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佑

《秋瘧指南》~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石膏大黃區別論說

余於已酉仲夏寓茶陽之精舍,有客鄒生問曰:「石羔、大黃皆陽明之涼藥,嘗見區別之用,有如風馬牛不相及者,何也?」余曰:「子之顧問,誠醫界之方針。醫能洞察表裡陰陽之辨,則用藥自知,間不容髮。嘗考昔賢辨證立方,理精法密,療表惟恐陷邪,里猶恐傷陰。加一味則不同方,減一味則不同治,井井有條,不容苟混。

然石羔性寒,清胃火而療肌熱;色白以入肺,質重而鎮墜。蓋暑瘧初作,忌其鎮墜而陷邪,故當禁用焉。大黃性寒而味苦,能盪滌里陰之壅熱。但暑瘧初作,嘗有熇熇暍暍之勢,欲救一線之陰,則大黃鬚急用焉。所謂區別之用者,此也。」客唯唯退謝。

白話文:

我在己酉年的仲夏,住在茶陽的一個精緻住所,有位客人鄒生問我:「石膏和大黃都是治療腸胃疾病的冷性藥材,我曾看到它們在使用上的區別,就像風和馬牛一樣毫不相干,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他:「你所問的問題,確實是醫學領域的重要方向。醫生如果能清楚地分辨病癥的表面、內在、陰性和陽性,那麼在用藥上自然會明白,不能有一絲的差錯。我曾經研究過過去的醫學大家對症下藥,他們的理論精確,方法嚴謹,治療表面病症時,擔心把邪氣壓制在體內,治療內在病症時,又怕傷害到陰氣。多加一味藥,整張處方就不同;少了一味藥,治療效果也會改變,他們的條理清晰,絕不隨便混淆。

然而,石膏性質寒涼,可以清熱解胃火,治療肌肉發熱;它的顏色白色,進入肺部,質地沉重,能起到鎮定作用。因為暑熱初起,要避免這種沉澱作用使邪氣深入,所以應該避免使用。而大黃性質寒涼且味道苦澀,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氣。但暑熱初起,常有酷熱難耐的情況,為了保護身體最後一絲的陰氣,就需要立即使用大黃。這就是我所說的,它們在使用上的區別。」客人聽後,恭敬地退下。

2. 附錄陶節庵傷寒摘要

節庵云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但暑瘧傳變亦或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便參考。如太陽證頭痛惡寒,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

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如腹滿咽乾,診得尺寸俱沈細,過經不愈,太陰病溫也。如煩滿囊縮,診是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厥陰病溫也。發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症,脈微沈,乾薑附子湯。陽微發汗躁不眼,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

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主之。發汗後其入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林甘草湯。太陽病發汗不解,欲發熱,心下悸,頭弦,肌體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身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主之。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

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煩熱為擾亂,而煩躁乃憤怒而躁。謂先煩漸至躁。也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者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後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為煩躁也。

羌活沖活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臍痛,煩熱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躁屎,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取汗,火熱入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用桂枝湯。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甘草白芍。

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桂枝附子湯。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乾薑甘草湯。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用桂枝附子湯。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能之。若汗多者,胃汗乾,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無他證者,搵粉撲之,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微洪大者,白虎加人參。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陽明汗多,夜不便不利,若小便反利者,屎雖硬,不可攻下

白話文:

節庵先生說,對於患有傷寒,經過出汗和瀉下的治療仍未能康復,且在病程過去後,病症仍然存在並未消除的情況,這其實也屬於溫病的一種。古籍記載,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絡中出現,但無法確定具體在哪一個經絡發生了變化,應根據脈象所在的經絡進行治療。然而,暑瘧等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轉變,所以這裡僅簡要提及,供參考使用。

例如,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如頭痛、畏寒,在出汗和瀉下後,過了病程還未痊癒,診斷發現脈象尺寸都浮起,這就是太陽經的溫病。再如,身體發熱、眼睛疼痛,出汗和瀉下後,過了病程還未痊癒,診斷發現脈象尺寸都增長,這是陽明經的溫病。

