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酒

XIONG JI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心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3%
胃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3%
心包經 1%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酒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川芎的藥性與酒的特性相輔相成: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酒性溫熱,能助藥力通行經絡,促進藥物吸收,且酒能引導川芎藥力直達病竈,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2. 川芎酒方劑歷史悠久,臨牀應用經驗豐富: 川芎酒方劑在傳統醫學中應用已久,歷代醫家不斷探索其藥效與配伍,積累豐富的臨牀經驗,驗證其在治療跌打損傷、風寒濕痺等疾病上的有效性。

川芎酒方劑中加入辛夷花,是基於其疏風通竅的功效,與川芎活血行氣的特性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頭痛、鼻塞、鼻淵等症狀的效果。

辛夷花性溫,味辛,入肺經,能宣通鼻竅散風寒,對於因風寒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而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能疏散頭部經絡緩解頭痛

兩者合用,則可相得益彰通暢鼻竅疏散風寒改善頭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頭痛、鼻塞等症狀的效果。

川芎酒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加入天雄,旨在增強藥效,達至通經絡、祛風濕之目的。天雄,性溫味辛,歸心、肝、腎經,具強烈的溫陽散寒、祛風止痛功效。與川芎相配,兩者協同作用,可使血行暢通,改善因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天雄內含烏頭鹼,雖有毒性,但經炮製後可減輕毒性,增強療效。在川芎酒方中,天雄用量需精確控制,以防中毒。此方適於風寒濕痹患者,但因藥性峻猛,應遵醫囑使用,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臟腑。

川芎酒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組成除川芎外,加入人參旨在增強補氣效果。人參性味甘溫,歸脾肺經,善於大補元氣,復脈固脫,是補氣藥中的上品。在川芎酒中,川芎主要發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而人參則補氣固本,兩者相輔相成。人參可提升體內氣血運行效率,使川芎的活血效用更為顯著,並兼顧患者因氣虛導致的疲乏無力。此方適用於氣血兩虛所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精神疲憊等症狀,通過補氣活血,達到調理氣機、舒緩病痛的目的。

川芎酒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料川芎性溫味辛,長於活血袪風,而配方中加入磁石,其性寒味甘咸,入肝腎經,擅長平肝潛陽,鎮驚安神。兩者合用,可見於治療因肝風上擾所致頭痛眩暈,或因肝腎陰虛導致的心悸失眠。磁石之重鎮安神與川芎之活血行氣相輔相成,既可增強川芎對頭部血絡的調節,又能緩解由神經緊張引起的各種症狀。此方適宜於那些因情志內傷,或勞倦過度而致的肝風內動,心神不安之疾,通過磁石的輔助,使川芎的功效更趨全面,達到養血平肝,安神定志的目的。

川芎酒方中添加石膏,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的功效,以達到平衡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川芎性溫,擅於活血化瘀,但若用量過大或體質燥熱者,易引起內熱上炎,甚至出現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而石膏性寒,能清熱瀉火,可有效抑制川芎的溫性,避免其過於燥烈,達到寒熱相濟、溫而不燥的效果。

此外,石膏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輔助川芎活血化瘀,治療一些伴有熱毒、出血的病症,如跌打損傷、熱毒瘡瘍等。

川芎酒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調溫通,助川芎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善於行氣活血,止痛止痙。桂枝性溫,亦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溫而不燥,可增強活血止痛之效,並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溫陽散寒,改善寒凝血瘀: 川芎酒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疼痛、頭痛等。桂枝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溫暖經絡,祛除寒邪,改善血瘀,促進血液流通,配合川芎活血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川芎酒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含秦艽,此配伍旨在增強活血通絡之效。秦艽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善於清熱利濕,祛風止痛,對關節疼痛、風濕痹痛等症有顯著療效。與川芎相配,川芎行氣活血,秦艽則清熱除濕,二者協同,可達至疏風解表、活血止痛的功效。尤其適用於風濕痹證,見肢體疼痛、麻木不仁者。此外,秦艽還能調和肝膽,助川芎疏肝解郁,增強方劑整體的療效。在川芎酒中,秦艽的加入,不僅強化了方劑的活血功能,更兼顧了祛風除濕的需要,使該方在治療風濕性疾病時更具全面性。

