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秦艽性苦、辛、微寒。主治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 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鱉甲性味鹹、微寒。主治陰虛發熱、陰虛陽亢、陰虛風動等證。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軟堅散結。主陰虛發熱、勞熱骨蒸、熱病傷陰、虛風內動、驚癇、久瘧、瘧母、經閉等症。
地骨皮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二引《應驗方》。 組成:柴胡4錢,地骨皮3錢,薄荷2錢。 主治:牙齒虛熱,氣毒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
地骨皮散,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組成:地骨皮、丹皮、生地、知母、黃芩、金钗石斛、北沙參、鱉甲。 主治:麻疹退清之後,虛熱神昏,陰虛血熱者。
地骨皮散,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主治:小兒肺熱。有時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復發,其狀如瘧。
地骨皮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真地骨皮1分,細辛1分,五倍子(炒令黑)2錢。 主治:小兒腎疳,齦齶、牙齒肉爛腐臭,鮮血常出。
地骨皮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一。 組成:地骨皮半兩,茯苓半兩,柴胡1兩,黃芩1兩,生地黃1兩,知母1兩,石膏2兩,羌活7錢半,麻黃7錢半。 主治:陽毒火熾發渴,渾身壯熱,無汗,脈長而滑。
地骨皮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地骨皮(水洗)、秦艽(水洗淨)、柴胡(去蘆)、枳殼(去白,麸炒香熟用)、知母(生用)、當歸(去蘆)、鱉甲(去裙襕,醋炙令黃色)各等分。 主治:骨蒸壯熱,肌肉減瘦,多困少力,夜多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