同樣,如果胸部和脅部疼痛,在出汗和瀉下後,過了病程還未痊癒,診斷發現脈象尺寸都呈弦狀,這是少陽經的溫病。如果腹部飽脹、咽喉乾燥,診斷發現脈象尺寸都沉細,過了病程還未痊癒,這是太陰經的溫病。如果感到煩躁、睪丸收縮,診斷發現脈象尺寸都微弱緩慢,過了病程還未痊癒,這是厥陰經的溫病。

出汗後白天煩躁夜晚平靜,沒有嘔吐口渴的症狀,也無外感病症,脈象微弱深沉,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陽氣微弱出汗後焦躁不安,或者在大瀉後再次出汗,白天不能入眠,到夜晚則平靜,身體無熱,也適用於乾薑附子湯。

出汗和瀉下後病情未解反而出現煩躁,適用於茯苓四逆湯,這主要針對陽氣虛弱導致的煩躁。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雖然不煩躁但卻會感到悶鬱,這可能是陰氣過剩排擠陽氣的表現。患者可能想要躺在泥水井中,喝水卻無法吞嚥,這種情況下,四逆湯是首選。出汗後肚臍下部有悸動感,預示著可能會發生奔豚病,適用於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太陽經的疾病,出汗後仍未見好轉,想要發熱,心下悸動,頭痛,肌肉震顫,振動的嚴重程度足以使人倒地,應該服用真武湯。

身體發熱、頭痛,脈象反而呈現沉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身體開始疼痛,應該從調理內部開始,四逆湯是主要選擇。感到煩熱,但未曾出汗、催吐或瀉下,這就是煩熱,與一般的發熱不同。古籍記載,如果病人感到煩熱,出汗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如果未形成膈實,只需要調和解熱即可。如果心下滿脹且煩躁,就需要考慮吐瀉治療了。如果先感到煩躁然後心悸,這是實證;如果先心悸然後感到煩躁,這是虛證。虛證通常伴有想嘔吐的感覺。

陽明經的疾病,心煩喜嘔,高燒反覆,心下悸動,小便不暢,應該服用小柴胡加茯苓湯。煩熱是內心的騷動,而煩躁則是憤怒導致的焦躁。煩躁是先感到煩躁,然後逐漸發展為焦躁。煩躁和焦躁也存在陰陽虛實的差別。心熱會導致煩躁,這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腎熱會導致焦躁,這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煩躁表示熱度較輕,焦躁表示熱度較重。所謂煩躁,是先感到煩躁,然後逐漸發展為焦躁;所謂焦煩,是先感到焦躁,然後再感到煩躁。太陽中風後無法出汗,感到煩躁,這是邪氣在表層導致的煩躁。

羌活沖活湯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如果大便不通已經六七天,肚臍周圍疼痛,煩熱反覆,偶爾會感到口渴,這是燥屎的症狀,表明邪氣在內部導致了煩躁。大承氣湯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太陽中風後無法出汗,醫生用火灸的方法強迫出汗,火熱進入太陽中風,自行出汗,脈象浮緩,應該服用桂枝湯。出汗後口渴,小便困難,應該服用五苓散。如果不口渴,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自發出汗,小便困難,使用桂枝湯,只需添加甘草和白芍。

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畏寒,腳部抽搐緊張,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畏寒,腳部抽搐緊張,應該服用乾薑甘草湯。陽明經的疾病,大量出汗後口渴,發熱,胡言亂語,大便硬化,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太陽經的疾病,出汗後持續漏汗不止,畏風畏寒,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如果小便自然排出,出汗,這表明津液減少,不能強制排泄,應該使用蜜導煎能法。如果大量出汗,胃部汗液乾燥,應該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

大量出汗後口渴,不要使用五苓散。如果出汗不止,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粉末敷抹,然後服用桂枝湯。大量出汗,煩渴不消,脈象微弱洪大,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瀉下後不能再使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且呼吸困難,但沒有高燒,應該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陽明經的疾病,大量出汗,晚上不便,小便不暢,如果小便反而暢通,即使大便硬化,也不能強制瀉下。

3. 婦人血風證

婦人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連湯治之。男子失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方列下:

川芎(七錢) 生地(七錢) 赤芍(三錢) 梔子(三錢) 黃芩(三錢) 黃連(三錢) 防風(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清飲,徐徐呷之。脈實可加大黃下之。

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摸床,治同;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用生地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手,又與三黃石羔湯相表裡,是皆三僬為胞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不但婦人用之,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皆有服之,無不效。予固表而出之。

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患病人,義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沈,不省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白芍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加姜汗炒半夏 大便燥之前譫語發渴加大黃 泄者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益元湯

治患病人,身熱頭痛,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戴陽證。

焙附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冬 川連 知母 蔥 艾姜(一片) 棗(二枚) 水二鍾,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潮熱屬陽明證,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當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則屬少陽;潮熱於巳午,則屬大慶陽,是又不可不辨也。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或浮或虛者,桂枝湯;脈實者,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病入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病人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少,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湯,越婢湯選用之。

以上引陶節庵摘侶景傷寒要旨,蓋暑瘧與傷寒來路雖各別,然其六經見證之寒熱虛實,概可頃參。茲細究暑瘧傳變,或嘗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俟同志者參考。余未經驗,故未另錄方治,以待完卷補及。

白話文:

[婦女血風症狀]

婦女因月經大量出血,或是長期出血導致身體乾燥。高燒未退,會出現抓衣服、摸牀、手舞足蹈、閉眼、失去意識、揮手踢腳、全身不安定、講胡話、精神恍惚等症狀。脈象呈現弦浮且虛弱,體內極度燥熱,呼吸粗重,鼻子乾燥,上下都處在乾燥狀態。這種情況治療起來較困難,建議服用生地黃連湯。

生地黃連湯的成分有川芎、生地、赤芍、梔子、黃芩、黃連、防風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慢慢飲用。如果脈象強實,可以加入大黃來幫助排便。

大承氣湯是氣藥,從外到內使用;生地黃連湯是血藥,從內到外使用。氣血合併病癥,循著牀邊摸牀的行為可以一起治療。如果病情由氣轉血,再由血回氣,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由血轉氣,再由氣回血,則使用生地黃連湯。兩種情況都不大便時,這就是承氣湯的對手。此湯與三黃石羔湯互為表裡,都是治療三焦胞絡虛火的良藥。病情危急時,只能用此湯降低血液中的火氣。不僅婦女適用,男子失血過多也有相同症狀,服用後效果顯著。

升陽散火湯能治療病人義肢冒汗、摸牀、胡言亂語、昏迷不醒的症狀。一般醫生容易誤診為風證,使用風藥反而會害死人。肝熱影響肺部,元氣虛弱無法自我控制,稱為撮空證。如果小便順暢,可以治療;小便不順暢,就難以治療。

益元湯能治療身體發熱、頭痛、煩躁、悶熱、臉紅、喝水但無法下嚥的情況。這是因為元氣虛弱,虛火上浮,稱為戴陽證。

潮熱屬於陽明證,通常在下午發作,一天一次,這是邪氣進入胃腑的徵兆,可以考慮排便治療。但如果脈象浮緊,潮熱伴隨腹瀉,或小便困難,大便稀軟,熱氣未完全進入腑臟,仍有表邪,應先調理體外。如果小便順暢,大便堅硬,才能攻邪。如果潮熱在凌晨,屬於少陽;潮熱在中午,屬於太陽,這也需要區分清楚。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下午發熱,脈象浮或虛,可用桂枝湯;脈象實,可用承氣湯。婦女熱氣進入血室,血液凝結,類似瘧疾,可用小柴胡湯。如果熱多寒少,脈象微弱,無陽氣,不可發汗,可用越婢湯。

如果熱多寒少,是陽乘陰的現象。如果尺脈遲緩,應先用黃耆建中湯滋養營衛;如果脈象不遲緩,可選擇小柴湯或越婢湯。

上述內容摘自陶節庵的《摘侶景傷寒要旨》,雖然暑瘧和傷寒的病因不同,但其六經的寒熱虛實症狀大致相同,值得參考。由於本人未有實際經驗,所以未錄製具體的治療方案,待日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