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瘧指南》~ 卷一 (4)
卷一 (4)
1. 石膏大黃區別論說
余於已酉仲夏寓茶陽之精舍,有客鄒生問曰:「石羔、大黃皆陽明之涼藥,嘗見區別之用,有如風馬牛不相及者,何也?」余曰:「子之顧問,誠醫界之方針。醫能洞察表裡陰陽之辨,則用藥自知,間不容髮。嘗考昔賢辨證立方,理精法密,療表惟恐陷邪,里猶恐傷陰。加一味則不同方,減一味則不同治,井井有條,不容苟混。
然石羔性寒,清胃火而療肌熱;色白以入肺,質重而鎮墜。蓋暑瘧初作,忌其鎮墜而陷邪,故當禁用焉。大黃性寒而味苦,能盪滌里陰之壅熱。但暑瘧初作,嘗有熇熇暍暍之勢,欲救一線之陰,則大黃鬚急用焉。所謂區別之用者,此也。」客唯唯退謝。
白話文:
我於己酉年仲夏時節,寄宿在茶陽精舍。有一位姓鄒的先生問我:「石膏和大黃都是陽明經的涼藥,我經常看到它們的用法截然不同,好像風馬牛不相及,這是為什麼呢?」我說:「你的問題,確實是醫學界重要的方向。醫生能深入理解表裡陰陽的辨證,用藥自然明了,毫釐之間不容差錯。我經常研究古時候的醫家辨證施治的方劑,他們的理論精妙,方法嚴謹,治療表證時唯恐邪氣入侵,治療裡證時又唯恐傷到陰氣。加一味藥就可能改變藥方,減一味藥就可能改變療效,井然有序,不容馬虎。
然而,石膏性寒,可以清胃火,治療肌膚發熱;它的顏色白,可以入肺,質地重,可以鎮墜。假如是暑瘧剛開始發作,就忌諱使用石膏鎮墜,會導致邪氣入侵,所以應該禁用。大黃性寒味苦,可以蕩滌裡陰的壅熱。但是暑瘧剛開始發作,往往會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想要搶救僅存的陰氣,就必須緊急使用大黃。這就是它們用法不同的原因。」那位先生連連點頭,感謝後就告辭了。
2. 附錄陶節庵傷寒摘要
節庵云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但暑瘧傳變亦或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便參考。如太陽證頭痛惡寒,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
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如腹滿咽乾,診得尺寸俱沈細,過經不愈,太陰病溫也。如煩滿囊縮,診是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厥陰病溫也。發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症,脈微沈,乾薑附子湯。陽微發汗躁不眼,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節庵說:傷寒病用汗法治療後,病症沒有痊癒,反而過了經期,症狀仍然存在未除,這也可能是溫病。
《經》書中說:溫病的脈象在諸經脈流動,無法確定是哪條經脈的異常,就要依據脈象所在經脈的位置來治療。
然而,暑氣瘧疾的傳變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所以以下列舉一些例子,方便參考。
例如:太陽證,頭痛、惡寒、發汗後過經不愈,診脈尺脈和寸脈都浮,這就是太陽溫病。
例如:身熱、目痛、發汗後過經不愈,診脈尺脈和寸脈都長,這就是陽明溫病。
例如:胸脅疼痛、發汗後過經不愈,診脈尺脈和寸脈都弦,這就是少陽溫病。
例如:腹滿、咽乾、診脈尺脈和寸脈都沉細,過經不愈,這就是太陰溫病。
例如:煩躁、腹部緊縮,診脈尺脈和寸脈都微緩,過經不愈,這就是厥陰溫病。
發汗後白天煩躁,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微弱且沉,可以服用乾薑附子湯。
陽氣微弱,發汗後躁動不安,眼睛無光,或者大下後又發汗,白天不能入睡,到晚上才安靜,身體沒有發熱,可以服用乾薑附子湯。
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主之。發汗後其入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林甘草湯。太陽病發汗不解,欲發熱,心下悸,頭弦,肌體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身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主之。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
白話文:
出汗後病症未解還感到煩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治療。這表示陽氣不足導致的煩躁。有些人沒有感到煩躁,卻出現躁悶,這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擋。這種病人會想躺在泥水井中,喝水也難以下嚥,可以用四逆湯治療。發汗後肚子下面發悸,想要奔走,可以用茯苓桂枝白甘草湯治療。太陽病發汗後病症未解,想發熱,心口發悸,頭部繃緊,身體肌肉跳動,想在地上亂跑,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身體發熱頭痛,脈象沉,如果病症沒有好轉,身體疼痛,就應該治療內在,用四逆湯治療。煩熱是指沒有經過汗、吐、下三法治療的發熱,跟一般的發熱不同。經典中說,病人發熱煩躁,出汗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出現膈肌脹滿的症狀,就應該和緩地治療微熱。如果心口脹滿又煩躁,則需要用吐下法治療。先出現煩躁再出現心悸是實證,先出現心悸再出現煩躁是虛證。虛證指的是心中想吐的樣子。
