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佑

《秋瘧指南》~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秋瘧原委論說

問曰:夏傷於暑,不適發熱,乃至秋而發者,何也?

曰:經云:暑熱侵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之所舍,經隧之界分。時值盛夏,陽氣從內而外出,衛氣仗此猶能剽滑以悍御。至秋陽氣斂藏,氣自外而入內。由是暑氣與衛氣並立,邪正相爭,寒熱交錯。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病則多頭痛而兼自汗。或有飲食積於中,濕熱蓄於內,暑濕與積熱相搏,其勞益張。宜香薷蠲暑飲主之。

白話文:

問曰:夏傷於暑,不適發熱,乃至秋而發者,何也?

**問:**夏天受暑氣傷害,身體不舒服發熱,一直到秋天才發病,這是為什麼呢?

**曰:**經書上說:暑熱侵入皮膚內部,腸胃外部,營氣所居之處,經絡和血管的分界處。正值盛夏,陽氣從內往外發散,衛氣依靠陽氣,仍然能夠快速流動來抵禦外邪。等到秋天,陽氣收斂藏於內,氣從外往內運行。因此,暑氣和衛氣同時存在,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寒熱交錯。陽氣盛則發熱,陰氣盛則發寒。病人常出現頭痛,並伴隨自汗。

或有飲食積於中,濕熱蓄於內,暑濕與積熱相搏,其勞益張。宜香薷蠲暑飲主之。

也有可能是飲食積滯在腸胃中,濕熱蓄積在體內,暑濕與積熱互相交戰,導致病情加重。這時應該服用香薷蠲暑飲來治療。

2. 用藥須知論說

經云善治病者治表不治里,然六淫之邪皆傷於膚表腠理之中,故凡邪從表來,必令仍從表去,病方易已。是以陷邪入里諸藥當知禁忌。知母石膏鎮陷肌腠緻密三焦,乃足少陰陽明之藥;羚羊犀角清心肺而涼肝,入手太陰足厥陰之藥;龜板鱉甲滋腎養肝而入血分,乃足三陰之藥;沙參骨皮保肺養陰;白芍生地平肝涼血。以上諸味俱陷邪之類,不可不慎。

白話文:

古書記載,善於治病的人,治病時著重於表,而不深入治療裡。然而,六淫之邪(指風寒暑濕燥火)都會侵犯人體的皮膚表面和腠理,因此,凡是邪氣從表而來,就應該讓它從表而去,這樣病才能容易痊癒。所以,針對邪氣深入裡面的藥物,要特別注意禁忌。

知母、石膏能鎮定收斂肌膚腠理,使三焦緻密,屬於足少陰和陽明經的藥物;羚羊角、犀角能清心肺,涼肝,屬於手太陰和足厥陰經的藥物;龜板、鱉甲能滋養腎肝,進入血分,屬於足三陰經的藥物;沙參能滋補骨骼、皮膚,保肺養陰;白芍、生地能平肝涼血。以上這些藥物都屬於陷邪之類,不可不慎。

蓋暑淫薄於肌腠,溜於經舍之間,感秋斂之氣乃發,或為寒熱,或為單熱,變狀不一。嘗見暑瘧初作,輒誤以知膏羚犀龜甲地芍等類致陷暑邪,筆試里病勞彌深。邪熱輕者則綿延難愈,邪熱重者則危殆悉至,曷堪名狀。茲因世所罕言,特表而出之,為醫界之方針。猶願卓識,毋怪吾恣意妄談耳。

白話文:

暑氣侵襲肌膚,流竄經脈,遇上秋涼之氣便會發作,有時寒熱交加,有時單純發熱,症狀變化多端。常看到暑病初起,就錯用知母、膏、羚羊角、龜甲、地黃、芍藥等藥物,反而讓暑邪更深入體內,病情更加嚴重。暑邪輕微者,會久治不愈;暑邪嚴重者,危及性命,不堪言喻。因為世人鮮少提及此病,我特地寫出來,作為醫界參考。希望有識之士不要因我胡言亂語而感到奇怪。

3. 暑濕燥之熱證辨

經云: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秋為痎瘧。蓋由過勞致汗液大泄,則心陽內虛,暑淫乘虛而湊之,薄於心脾,溜於經隧之舍,燠熱內蘊,陰液日耗,邪熱日熾,至而燥金收斂,蘊暑受秋燥之斂束,其勢必張。由是兩相搏激,則亢害有燎原之勢。故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寒;火欲出而陰格之,則熱。

