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佑

《秋瘧指南》~ 自敘

回本書目錄

自敘

1. 自敘

余自幼遵

 庭訓誦讀靈素微言,講求長沙要旨,及博覽名家著述,無隱不彰,無微不闡,燦陳如日月,瞭然如指掌,夫復何論?然猶有不盡詳於著述者,暑瘧一門未釋其義,故余參考諸

 書補遺是篇之辨證。惟念生人之苦莫甚於病,病者必求安於醫,醫者者必求效於藥,表裡陰陽不容混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不慎歟?嘗觀夏暑發於秋者,或為寒熱,或為單熱,變狀繁多,醫無定案,傷生非淺,實堪浩歡異。惜乎內經起其端而未暢其說,長沙統其治而未分其條,苟不潛心玩索,未易領會。

是以余不揣固陋,乃依靈素為經,長沙為緯,兼研求

 先祖家君醫案證論及平凡所治療之經驗者,隨證制方,爰輯卷帙,帙諸君,贈名曰秋瘧指南。雖屬管見,或有小補於世,閱者幸垂諒焉。

中華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春月大埔林天佑德臣氏自識

白話文:

[自序]

我從小遵從父親的教導,專注於研讀《黃帝內經》中的深奧道理,並深入探討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的核心思想。此外,我還廣泛閱讀眾多醫學名家的著作,無論是隱晦不明的地方還是細微難懂的知識,都一一被我挖掘闡釋,就像日月般明亮,掌握得如同指掌般熟悉。然而,縱使如此,仍有些地方未能在前人的著作中找到詳細解答,比如說關於暑瘧這個主題,就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所以我參考各種資料,來補充這方面的辨證理論。

我深深體會到,人生最大的苦楚莫過於疾病纏身,而病人一定會尋求醫生來求得平安,醫生則必須透過藥物來求得療效。陰陽表裡的辨別,絕對不能混淆,稍有偏差,結果可能就會相差千里,豈能不小心對待呢?我曾觀察到,夏季的暑熱在秋季爆發,可能呈現為寒熱交錯,也可能僅僅是單純的發熱,症狀變化多端,醫生往往難以確立標準的診斷流程,對於病患的傷害實在不小,這真是令人感嘆。可惜的是,《黃帝內經》雖然開創了討論的先河,卻未能充分展開說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雖然統合了治療方法,卻未能細分各個條目。如果我們不深入研究,很難理解其中的精髓。

因此,我謙虛地承認自己的淺薄,但仍然根據《黃帝內經》作為主軸,以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作為輔助,再結合先祖和父親的醫案,以及自己行醫的經驗,針對各種症狀制定相應的藥方,編纂成冊,獻給各位同道。我將此書命名為《秋瘧指南》。雖然我的見解可能有限,但如果能對社會有所裨益,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請各位讀者能予以理解與包涵。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春季二月,大埔林天佑德臣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