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瘧指南》~ 卷一 (2)
卷一 (2)
1. 暑瘧發早晏及間日論說
問曰暑瘧發於日早晏者何也?曰緣其邪注於伏膂之內,循衝脈上行者,其氣日高,發作日早;邪薄於背脊之間,循衛氣下行者,其氣日下,發作日晏。又部曰:暑瘧有間日而發者,猶有發於三日者何也?蓋因其邪薄於裡陰,橫連於募原經,所謂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得與衛氣並行,須至間日內著於裡陰之邪方,得外出與衛陽之氣交併,瘧乃作也。但邪薄募原與六腑相連,更深一層者,所以間二日乃作也。
然審脈之躁數為陽,靜細為陰,須圓機而裁之。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暑熱引發的瘧疾會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發作呢?這是由於病邪進入身體後,停留在肌肉深處,如果它沿著衝脈向上移動,其活動力越強,那麼發病時間就會越早;反之,如果病邪停滯在背部脊椎區域,沿著防禦系統的氣向下移動,其活動力較弱,那麼發病時間就會較晚。
另外,為什麼有些暑熱引發的瘧疾會每隔一天才發作一次,甚至有的每三天才發作一次呢?這是因為病邪深入體內陰臟,橫向影響募原經絡,由於其影響範圍廣泛、深度大、移動緩慢,無法和體表的衛氣同步運行,必須等到隔天,深入體內陰臟的病邪才能與體表的陽氣交匯,瘧疾才會發作。若病邪更深入影響到募原和六腑的連接,則會間隔兩天才發作。
然而,從脈象來看,急促頻繁的脈象代表的是陽性反應,平穩細微的脈象代表的是陰性反應,我們必須靈活判斷,做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2. 暑邪從太陰濕土化寒證辨
問曰鋮有暑薄心脾兼口乾溺赤而發,嘗見服參朮溫補而取愈者,何也?
曰:此乃偏於純陰之體,中州虛濕,邪從太陰濕土而化寒,故與溫補之劑,自能獲效。然右關之脈,或虛而大,或濡而細,尤須偵察耳。
白話文:
有人問說,有患者在暑熱之時,出現心脾受影響且伴隨口乾、小便色赤的症狀,但曾見到服用人參、白朮等溫補藥物後康復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因為該患者的體質偏向純陰,中焦(脾胃區域)虛弱且濕氣重,暑邪從太陰(指脾胃)的濕土轉化為寒邪,因此使用溫補的藥物,自然能獲得療效。然而,對於右關(中醫脈診位置,對應脾胃)的脈象,可能是虛弱且大,或者是柔弱且細,這點更需仔細觀察。
3. 暑瘧有汗無汗證辨
問曰:暑瘧之證,熱時恆多自汗,何也?
曰:緣暑濕之淫,皆傷膚表,腠理不密,則汗泄參然。有無汗者,何也?蓋由衛陽盛實,則玄府秘密而無汗;或偶受風寒,表陽被鬱而無汗;或肺有留熱,鼻孔乾燥而無汗;或由陰氣內虛,陽氣獨發而無汗;或由津液內奪,陰虛發熱而無汗;或由心火獨盛,面色紅紫而無汗。司命者更當詳察,圓機消息耳。
白話文:
有人問道:暑熱引發的瘧疾,在發熱的時候常常會大量出汗,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這是由於暑熱與濕氣過度,損害了肌膚表面,導致毛孔無法緊密閉合,所以汗水就會不斷地滲出。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卻不出汗呢?可能是因為身體的防禦功能強壯,毛孔緊密,所以不出汗;或者偶爾遭受風寒,導致體表的陽氣被抑制,因此不出汗;也可能肺部有殘留的熱氣,使鼻子乾燥,進而不會出汗;或者因為體內陰氣虛弱,只有陽氣旺盛,導致不出汗;又或者是體內津液被消耗,陰虛導致發熱,所以不出汗;或者心臟的火氣特別旺盛,臉色呈現紅紫色,因而不出汗。作為醫生,應更詳細地觀察和理解這些情況,靈活地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