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燥飲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生津: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滋燥飲本身針對燥熱症狀,天花粉可有效緩解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
- 利尿消腫: 天花粉還具利尿消腫的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因熱毒內蘊引起的浮腫。此功效也配合滋燥飲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整體作用。
滋燥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方中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過於傷陰。滋燥飲常用於治療燥熱傷肺、津液虧損等病症,甘草的加入能使藥性更柔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等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例如,甘草與麥冬、百合等藥材共同使用,能更好地滋養肺陰,緩解燥熱咳嗽。
滋燥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解毒消腫的作用。滋燥飲的組成中,常因患者症狀而有所不同,但黃芩的加入,大多是為了針對患者因燥熱引起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大便祕結、小便短赤等,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作用,達到滋潤燥邪、恢復身體機能的目的。
滋燥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燥邪傷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滋燥飲為清燥潤肺、化痰止咳的常用方劑,常用於治療燥邪犯肺、津液虧損引起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枳殼的加入,可以輔助藥物清熱化痰,緩解肺燥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進一步提高藥效。
滋燥飲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滋燥飲常用於治療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咯痰不爽等症狀,而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宣肺通竅:杏仁還有宣肺通竅之效,可以幫助疏通肺氣,緩解呼吸道阻塞。滋燥飲中加入杏仁,可以幫助患者呼吸順暢,減輕呼吸困難。
總之,滋燥飲中加入杏仁,可以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通竅的功效,有效治療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咯痰不爽等症狀。
滋燥飲方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揮發油成分能疏風散寒,化痰止咳,適用於燥邪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
此外,旋覆花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肺氣不降導致的呃逆、嘔吐等症也有輔助作用。
因此,滋燥飲中加入旋覆花,可有效緩解燥邪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並有助於肺氣下降,促進疾病康復。
滋燥飲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是因為麥門冬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能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養胃生津。其性寒涼,可清熱降火,滋養津液,對於燥熱傷津、肺燥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麥門冬與滋燥飲其他藥材,如生地黃、玉竹等,具有協同作用,能共同滋陰潤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滋燥飲中包含紫菀,主要原因如下:
- 潤肺止咳: 紫菀性微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可治療燥咳、乾咳、痰少等症狀,與滋燥飲中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燥咳的目的。
- 宣肺利氣: 紫菀還有宣肺利氣的功效,可幫助肺氣宣發,使痰液容易咳出,並改善呼吸困難等症狀,有助於緩解肺燥所致的氣機阻滯,進一步促進身體的恢復。
滋燥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可針對燥熱症候,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
-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的生長,有助於消炎止痛,減少燥熱症候的發病率。
因此,滋燥飲中加入黃連,可起到清熱瀉火、抑菌消炎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燥熱症候,恢復身體健康。
滋燥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滋燥飲旨在潤燥止咳,但燥邪傷肺,常伴有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可宣肺利氣,開通氣道,使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緩解咽喉不適。
- 利水消腫: 桔梗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痰液中過多的水分,進一步緩解肺部積痰、咳嗽等症狀。
