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瘧指南

中華民國初年,正值新舊醫學思潮激盪之際,傳統中醫面臨西學東漸的挑戰,然民間仍有深耕醫道、經驗卓著的醫家,默默承繼與發揚國粹。《秋瘧指南》一書,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由嶺南醫家林天佑(德臣氏)所著,完成於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專注於一種特定的疾病——秋瘧,即俗稱的「秋季瘧疾」。本書不僅集作者及其家族五世行醫的經驗大成,更體現了傳統醫學在特定病種上的深入研究與臨床實踐,為後世醫者留下了寶貴的指南。

從書名《秋瘧指南》即可知,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秋瘧的診斷與治療。作者林天佑在自敘中明確表示,此書乃是針對「夏暑發於秋者」所發生的寒熱或單熱等變狀繁多的瘧疾,旨在補經典之未詳、糾醫界之無定案。書中《凡例》進一步闡釋,秋瘧即是俗稱的「單燒」、「寒燒」,並規劃全書分為上卷論述瘧之寒熱,下卷論述瘧之單熱,儘管最終付梓的僅為未完的初稿。這種專病專書的體例,顯示了作者將複雜疾病分型細化,以求精準辨證論治的學術態度。

在討論本書具體內容之前,有必要釐清書中提及的「秋瘧」與現代醫學概念「瘧疾」的關係。書前的基本介紹和補充內容,以現代醫學的視角描述了瘧疾的病原(瘧原蟲)、傳播途徑(蚊子叮咬)、典型症狀(發熱、寒顫、出汗)、診斷(血液檢查)及治療(抗瘧藥物如氯喹、奎寧)。這部分內容顯然是後人為便於讀者理解,將現代醫學對瘧疾的認識附於書前,與書中林天佑基於中醫理論對秋瘧的論述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林天佑的《秋瘧指南》是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對一類在秋季發作、表現為寒熱往來或單純發熱的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其核心思想、病因病機、診斷方法及用藥原則,皆源自中醫經典與臨床經驗。

本書的學術淵源深厚,作者林天佑在自敘中謙稱「不揣固陋」,但明言其學問基礎「依靈素為經,長沙為緯」,並融匯了「先祖家君醫案證論及平凡所治療之經驗者」。這裡的「靈素」指《黃帝內經‧靈樞》與《素問》,代表了中醫理論的最高源頭;「長沙」指東漢醫聖張仲景,其《傷寒論》、《金匱要略》是辨證論治的典範。作者不僅繼承了家族五世的醫學傳統,更能深研經典,並將其理論與豐富的臨床經驗相結合。序言中,諸位作序者對林天佑的醫學造詣讚譽有加,稱其「得醫之意,察脈之真」,「能會意而通變」,且在治療秋瘧上「應手生春」,「取效亦尤多」,皆印證了其學術背景與臨床實力。

《秋瘧指南》的理論核心,首先體現在對秋瘧病因病機的闡述。《卷一‧秋瘧原委論說》開篇即引用《內經》之義,解釋了「夏傷於暑,不適發熱,乃至秋而發」的原因。認為暑熱之邪在夏季侵襲體表腠理與經隧之間,當時陽氣盛於外,衛氣尚能抵禦。然而至秋季,陽氣斂藏入內,暑邪便與內斂的衛氣相爭,導致寒熱交錯。這種病機論述,精妙地結合了季節氣候變化、人體陽氣運行以及邪氣留伏的特點。此外,書中還指出飲食積滯於中、濕熱蓄於內等因素亦可與暑濕相搏,加重病情。這種多元化的病因分析,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不單純視為外感,亦考慮內傷與痰濕等兼夾為患。

在病機的深入探討中,《卷一‧暑濕燥之熱證辨》又從「金火相爭」的角度來論述。文中提到「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秋為痎瘧」,闡明過度勞累、汗洩過多導致心陽內虛,暑邪乘虛而入,留伏於心脾、經隧。至秋季,燥金收斂之氣與內伏的蘊暑相遇,「兩相搏激,則亢害有燎原之勢」。這種金燥之氣與內蘊之暑熱、濕邪相互作用,導致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寒,火欲出而陰格之則熱,形成寒熱往來的典型瘧狀。這種將瘧疾的病機與五行、臟腑、氣血、季節變化緊密聯繫的論述,是中醫對此類疾病獨特的理解方式。