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口渴,心煩,頭痛。但熱時多兼自汗,或譫語,脈數大而帶弦,或細小伏澀,不一。自制香薷蠲暑飲主之。

香薷(三分) 黃芩(三錢) 杏仁(錢半) 赤苓(錢半) 麥冬(二錢) 粉葛(一錢) 生甘(六分) 川連(一錢) 花粉(錢半) 滑石(二錢) 元參(錢半) 如大(便秘) 加大黃(錢半) 水二碗煎至一碗,煎至一碗服之。此節言陰欲入者,燥金之陰也;火欲出者,暑熱之陽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逆行夏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太陽氣不足,心氣內虛,秋天就會得瘧疾。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汗液大量流失,心陽內虛,暑熱趁虛而入,侵犯心脾,流竄於經脈的空隙,造成體內燥熱積聚,陰液日益消耗,邪熱日益熾盛。到了秋季,燥金收斂,體內積聚的暑熱被秋燥的收斂之氣束縛,其勢必會膨脹。

因此,陰氣想要進入,而陽氣拒絕它,就會產生寒氣;火氣想要出來,而陰氣阻擋它,就會產生熱氣。

金火相爭,所以寒熱交替出現,口渴,心煩,頭痛。在發熱時,往往伴隨自汗,或神志不清,脈象數而有力,或細小而澀,變化不一。可以用香薷蠲暑飲治療。

香薷(三分) 黃芩(三錢) 杏仁(錢半) 赤苓(錢半) 麥冬(二錢) 粉葛(一錢) 生甘草(六分) 川連(一錢) 花粉(錢半) 滑石(二錢) 元參(錢半) 如果便秘,可以加 大黃(錢半) 用水二碗煎至一碗,煎至一碗服用。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陰氣想要進入是指燥金的陰氣;火氣想要出來是指暑熱的陽氣。

或問曰:經云: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此又云陰欲入者,何也?曰:陽氣斂藏者,即肌表之陽也。然肺主皮毛而溫肌腠,所謂陰欲入者,皆言肺乃手太陰之陰也。其辭似異,其義皆同。

白話文:

有個問題是這樣的:經典上說:秋天的氣候讓陽氣收斂和藏匿,而陰氣則在表面。這段話裡提到「陰氣要進入」又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陽氣收斂和藏匿」指的是皮膚和肌肉表層的陽氣。然而,肺主管皮膚和毛髮,並加溫肌肉組織,這裡提到的「陰氣要進入」,實際上指的是肺部,也就是手太陰系統的陰氣。這兩句話看似不同,但意義相同。

4. 風瘧兼暑瘧之寒熱證辨

且夫東南屬異位,而近赤道,地勢卑而多濕,斯民感受暑濕者眾,故秋病風瘧亦必多兼暑濕而發越也。然風瘧之所由來,緣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出,而偶受風邪薄於經脈,邪欲深入而經脈陰氣欲出,是以邪正相搏,故寒熱往來,遂引郁心脾之暑淫騰騰而發。於是頭痛口渴溺赤,或舌苔焦黃,甚或譫語,皆暑濕所由生,脈診帶浮滑兼數。

大凡有頭痛淅淅,微惡風熱,則多兼自汗,自制解肌蠲暑飲主之。

枳殼(八分) 桔梗(八分) 麥冬(三錢) 香薷(三分) 黃芩(二錢半) 杏仁(錢半) 生甘(六分) 滑石(三錢) 粉葛(錢半) 生扁豆(一錢) 川連(一錢) 元參(錢半) 防風(四分) 水二碗煎一至一碗服。

蓋言心脾者,心主血脈,脾主肌肉。

白話文:

由於東南地區地處異位,靠近赤道,地勢低洼潮濕,當地居民容易受到暑濕的影響,所以秋季的風瘧疾病也往往會夾雜暑濕而發作。風瘧的病因是秋季陽氣收斂,陰氣外泄,而人體偶爾受到風寒侵襲,邪氣想要深入經脈,而經脈中的陰氣卻想往外泄,因此邪氣正氣相互搏鬥,導致寒熱交替,進而引發心脾積聚的暑濕之氣上涌而發病。患者會出現頭痛、口渴、小便赤、舌苔焦黃,甚至神志不清等症狀,這是暑濕引起的,脈象浮滑兼數。

