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佑

《秋瘧指南》~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秋瘧原委論說

問曰:夏傷於暑,不適發熱,乃至秋而發者,何也?

曰:經云:暑熱侵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營氣之所舍,經隧之界分。時值盛夏,陽氣從內而外出,衛氣仗此猶能剽滑以悍御。至秋陽氣斂藏,氣自外而入內。由是暑氣與衛氣並立,邪正相爭,寒熱交錯。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病則多頭痛而兼自汗。或有飲食積於中,濕熱蓄於內,暑濕與積熱相搏,其勞益張。宜香薷蠲暑飲主之。

白話文:

有人問:夏季受了暑熱,當時並未立即發燒生病,卻到了秋天才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根據古籍記載,暑熱會潛伏在皮膚之下,腸胃周圍,營養氣血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人體經絡的界限。在炎熱的夏天,人體的陽氣會從內部向外散發,藉由這種能量,身體能夠保持活力以抵抗外邪。但到了秋天,人體的陽氣開始收斂,由外向內轉移。因此,暑熱和保護身體的衛氣同時存在,正邪兩股力量相互抗衡,導致寒熱交替的情況出現。當陽氣佔優勢時,身體就會發熱;當陰氣佔優勢時,身體就會感到寒冷。病人通常會出現頭痛且伴隨出汗的症狀。

另外,如果飲食過量導致食物在體內積累,加上體內濕熱的影響,暑熱和體內積熱相互作用,病情就會加重。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含有香薷的解暑飲品來治療。

3. 用藥須知論說

經云善治病者治表不治里,然六淫之邪皆傷於膚表腠理之中,故凡邪從表來,必令仍從表去,病方易已。是以陷邪入里諸藥當知禁忌。知母石膏鎮陷肌腠緻密三焦,乃足少陰陽明之藥;羚羊犀角清心肺而涼肝,入手太陰足厥陰之藥;龜板鱉甲滋腎養肝而入血分,乃足三陰之藥;沙參骨皮保肺養陰;白芍生地平肝涼血。以上諸味俱陷邪之類,不可不慎。

蓋暑淫薄於肌腠,溜於經舍之間,感秋斂之氣乃發,或為寒熱,或為單熱,變狀不一。嘗見暑瘧初作,輒誤以知膏羚犀龜甲地芍等類致陷暑邪,筆試里病勞彌深。邪熱輕者則綿延難愈,邪熱重者則危殆悉至,曷堪名狀。茲因世所罕言,特表而出之,為醫界之方針。猶願卓識,毋怪吾恣意妄談耳。

白話文:

[使用藥物必須知道的事]

古人說,擅長治療疾病的人會處理表面的問題而不深入處理內部,然而,六種外在的致病因素(風、寒、暑、濕、燥、火)都是影響人體表面和毛孔間的。因此,當疾病從表面來時,我們應該讓它從表面出去,這樣疾病才容易痊癒。所以對於那些可能導致疾病深入體內的藥物,我們應該知道要避免使用。

像是知母和石膏,能鎮定深入肌腠的邪氣,使腠理緻密,是針對足少陰和陽明經的藥;羚羊角和犀角,可以清心肺和降肝火,適用於手太陰和足厥陰經的藥;龜板和鱉甲,能滋補腎臟、養肝並進入血液,是足三陰經的藥;沙參和地骨皮,可以保護肺部和滋養陰氣;白芍和生地,可以平衡肝臟功能和冷卻血液。以上這些藥物都有可能導致邪氣深入體內,使用時不能不小心。

夏天的邪氣常常淺淺地影響到肌肉和腠理之間,在經絡中流動,當秋天收斂的氣息來臨時,就會爆發,可能出現寒熱交錯,或者單純發熱,表現的形式各不相同。我曾經看到有人在初發暑熱症狀時,錯誤地使用了知母、石膏、羚羊角、犀角、龜板、鱉甲、白芍等地藥物,結果導致暑邪深入體內,病情更加嚴重。如果邪熱較輕,可能只是病情拖延很難痊癒;但如果邪熱嚴重,可能會危及生命,這種情況真是無法形容。

因為這些知識在社會上很少被提及,所以我特別提出來,作為醫學界的指導原則。我期待有卓越見解的人不要怪我隨意亂講。

4. 暑濕燥之熱證辨

經云: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秋為痎瘧。蓋由過勞致汗液大泄,則心陽內虛,暑淫乘虛而湊之,薄於心脾,溜於經隧之舍,燠熱內蘊,陰液日耗,邪熱日熾,至而燥金收斂,蘊暑受秋燥之斂束,其勢必張。由是兩相搏激,則亢害有燎原之勢。故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寒;火欲出而陰格之,則熱。

