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佑

《秋瘧指南》~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暑瘧有先熱後寒先寒後熱證辨

問曰暑瘧之寒熱猶有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曰即經所謂夏傷於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悽愴之水寒,存於腠理皮膚之中,至秋先受傷於風而後受傷於寒,故病則先熱而後寒,病以時作,名曰溫瘧。如先受傷於寒而後受傷於風,病則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夫風邪傷入,無有常處,或中於頭項,或中於腰背,或中於手足,然風氣留於肌腠筋骨之間,而不移衛氣,行至風邪薄之處,邪正相應而病作,所謂病以時作,無早晏者,應時而作也。乃風邪當留其處之故,病則頭痛口渴而無汗,脈診帶浮數有力,宜解肌蠲暑飲加減主之。

枳殼(八分) 桔梗(八分) 麥冬(二錢) 香薷(三分) 黃芩(三錢) 杏仁(錢半) 生甘(六分) 滑石(三錢) 粉葛(錢半) 川連(一錢) 羌活(五分) 淡竹葉(錢半) 水二碗煎至一碗中部服。

瘧病初作但寒未熱證辨

問曰暴受風寒遂成寒瘧發則但寒而未熱者何故?曰苟因寒邪客於肌腠,即欲內薄而經脈之陰氣外出,邪與陰氣相搏發則但寒而未熱,留連一二日,肌腠之邪必鬱而成熱,與經脈之陰氣相激,遂發寒熱往來之證矣。

白話文:

有人問,暑熱季節患瘧疾,為什麼有的人會先發燒再畏寒呢?這其實是因為夏天時身體受暑熱影響,大量出汗,毛孔打開,此時如果受到涼冷侵襲,這些冷氣就會滲入皮膚肌肉間。到了秋天,先被風邪侵擾,然後又被寒氣所傷,所以發病時,會先有發燒的症狀,接著才畏寒,病情會按一定的時間發作,這種情況我們稱為溫瘧。相反的,如果先被寒氣所傷,然後又被風邪侵擾,發病時就會先畏寒再發燒,病情也是按一定時間發作,這種情況我們稱為寒瘧。

風邪進入人體並沒有固定的位置,可能在頭部、腰部、背部或四肢,但風邪會停留在肌肉、皮膚和筋骨之間,不影響人體的防禦機制,當風邪聚集的地方遇到正常的生理反應,就會發病,也就是我們說的病情按時間發作,無論早晚,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特定部位的原因。發病時會有頭痛、口渴和無汗的症狀,脈搏會呈現出浮動且有力的情況,治療上可以使用解肌蠲暑飲進行調理。

對於剛開始發病,只有畏寒但還未發燒的寒瘧,這是因為寒氣入侵肌膚,想深入體內,但人體的陰氣從經脈中散發出來,與寒氣搏鬥,所以只會感到畏寒而未發燒。持續一兩天後,肌膚中的寒氣會積聚成熱,與體內的陰氣互相作用,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了。

2. 暑瘧喜飲熱茶證辨

問曰寒熱往來,口渴,唇白,而喜飲燒茶,愈滾愈快,傾壺可納者,何?

曰:此乃陽明偏旺,或肺有積熱,中氣盛滿,喜飲燒者,同氣相求也。唇白者,血由邪遏,不達於四白也(即口唇也)。甚或脈且小弱,或微而數同志者,須當慎察,幸勿以中土虛寒為例,鹵莽誤事也。宜香薷蠲暑飲,倍用麥冬花粉主之。

蓋瘧之寒熱往來,寒時喜飲燒,病之常情。此所謂喜飲燒,言其愈壯熱愈喜燒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病人有時冷有時熱,口渴,嘴脣蒼白,而且非常想喝熱茶,越燙越好,甚至可以整壺都喝下,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表示病人的胃氣可能過旺,或者肺部有累積的熱氣,中氣過盛,喜歡喝熱茶是因為身體需要平衡這種熱氣。嘴脣蒼白的原因,可能是血液受到病邪的抑制,無法充分供應到口脣部位。甚至有些情況下,脈搏會顯得微弱或是快速,這時候就必須要仔細觀察病情,千萬不要輕易地認為這是脾胃虛弱和寒涼的表現,以免造成錯誤的判斷。對於這種情況,適合用香薷蠲暑飲,並且增加麥冬和花粉的份量來治療。

瘧疾導致的時冷時熱,病人在感覺寒冷時想喝熱茶,這是正常的反應。但這裡所說的「想喝熱茶」,是指病人在高燒時反而更想要熱茶,這就是病情的特殊表現了。

3. 瘧之寒熱服辛散溫證辨

問曰暑瘧之寒熱往來,有服桂枝湯而即愈者,有服羌防辛散而即愈者,有服參林溫補而即愈者,何也?