川芎酒方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川芎燥烈之性: 川芎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不適等症狀。天門冬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作用,可緩解川芎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協同活血化瘀: 天門冬雖然滋陰潤燥,但同時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與川芎的活血化瘀功效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總之,天門冬的加入,既能緩解川芎的燥烈之性,又能增強其活血化瘀功效,使川芎酒的藥效更加全面,更適合長期服用。

川芎酒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頭風頭痛: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肝、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痛的功效。川芎性溫,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有效緩解頭風頭痛、頭昏眼花等症狀。
  2. 滋陰補腎: 川芎性燥,長期服用易傷陰,而柏子仁可滋陰補腎,緩解川芎的燥性,達到陰陽平衡,使藥效更溫和持久,避免副作用。

川芎酒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活血行氣,舒緩頭痛,改善循環。方中加入山茱萸,此為其特色之一。山茱萸味酸、甘,性微溫,入肝、腎經,擅長補益肝腎,固精益髓,並具溫煦下元之效。與川芎相配,一者活血行氣,一者補腎固本,二者相輔相成,共奏調和肝腎、行氣活血之功。尤其對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以及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川芎酒藉由山茱萸的加入,增強了其治療範圍與療效。在中醫理法方藥的運用上,山茱萸於川芎酒中的角色,體現了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川芎酒方中加入白頭翁,旨在強化其清熱解毒與活血止痛之效。白頭翁味苦性寒,主入心、肝、大腸經,擅長清熱涼血,對熱毒所致的痢疾、便血尤為適宜。川芎行氣活血,善治血瘀諸證。兩者合用,白頭翁之寒可制川芎之溫,避免單用川芎可能引起的火旺;而川芎之辛散則能增強白頭翁的藥力傳導,使清熱解毒功效更為全面。此外,酒精有助於藥材有效成分的溶解與吸收,提升整體療效。此方適用於熱毒內盛,血熱妄行之證,如痔瘡出血、婦人熱入血室等,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

川芎酒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川芎與松蘿兩種主要成分。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之效;松蘿則性寒,味甘淡,能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兩者合用於川芎酒中,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松蘿之所以加入川芎酒,主要是因為它能增強川芎的療效,並調和其性質。川芎偏溫,單獨使用可能對部分體質造成過熱影響,而松蘿的寒涼特性可平衡此點,避免內熱產生。此外,松蘿還能增進川芎的活血行氣功能,對於改善因瘀血所致的頭痛、胸悶等症狀尤為適用。因此,松蘿在川芎酒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也彰顯了其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價值。

川芎酒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細辛則溫經散寒、通鼻竅。兩者配伍,可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協同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鼻塞等症狀,具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2. 引藥入經,提高療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將細辛加入川芎酒中,可引導川芎的藥力更有效地到達頭部及肢體,進一步增強其活血止痛的效果。

川芎酒方中引入山藥,旨在強化補益脾胃與固腎之效。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善於補脾益肺、固腎止瀉、養陰生津。方中川芎行氣活血,而山藥則能培土生金,使氣血生化有源。二者相輔相成,川芎之辛散與山藥之滋補,共奏調和營衛、活血止痛之功。尤其適用於脾腎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山藥還可增強方中藥物的吸收,提高整體療效,是此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藥。通過這種組合,川芎酒不僅能活血化瘀,還兼顧了補益根本,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川芎酒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中羚羊角的加入,旨在強化其清熱平肝、息風止痛之功效。羚羊角性味咸寒,歸肝經,擅長平肝熄風,清肝明目,對於肝火上炎、頭痛眩暈等症具有顯著療效。川芎活血行氣,兩者相輔相成,羚羊角能增強川芎酒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風熱頭痛、肝陽上亢所導致的頭痛目赤。此方結合了羚羊角與川芎的特性,既可平肝潛陽,又能活血行氣,是治療肝風內動、血瘀頭痛的佳選。然而,由於羚羊角來源珍貴且受到保護,現代臨床多會尋找其他藥材替代,如水牛角等,以符合生態保護原則。