因此,滋燥飲中加入桔梗,既能宣肺利咽,又能利水消腫,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潤燥止咳、化痰止咳的功效。
滋燥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滋燥飲多用於治療燥熱傷津,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便祕等症,而玄參可有效清解燥熱之邪,滋潤燥涸之津,緩解病症。
- 配伍增效: 玄參與滋燥飲中其他藥物如麥冬、生地、天花粉等,共同作用,互相增效,加強滋陰清熱的效果。例如,玄參與麥冬同用,可增強滋陰潤肺之功;玄參與生地同用,可加強清熱涼血之效。
滋燥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滋燥飲多用於治療燥邪傷肺,肺氣不宣,咳嗽痰粘等症,而防風可有效緩解肺部風寒,使肺氣通暢,痰液易於排出。
- 祛風止癢:防風亦有祛風止癢之效。燥邪傷肺,常伴隨皮膚乾燥,瘙癢等症。防風可疏散體表風邪,止癢止痛,緩解燥邪引起的皮膚不適。
因此,滋燥飲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改善因燥邪傷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皮膚乾燥等症狀。
滋燥飲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枇杷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滋燥飲主要針對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枇杷葉的潤肺功效可緩解肺燥,並幫助止咳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 枇杷葉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散風熱,對於伴有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的燥邪犯肺患者,枇杷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緩解症狀,改善整體療效。
總之,枇杷葉在滋燥飲中既可潤肺止咳,又可清熱解毒,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燥邪犯肺的功效。
主治功效
滋燥飲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古代醫學文獻,滋燥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肺燥: 由「火灼真陰,血液衰少」引起,表現為「脈皆細微而澀」。
- 燥症: 病在裡者,耗人津液,導致便秘、消渴;病在表者,肌膚枯槁,毛髮不榮;病因多為「陽實陰虛,血液衰耗」。
- 肺氣不宣: 肺為水之上源,若其氣恆下行受阻,或因外邪侵襲,或因內火刑金,皆可導致肺氣失宣,出現鼻塞、聲重、喘咳、氣逆等症狀。
治療原理
滋燥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滋陰潤燥: 方中天冬、麥冬、生地、花粉皆為滋陰潤燥之要藥,能夠補充體內津液,緩解燥邪傷陰所致的各種症狀。特別是麥門冬,《類證治裁》中記載的滋燥飲以其為主要成分,強調其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
- 清熱生津: 針對「暑暍挾陽明燥熱而爍肺」的情況,方劑中可能包含清熱生津的藥物,如天花粉。天花粉在原方中被提及,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與滋陰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清熱潤燥之力。
- 養血潤膚: 文獻中提到「血液衰少」是燥症的重要病機之一,因此方中可能含有白芍等養血藥物。白芍在原方中被提及,具有養血斂陰的功效,可以補充血液,改善皮膚乾燥、皴揭等症狀。
- 宣肺止咳: 針對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氣逆等症狀,方劑中可能包含宣肺止咳的藥物。原方中雖未直接提及,但文獻中出現了紫蘇飲子,其中包含蘇葉、桑皮、杏仁等宣肺藥物,提示滋燥飲在治療肺燥兼有表證時,可能會加入宣肺解表的成分。
- **調和藥性:**甘草在原方中被提及,具有調和諸藥、緩急解毒的功效,可以協調各藥物的作用,使方劑更加平和有效。
總結
綜合分析,滋燥飲是一個以滋陰潤燥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顧清熱生津、養血潤膚、宣肺止咳等方面。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補充體內津液、滋養陰血、清除燥熱、宣暢肺氣來達到治療目的。文獻中強調了「滋金養血」的治療原則,與滋燥飲的功效相符。雖然各部文獻記載的滋燥飲藥物組成有所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是一致的,即針對燥邪傷陰所致的各種症狀,以滋陰潤燥為主要治療手段。方劑中可能還會根據具體病情,酌情加入清熱、養血、宣肺等藥物,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花粉2錢半,赤茯1錢半,生甘草8分,黃芩3錢,枳殼8分,杏仁1錢半,旋覆花1錢,麥冬3錢,紫苑1錢半,川連1錢,桔梗8分,元參2錢半,防風5分,蜜枇杷葉1錢半。
若大便燥秘,加大黃。
滋燥疏散。
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暑熱天氣,陽明燥熱傷肺所致的寒熱往來、頭痛微汗、口乾燥咳、氣逆不得卧寐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燥飲,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天冬、麥冬、生地、花粉、白芍、秦艽。 主治:肺燥。
滋燥飲, 出處:《秋瘧指南》卷一。 組成:花粉2錢半,赤茯1錢半,生甘草8分,黃芩3錢,枳殼8分,杏仁1錢半,旋覆花1錢,麥冬3錢,紫苑1錢半,川連1錢,桔梗8分,元參2錢半,防風5分,蜜枇杷葉1錢半。 主治:滋燥疏散。主治:暑暍挾陽明燥熱而爍肺,肺熱甚則引風煽火,寒熱往來,頭痛微汗,口乾燥咳,氣逆不得卧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