一般來說,如果出現頭痛、輕微惡寒發熱,伴有自汗,可以用解肌蠲暑飲來治療。

解肌蠲暑飲的組成:枳殼(八分)、桔梗(八分)、麥冬(三錢)、香薷(三分)、黃芩(二錢半)、杏仁(錢半)、生甘草(六分)、滑石(三錢)、粉葛(錢半)、生扁豆(一錢)、川連(一錢)、元參(錢半)、防風(四分),水煎服。

總之,心脾是重要的臟腑,心主血脈,脾主肌肉。

5. 暑瘧發早晏及間日論說

問曰暑瘧發於日早晏者何也?曰緣其邪注於伏膂之內,循衝脈上行者,其氣日高,發作日早;邪薄於背脊之間,循衛氣下行者,其氣日下,發作日晏。又部曰:暑瘧有間日而發者,猶有發於三日者何也?蓋因其邪薄於裡陰,橫連於募原經,所謂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得與衛氣並行,須至間日內著於裡陰之邪方,得外出與衛陽之氣交併,瘧乃作也。但邪薄募原與六腑相連,更深一層者,所以間二日乃作也。

然審脈之躁數為陽,靜細為陰,須圓機而裁之。

白話文:

夏天發的瘧疾,有些人早上就發作,有些人下午才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邪氣侵入身體深處,沿著衝脈向上走,陽氣上升,所以發作時間就早;邪氣停留在背脊之間,沿著衛氣向下走,陽氣下降,所以發作時間就晚。另外,夏天發的瘧疾,有些是隔天發作,有些是三天發作,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邪氣停留在身體裡面的陰部,橫向連結到募原經絡,這條路途遙遠,邪氣深藏,行走緩慢,無法跟衛氣同時運行。等到邪氣在陰部停留了兩天,才能出來和衛氣陽氣交匯,瘧疾才會發作。但如果邪氣停留的地方更深,連結到六腑,那麼就會隔兩天發作。

觀察脈象,脈跳快而有力是陽氣,脈跳慢而細弱是陰氣,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6. 暑邪從太陰濕土化寒證辨

問曰鋮有暑薄心脾兼口乾溺赤而發,嘗見服參朮溫補而取愈者,何也?

曰:此乃偏於純陰之體,中州虛濕,邪從太陰濕土而化寒,故與溫補之劑,自能獲效。然右關之脈,或虛而大,或濡而細,尤須偵察耳。

白話文:

問曰:鋮有暑症,影響到心和脾,同時伴有口乾、尿赤的發病情況,我曾經見過服用參朮等溫補藥物後病情得到改善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這是因為該人身體偏向純陰性質,中焦部位虛弱且有濕氣,邪氣從太陰濕土發展成為寒症。因此,使用溫補藥物自然能夠獲得療效。然而,在診察脈象時,右關脈有可能虛大或者濡細,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7. 暑瘧有汗無汗證辨

問曰:暑瘧之證,熱時恆多自汗,何也?

曰:緣暑濕之淫,皆傷膚表,腠理不密,則汗泄參然。有無汗者,何也?蓋由衛陽盛實,則玄府秘密而無汗;或偶受風寒,表陽被鬱而無汗;或肺有留熱,鼻孔乾燥而無汗;或由陰氣內虛,陽氣獨發而無汗;或由津液內奪,陰虛發熱而無汗;或由心火獨盛,面色紅紫而無汗。司命者更當詳察,圓機消息耳。

白話文:

有人問:暑瘧的症狀,在發熱的時候總是大量自汗,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暑濕的邪氣侵入身體,都傷了皮膚表面,毛細孔不緊密,所以汗液就會不停地流出來。為什麼有些人會有汗,有些人卻沒有汗呢?這是因為衛氣陽氣充足,則毛孔就會緊閉而不會出汗;或者偶然受了風寒,表面的陽氣被阻礙而不出汗;或者肺部有熱氣積留,鼻孔乾燥而不出汗;或者因為陰氣虛弱,陽氣單獨發作而不出汗;或者因為體內的津液被奪走了,陰虛發熱而不出汗;或者因為心火過盛,臉色紅紫而不出汗。醫生必須仔細觀察,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