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口渴,心煩,頭痛。但熱時多兼自汗,或譫語,脈數大而帶弦,或細小伏澀,不一。自制香薷蠲暑飲主之。

香薷(三分) 黃芩(三錢) 杏仁(錢半) 赤苓(錢半) 麥冬(二錢) 粉葛(一錢) 生甘(六分) 川連(一錢) 花粉(錢半) 滑石(二錢) 元參(錢半) 如大(便秘) 加大黃(錢半) 水二碗煎至一碗,煎至一碗服之。此節言陰欲入者,燥金之陰也;火欲出者,暑熱之陽也。

或問曰:經云: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此又云陰欲入者,何也?曰:陽氣斂藏者,即肌表之陽也。然肺主皮毛而溫肌腠,所謂陰欲入者,皆言肺乃手太陰之陰也。其辭似異,其義皆同。

白話文:

經典上說:如果在夏季違反了養生之道,那麼太陽經的生發功能就會受損,導致心臟的功能也會隨之減弱,到秋季就可能出現痎瘧等疾病。這主要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大量出汗,使心臟的陽氣虛弱,暑熱邪氣便趁虛而入,侵襲心脾,滲透經絡,積聚於體內,造成體內熱度過高,陰液逐漸被消耗,邪熱愈演愈烈。當秋季來臨,燥金之氣開始收斂,原先積聚的暑熱受到秋燥的束縛,其勢必會更加強烈。因此,暑熱與秋燥相互激鬥,形成強烈的對抗,就像野火燎原一般,難以控制。所以,當陰氣想要進入體內時,陽氣卻拒絕它,就會感到寒冷;當火氣想要發散時,又被陰氣阻擋,就會感到熱。

這種情況下,人體會出現寒熱交替,口渴,心煩,頭痛等症狀。在熱的時候,還會伴有自汗,或者胡言亂語,脈搏跳動快速且略帶弦狀,或者細小沉澀,各人狀況不一。我自製的香薷蠲暑飲可以治療此症。

香薷、黃芩、杏仁、赤苓、麥冬、粉葛、生甘、川連、花粉、滑石、元參,用量根據病情調配。如果伴有便祕,可加入大黃。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服用。

這裡所說的陰欲入,指的是秋燥的陰氣;火欲出,指的是暑熱的陽氣。

有人問:經典上說,秋天是陽氣收斂,陰氣外現的季節。這裡又說陰氣想要進入體內,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陽氣收斂,指的是肌表的陽氣。但是肺主皮毛,溫暖肌膚,這裡所說的陰氣想要進入,是指肺部,即手太陰的陰氣。雖然說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

5. 風瘧兼暑瘧之寒熱證辨

且夫東南屬異位,而近赤道,地勢卑而多濕,斯民感受暑濕者眾,故秋病風瘧亦必多兼暑濕而發越也。然風瘧之所由來,緣秋令陽氣斂藏,陰氣外出,而偶受風邪薄於經脈,邪欲深入而經脈陰氣欲出,是以邪正相搏,故寒熱往來,遂引郁心脾之暑淫騰騰而發。於是頭痛口渴溺赤,或舌苔焦黃,甚或譫語,皆暑濕所由生,脈診帶浮滑兼數。

大凡有頭痛淅淅,微惡風熱,則多兼自汗,自制解肌蠲暑飲主之。

枳殼(八分) 桔梗(八分) 麥冬(三錢) 香薷(三分) 黃芩(二錢半) 杏仁(錢半) 生甘(六分) 滑石(三錢) 粉葛(錢半) 生扁豆(一錢) 川連(一錢) 元參(錢半) 防風(四分) 水二碗煎一至一碗服。

蓋言心脾者,心主血脈,脾主肌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東南地區因為接近赤道,地勢較低,濕度高,當地居民容易受到暑濕影響,所以秋天發生的風瘧通常也會夾帶著暑濕一起發作。風瘧的起因是秋天時,身體的陽氣內收,陰氣外散,偶爾會受到風邪侵襲,風邪想深入體內,但經脈中的陰氣卻想往外散,兩者互相鬥爭,因此出現了寒熱交錯的情況,這導致心脾的暑氣升騰,進而引發頭痛、口渴、尿色深紅等症狀,甚至可能舌苔呈現焦黃,嚴重時會胡言亂語,這些都是暑濕所導致的,診斷脈象可能會呈現浮滑且快速的特徵。

如果出現輕微頭痛,並伴隨輕微畏風和熱感,多半會自汗,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自制的解肌蠲暑飲來治療。

這份藥方的成分包括:枳殼、桔梗、麥冬、香薷、黃芩、杏仁、生甘草、滑石、粉葛、生扁豆、黃連、玄參、防風等,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後服用。

文中提到心脾,心主掌血液循環,脾則主管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