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潮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潮熱是指發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汐一般。本症《傷寒論》稱「日晡潮熱」,後世又有「午後潮熱」之說。臨床表現不同於一般的發熱。若一日數發,即為發熱,不屬潮熱範圍。瘧疾的發熱雖然蓄作有時,但是寒熱往來,交替出現,而潮熱則是但熱不寒,兩者不難區分。

潮熱的病因大概有三:

  1. 因體內陰液不足的,每於入夜即發熱盜汗,叫「陰虛潮熱」
  2. 因陽氣受濕邪所遏制的,可見午後發熱,叫「濕溫潮熱」
  3. 因熱邪下結於腸,亦可於每天午後發熱,稱為陽明「日晡潮熱」。此外,溫病傳至營分或血分階段,身熱往往在午後逐漸升高,這種熱型不稱潮熱,而叫熱入營分或熱入血分。

以下分別介紹這三種潮熱的證候:

  • 陰虛潮熱:午後或夜間潮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心悸盜汗,消瘦神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多由素體陰虛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後,陰虧氣燥,虛火上炎所致。其特徵是:午後潮熱,兼見虛火上炎(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的症狀。治宜滋陰養血清熱,方選清骨散加當歸、白芍等。
  • 濕溫潮熱:上午潮熱,下午熱退或午後發熱,少氣懶言,神疲肢軟,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脈虛細弱。多發生於成人,多由勞倦內傷,飲食失節,中氣不足而下溜,陰火上乘土位而致。其特徵是:上午潮熱,下午熱退,兼見其它氣虛(氣短懶言,倦怠自汗)的症狀。治宜甘溫除熱,方選補中益氣湯。
  • 陽明腑實: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腹部硬滿疼痛,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或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舌苔焦黃,脈沉實。多由表邪不解,入裡化熱,與腸中有形之邪相結,遂成"胃家實"。陽明氣旺於申酉(下午4-8時之間),故見日晡潮熱之證。其特徵是:發熱以傍晚為甚,熱勢旺盛而汗出,兼有燥屎內結(腹滿拒按,便秘,舌苔焦黃)的症狀。治宜攻下泄熱,隨熱結的輕重方選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

潮熱的治療原則是根據不同的病因,辨證施治。陰虛潮熱宜滋陰養血清熱,濕溫潮熱宜甘溫除熱,陽明腑實宜攻下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