本書在治療原則上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見解。《卷一‧用藥須知論說》是全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篇章,體現了作者獨到的臨床經驗和對誤治現象的深刻反思。作者引用「善治病者治表不治里」之說,強調「凡邪從表來,必令仍從表去,病方易已」。這是治療外感病的總則。然而,對於由夏傷暑邪留戀至秋發的秋瘧,作者特別警示了臨床上常見的誤區,即濫用「鎮陷肌腠緻密三焦」或「清心肺、涼肝、滋腎養肝、養陰涼血」的藥物,如知母、石膏、羚羊角、犀角、龜板、鱉甲、沙參、骨皮、白芍、生地等。作者認為這些藥物雖然常用於清熱滋陰,但在秋瘧初起、暑濕邪氣尚留戀肌表經隧之時使用,反而會將邪氣「陷」入體內,導致「里病勞彌深」,輕則纏綿難愈,重則危及生命。這一論述直指當時醫界在治療秋瘧時可能存在的普遍誤區,提出了明確的用藥禁忌,對於指導臨床具有極高的價值,被作者譽為「醫界之方針」。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何作者認為前人對秋瘧的論述「未暢其旨」、「醫無定案」,因為實際臨床中存在著誤用經典藥物而療效不彰甚至加重病情的現象。

在具體的方藥方面,書中雖然只提供了《暑濕燥之熱證辨》篇末附錄的「自制香薷蠠暑飲」一方及其組成的部分藥物,但從中亦可窺見其用藥思路。香薷具有發汗解暑、化濕和中之功,是治療暑濕感冒的常用藥;黃芩、川連等清熱燥濕;杏仁宣肺利氣;赤苓健脾利濕;麥冬、元參養陰生津;粉葛、花粉生津解肌;滑石利濕清熱;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組合同時兼顧了清暑濕、化內濕、透邪外出、兼顧氣陰的思路,與其病機論述及用藥原則是一致的。 যদিও這裡只給出了一個方子,但根據《凡例》所述「僅陳某症擬某方,猶有二三方而未悉載者,因症候變狀多端,故刪繁就簡」,以及書中規劃的上下兩卷分別論述寒熱與單熱瘧,可以推測作者應根據秋瘧的不同證型,提供了更多針對性的方藥組合,只是在現有文本中未及呈現。

本書的出版過程也頗具特色。三篇序言以及自敘和凡例中多次提到,是因作者的醫術卓著,治療秋瘧效果非凡,「同志索抄依用,皆羨效力頗宏,慫恿付梓」,甚至「僉願派金共成美益」,最終由「諸君子過為獎藉,督梓行」。這說明了本書並非作者閉門造車之作,而是其臨床驗證有效的醫學成果,在同行中廣受認可,並在眾人的支持和催促下得以刊刻,以「公諸世庶」,「以傳四方」,甚至期望「傳萬世而利賴無疆」。這反映了在那個時代,民間醫家及其學術傳承與交流的方式,也體現了他們濟世救人的情懷。特別是《凡例》中提到,書名《秋瘧指南》也是由「同志諸公」所題贈,認為此書證治發前人所未逮,方便於世。

總而言之,《秋瘧指南》作為一部民國時期關於特定疾病的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它是在中醫經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作者林天佑及其家族五世累積的豐富臨床經驗,對秋瘧的病因、病機、辨證及治療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書中特別強調了季節與人體氣機變化的影響,獨到地分析了金燥與暑濕邪氣相搏的病理機制,並尖銳地指出了臨床上治療此病時易犯的誤區及用藥禁忌。儘管現存文本可能為初稿,未能呈現全貌,但僅憑《秋瘧原委論說》、《用藥須知論說》以及《暑濕燥之熱證辨》等篇章,已足以見其理論之精闢、臨床指導之切實。本書不僅是研究秋瘧在中醫領域診治思想的珍貴資料,更是對後世醫者在面對複雜外感疾病時,如何融匯經典、辨證靈活、謹慎用藥的深刻啟示,無愧於「指南」之名。它代表了在特定歷史時期,傳統中醫學術傳承與創新的一個側面,是嶺南醫家林天佑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