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煩熱為擾亂,而煩躁乃憤怒而躁。謂先煩漸至躁。也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者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後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為煩躁也。
羌活沖活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臍痛,煩熱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躁屎,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取汗,火熱入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用桂枝。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甘草白芍。
白話文:
陽明病症出現心煩想吐、發燒反覆、心悸、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小柴胡加茯苓湯治療。煩熱是心神被擾亂,煩躁則是因為憤怒而焦躁不安。通常先出現煩躁,逐漸轉變成躁狂。這也和陰陽虛實有關,心熱則煩,陽氣盛實或陰氣虛弱,腎熱則躁,陰氣盛實或陽氣虛弱。煩躁表示熱度較輕,躁狂則表示熱度較重。所謂煩躁,是先發作煩躁,逐漸發展為躁狂。所謂躁狂,則是先發作躁狂,之後再出現煩躁。太陽中風沒有出汗,伴隨煩躁,表示邪氣在表層而引起煩躁。
羌活沖活湯適用於大便秘結六七天,伴隨繞臍疼痛、煩熱發作,有時口渴的症狀。這屬於躁屎,邪氣在內部引起煩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太陽中風沒有出汗,醫生用火劫法逼汗,火熱侵入太陽中風,導致自汗,脈搏浮緩,可以使用桂枝治療。出汗之後口渴,小便困難,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出汗,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治療。自汗出汗之後小便困難,使用桂枝治療時,要加甘草和白芍。
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桂枝附子湯。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宜乾薑甘草湯。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用桂枝附子湯。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能之。若汗多者,胃汗乾,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無他證者,搵粉撲之,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微洪大者,白虎加人參。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陽明汗多,夜不便不利,若小便反利者,屎雖硬,不可攻下
白話文:
如果出汗,小便量少,心烦、轻微怕冷,腿抽筋,应该服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出汗,小便次数多,心烦、轻微怕冷,腿抽筋,应该服用乾薑甘草湯。阳明经证,汗多口渴,发热神志不清,大便干结,应该服用调胃承气汤。太阳病发汗后汗液止不住,怕风寒,应该服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小便自利(自发地排尿)并且出汗,是津液不足,不可攻利,应该服用蜜导煎能汤。如果汗多,胃中津液干燥,应该急下(泻下),服用大承气汤。
汗多口渴,不要服用五苓散。汗出不止,没有其他症状,可以用粉扑抹汗,服用桂枝汤。大量出汗,烦渴不止,脉象微弱洪大,应该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泻下后不要再服用桂枝汤。如果出汗并且喘息,没有明显发热,应该服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阳明经证,汗多,夜间小便不畅,如果小便反而通畅,即使大便干结,也不应该攻下。
3. 婦人血風證
婦人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連湯治男子失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方列下
川芎(七錢) 生地(七錢) 赤芍(三錢) 梔子(三錢) 黃芩(三錢) 黃連(三錢) 防風(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清飲徐徐呷之脈實可加大黃下之
白話文:
婦人因月經失調大量出血,或前後持續出血,導致身體極度乾燥,熱氣尚未清除,便會出現摸衣摸床、抓空、閉眼昏迷、揮手踢腳、不安躁動、言語錯亂、神志不清、脈象弦而虛的症狀。內有極度的燥熱,呼吸粗重,鼻乾無潤,上下皆燥,此為難以治療的病症。宜服用生地黃連湯治療。
男子因失血過多也會有此症狀,藥效奇特,妙不可言。方劑如下:
川芎(七錢)、生地(七錢)、赤芍(三錢)、梔子(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防風(一兩)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五錢,水煎後清飲,慢慢喝下。若脈象實則可以加入大黃下之。