川芎酒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川芎相配,能增強川芎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效力,共奏舒筋活絡、通經止痛之功。

二、溫陽祛寒,醒神開竅:水菖蒲具溫陽祛寒之效,有助於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同時,水菖蒲還有醒神開竅之功,可改善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川芎酒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芎性溫,偏於燥烈,容易耗傷津液。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川芎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傷陰耗津。
  2. 增強功效: 甘草與川芎配伍,能增強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穩定,並能增強川芎的止痛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川芎酒方劑中加入雲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雲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川芎酒本身也具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雲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效果,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狀,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引藥入肝經: 雲母入肝經,可引導藥力直達肝經,增強川芎酒的活血化瘀、疏肝解鬱功效,對於肝經鬱熱所致的頭痛、眩暈、脅痛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川芎酒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而防風則以祛風解表、止痛為主。兩者結合,既能疏通經絡,又能祛除風邪,對於風寒濕痺、頭痛眩暈等症,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2. 藥性互補,協調作用: 川芎性溫,偏於行散,而防風性微溫,偏於收斂。兩者配合,能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偏激,達到藥效最佳化,並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主治功效


川芎酒:治頭部沉重,伏臥不願起,腦袋風氣過盛

中藥方劑「川芎酒」,主要成分有:川芎、辛夷花、天雄、人參、磁石、石膏、桂枝、秦艽、天門冬、柏子仁、山茱萸、白頭翁、松蘿、細辛、山藥、羚羊角、水菖蒲、甘草、雲母、防風,共20味中藥。

主治功效:腦袋風氣過盛,頭部沉重,脖子僵直,服用(青蒿湯?)(青蒿湯?)後流淚,愛打呵欠,眼睛想要睡覺,厭惡風,嚴重的會耳鳴,整眼眶疼痛煩悶,嘔吐,眩暈倒地無法控制自己;各種風邪乘虛而入,經過五臟六腑,都導致癲狂。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磁石: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天門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辛夷花:散風寒、發汗解表、活絡止痛、止咳化痰、活血化瘀。
  • 白頭翁:清熱解毒、瀉火堅腎、解毒、清熱涼血、止血。
  • 水菖蒲: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
  • 雲母:安神、止瀉、斂瘡和止血。

總結:

中藥方劑「川芎酒」,由20味中藥組成,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清熱瀉火、清熱利尿和強筋骨、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散風寒、發汗解表、活絡止痛、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瀉火堅腎、解毒、清熱涼血、止血、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安神、止瀉、斂瘡和止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芎酒性溫,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耳鳴暈眩梅尼爾氏病容易流眼淚半身不遂子宮崩漏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脖子頸項酸痛頭痛頭重經常疲勞想睡癡呆智能低下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酒,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一引《醫門方》。 組成:川芎8分,生地黃汁1升。 主治:久崩中,晝夜不止。

川芎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川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莽草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黑豆(炒)2合。 主治:熱毒風攻,口面斜,及偏風。

川芎酒,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川芎3兩,辛夷3兩,天雄3兩,人參3兩,磁石3兩,石膏3兩,茵芋3兩,桂心3兩,秦艽3兩,天門冬3兩,柏子仁3兩,山茱萸3兩,白頭翁3兩,松蘿2兩,細辛2兩,薯蕷2兩,羚羊角2兩,菖蒲2兩,甘草2兩,雲母1兩(燒之令赤,末之爲粉),防風4兩。 主治:腦風頭重,頸項強直,服(目巟??)(目巟??)淚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爲癲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