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潮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潮熱之中醫辨證詳析

潮熱者,乃發熱如潮汐般定時而至,一日之中於特定時辰體溫升高,以午後為多見。此症乃中醫臨床常見熱型,其病因病機各異,須詳辨之。

陰虛潮熱

此因陰液虧損,虛熱內生所致。患者每於入夜即覺身熱,兼見盜汗淋漓,伴顴紅唇赤、五心煩熱、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之象。蓋人體陰陽本應平衡,陰不足則陽偏亢,虛火妄動而生內熱。

濕溫潮熱

緣於濕邪阻遏陽氣,熱不得越而鬱蒸為患。其特徵為午後熱勢漸起,身熱不揚(雖覺熱而肌膚捫之不甚灼手),兼見胸脘痞悶、身重倦怠、苔黃膩、脈濡數等濕熱徵兆。此證多見於長夏暑濕交蒸之際,濕性黏滯,纏綿難解。

陽明日晡潮熱

因熱邪聚結陽明腸腑,逢申酉時(日晡)陽明經氣旺盛之時,正邪相爭而熱勢加劇。患者除午後潮熱外,尚有腹滿痛拒按、大便燥結、譫語煩躁、舌苔焦黃起刺等腑實證候。此屬《傷寒論》陽明腑實證典型表現。

營血分熱與潮熱之辨

溫病傳變至營分或血分階段,亦可出現午後熱勢漸升之象。然此非潮熱,而屬熱入營血之證。二者區別在於:潮熱必有定時而作之特點;營血分熱則多伴神昏譫語、皮膚斑疹、舌絳等危重證候,乃溫邪深陷之兆。

潮熱一症,雖皆見定時發熱,然其病機迥異:陰虛者潤燥為要,濕溫者化濕為先,陽明腑實則攻下為急,三者治法殊途,臨證當細審舌脈,明辨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