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摸床治同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用生地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手又與三黃石羔湯相表裡是皆三僬為胞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不但婦人用之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皆有服之無不效予固表而出之
升陽散火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用於氣從外入內,生地黃連湯則用於血從內出外,氣血合病時,需根據情況,有時需要從氣入血,有時需要從血入氣。大承氣湯能瀉下,生地黃連湯則能引血入氣。若兩者皆無效,則可使用大承氣湯,它與三黃石羔湯互為表裡,都是用來治療胞絡虛火。病危急時,只能用此湯降血中之火,不只是婦人才可用,男子因失血過多而出現類似症狀者,服用此湯也都有效。我將此方公開,讓大家都能受益。
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患病人義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沈不省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白芍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加姜汗炒半夏 大便燥之前譫語發渴加大黃泄者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白話文:
這湯藥專治病人手腳亂動、摸床尋衣、神智不清、昏昏沉沉、不省人事,俗醫不懂病症,便說這是風證,用治風的藥物,結果害死不少人。其實這是肝火旺盛上擾肺金,元氣虛弱,不能自持,叫做撮空證。小便通暢的病人可以治,小便不通的病人就沒辦法治。
藥方:人參、當歸、柴胡、白芍、黃芩、甘草、白朮、麥冬、陳皮、茯神。有痰者加姜汗炒半夏。大便乾澀、神志不清、口渴者加大黃。泄瀉者加炒白朮。水二碗,姜三片,紅棗兩枚,用金器煎煮,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痛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戴陽證
焙附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 麥冬 川連 知母 蔥 艾姜(一片) 棗(二枚) 水二鍾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潮熱屬陽明證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當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於寅卯則屬少陽潮熱於巳午則屬大慶陽是又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益元湯
治病說明:
此方治療患者出現身熱、頭痛、全身不適、煩躁不安、面紅、口渴難飲等症狀。許多庸醫不識此病,誤認為熱證而使用涼藥,導致患者死亡者眾多。殊不知,此病症乃元氣虛弱,導致無根虛火上炎,稱為戴陽證。
方藥組成:
- 炮附子
- 甘草
- 乾薑
- 人參
- 五味子
- 麥冬
- 川連
- 知母
- 蔥
- 艾姜(一片)
- 棗(二枚)
水二鐘煎煮,臨服前加入童便三匙,頓冷服用。
辨證論治:
潮熱屬於陽明證,旺於未申(下午一點至三點),一日一發,日晡(下午三點至五點)時發作,邪氣入侵胃腑,可下之證。
- 若患者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則熱邪未入腑,仍帶有表邪,當先和解表邪。
- 若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
- 若潮熱於寅卯(凌晨三點至五點),則屬於少陽。
- 若潮熱於巳午(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則屬於大慶陽。
上述辨證需仔細區分,不可混淆。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或浮或虛者桂枝湯脈實者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病入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病人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少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湯越婢湯選用之
以上引陶節庵摘侶景傷寒要旨蓋暑瘧與傷寒來路雖各別然其六經見證之寒熱虛實概可頃參茲細究暑瘧傳變或嘗有之證故略引舉於下以俟同志者參考余未經驗故未另錄方治以待完卷補及
白話文:
陽明經病症像是瘧疾,患者會感到煩躁、發熱、出汗,下午發熱,脈搏時浮時虛,可用桂枝湯治療。如果脈搏強勁有力,則用承氣湯治療。女性患者如果熱邪入侵血室,血液凝結,也會出現像瘧疾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人熱症明顯,寒症輕微,脈搏微弱,屬於陽氣不足,不可發汗,可用越婢湯治療。
病人熱症明顯,寒症輕微,屬於陽氣被陰氣所乘。如果尺脈遲緩,屬於少陽經衰弱,可用黃耆建中湯來滋養營衛。如果尺脈不遲緩,則可以選用小柴胡湯或越婢湯治療。
以上引自陶節庵摘錄的《景傷寒要旨》,說明暑瘧與傷寒雖然病因不同,但六經的寒熱虛實表現卻大致相同,可以互相參照。本文詳細探討了暑瘧的傳變過程,並列舉了一些常見的症狀,希望可以給大家參考。由於我自身經驗不足,暫時沒有記載治療方劑,待日後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