曰:此非暑瘧也。苟因暴受崗寒,薄於經脈,邪欲內搏,值經脈之陰氣外出,邪正相爭而作,故服辛散等劑皆能取效。邪尚在肌表,未曾深入,故也。嘗見有誤服辛溫之劑,遂成潮熱譫語,甚則捻衣撮空,皆兼暑蠍所致也。願同志者慎之,幸甚。

小柴胡湯辨論

問曰:暑瘧忌用小柴胡者,何也?

答云:昔賢設立小柴胡,乃少陽經之和解法也。傷寒篇云:「邪在上者吐而越之,邪在表者汗而解之,邪在裡者下而奪之。」惟少陽經有汗吐下之三禁焉。蓋少陽乃半表半裡之樞,半陰半陽之界。若誤於汗,變生譫語;若誤於吐,變生驚悸;若誤於下,變生漏利,故立小柴胡而和解耳。

且少陽之脈必帶弦,其見證皆脅痛、耳聾、口苦、目眩而帶嘔,寒熱往來如瘧狀。嘗見世醫治暑瘧者,妄擬小柴胡為的劑,胎害之甚,曷堪名狀!何也?人但知少陽居臟腑之交,表裡相爭則寒熱生焉。殊不知暑瘧注經隧之舍,陰陽相搏亦寒熱生焉。其症雖相類,其因實各異。

苟不明辨,妄擬於彼,紊治於此,輕則留連難已,重則危殆悉至,鮮有不傷生之誤。所謂藥能救人亦能殺人,如水能浮舟者亦能覆舟,正此義也。惟願肩斯道者,消退深究,細繹庶我同人共登仁壽矣。

白話文:

有人問到,夏天患瘧疾時的寒熱交替,有的人喝了桂枝湯就好了,有的人吃了羌活防風等辛溫散寒的藥就好了,還有的人吃了人參等溫補的藥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並不是典型的夏季瘧疾。如果一個人突然受到寒冷,邪氣淺淺地侵入經脈,當邪氣想進一步深入時,恰逢經脈中的陰氣往外發散,邪氣和正氣開始交戰,因此,不管是辛溫散寒的藥還是溫補的藥都能見效。因為邪氣還停留在皮膚表面,並沒有深入體內。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錯誤地服用辛溫的藥,結果出現了潮熱、胡言亂語,甚至還出現了精神恍惚的症狀,這都是因為暑熱和邪氣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希望從事這一領域的人士要謹慎,萬分小心。

關於小柴胡湯的辯論

有人問到,為何治療夏季瘧疾時不宜使用小柴胡湯?

回答是:過去的醫學家創立小柴胡湯,是為了調和少陽經的病症。在《傷寒論》中提到:「病在上面的,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病在表層的,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病在裡面的,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只有在少陽經的病症上,有發汗、催吐、瀉下三大禁忌。因為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裏,是半陰半陽的邊界。如果錯誤地發汗,可能會產生胡言亂語;如果錯誤地催吐,可能會產生心悸;如果錯誤地瀉下,可能會產生漏下和腹瀉,所以才會有小柴胡湯來調和。

而且,少陽經的脈象一定會有弦脈,其主要症狀包括脅痛、耳鳴、口苦、目眩以及伴隨嘔吐,寒熱交替如同瘧疾。我曾看到一些醫生在治療夏季瘧疾時,錯誤地認為小柴胡湯是最有效的藥物,這種做法的後果不堪設想!為什麼呢?人們只知道少陽經位於臟腑之間,表裡相爭會產生寒熱。但卻不知道,夏季瘧疾是因為邪氣進入經絡,陰陽交戰也會產生寒熱。雖然症狀相似,但原因卻完全不同。

如果不加以明確區別,就錯誤地把治療方法套用在另一種情況上,輕則病情反覆難以痊癒,重則可能帶來生命危險,這種誤診誤治的情況非常普遍。所謂的藥物既能救人也能害人,就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正是這個道理。希望從事醫學工作的人,能夠深入研究,細緻分析,讓我們的同行們都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