胃的損傷,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竹茹在犀角飲子中起到清熱瀉火、止嘔降逆、保護胃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飲子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腳氣」,屬熱毒蘊結於腑(腸胃為主)之證,其關鍵病機為「熱毒熾盛,上擾心神,下傷經絡」。臨床表現可分三層:
- 上焦熱擾:發熱悶眊(頭目昏沉)、唇口乾焦(津傷)、意欲嗔叫(心煩躁動)、喜明好語(陽熱外越之象),反映熱毒上攻,心神不寧。
- 下焦經絡壅滯:兩腳腫痛、煩極疰弱如帶(下肢重滯無力如被束縛),乃熱毒流注下肢,氣血壅遏所致。
- 整體病性:屬實熱證,且「毒在腑」提示熱勢急迫,需速清泄。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犀角與羚羊角均屬「大寒質重」之品,但作用靶向各異:
犀角:
- 主歸心、肝經,長於「清血分實熱,解毒定驚」。針對陽腳氣之熱毒擾神(嗔叫、悶眊),能直折火勢,防止熱極生風。
- 《本草綱目》謂其「解心熱,涼血解毒」,正契此證血熱熾盛之病機。
羚羊角:
- 主入肝經,擅「清肝息風,解毒散血」。針對下肢腫痛(肝主筋,熱毒流注經絡)、煩躁(肝火擾心),能清熱透絡,緩解經脈拘急。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明目,去惡血,安心氣」,呼應此證熱毒壅滯之病理。
配伍之妙:
- 協同清熱:二角同用,一偏血分(犀角),一偏肝絡(羚羊角),形成「上下並治」之勢,血熱得清,經絡得通。
- 解毒透邪:熱毒壅腑非單一涼血可解,二角兼具「透發毒邪」之力,尤以羚羊角能引熱外達,避免涼遏之弊。
- 劑型設計:以水煎液「渴即飲」,取其頻服以維持藥力,針對急性熱證需持續清解的特性;「懸井底」防藥性變質,亦暗合「寒涼降火」之理。
總結
此方以簡馭繁,犀角與羚羊角相須為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息風、透絡消腫」之效。其邏輯緊扣「陽腳氣」熱毒充斥上下的病機,尤其針對腑熱上擾心神、下滯經絡之證,體現古人「專病專藥」與「截斷病勢」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犀角3兩(屑),羚羊角3兩(屑)。
以水八升,煮取3升,渴即飲。盡更作之。時熱恐壞,懸著井底,甚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犀角飲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飲子,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犀角18铢,茯神1兩,麥門冬1兩半,甘草半兩,白朮6铢。 主治:小兒盜汗由心臟熱所致者。
犀角飲子,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犀角1兩,羚羊角1兩,大黃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知母1兩,黃芩1兩,桔梗2兩,防風2兩。 主治:眼小眥赤脈外障。
犀角飲子,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犀角(鎊)1兩,菖蒲1兩,木通1兩,元參1兩,赤芍藥1兩,赤小豆(炒)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風熱上壅,耳內聾閉,焮腫掣痛,膿血流出。
犀角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 組成:生犀角屑2兩,蜀升麻2兩,黃芩2兩,乾藍2兩,漢防己2兩,枳實(炙)2兩,漏蘆3兩(炙),白蘞1兩,梔子仁10個,甘草(炙)2兩。 主治:風毒入腰腳,暴悶痛。
犀角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犀角屑半兩,茵陳3分,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升麻半兩,甜竹葉1握,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川芒消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急黃。熱毒攻發,舌急眼黃。
犀角飲子,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犀角屑1兩,黃芩1兩,木香1兩,升麻1兩,麥門冬1兩,石膏1兩,甘草1兩,竹茹半兩。 主治:陽腳氣。毒在腑,發熱悶眊,唇口乾焦,意欲嗔叫,喜明好語,兩腳腫,煩極疰弱如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