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之效。胃苓湯主治濕熱蘊脾,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泄瀉等症,而陳皮能理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除胃腸脹滿,改善消化功能。
-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胃苓湯中加入陳皮,不僅能幫助消食化積,更能改善胃部不適,減少嘔吐的發生。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胃苓湯主治濕濁內停,脾胃失健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茯苓有助於利水消腫,排除體內濕濁,改善脾胃功能。
- 健脾益氣: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胃苓湯中包含多味燥性藥物,容易傷及脾胃,茯苓可中和藥性,保護脾胃,使其更好地吸收藥效。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胃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而白朮的加入則能健脾固本,避免因利水過度而傷及脾氣,使利水效果更為持久和穏定。
- 助運脾陽: 胃苓湯中常用的茯苓、澤瀉等藥物偏寒涼,容易損傷脾陽。白朮溫補脾陽,能協調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更適合脾胃虛弱患者使用。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胃痛及腹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對於胃苓湯治療的胃脘脹痛、腹痛等症,白芍可起到緩和疼痛的作用,緩解胃部不適。
- 調理脾胃功能:白芍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幫助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促進胃氣恢復,從而改善胃苓湯治療的胃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綜上,白芍的加入既能緩解疼痛,又能調理脾胃功能,與胃苓湯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了方劑的療效。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化濕解暑: 藿香氣味芳香,具解暑化濕之功,可改善胃苓湯原方中治療濕熱內蘊所造成的暑濕症狀,如胸悶、腹脹、嘔吐、口渴等。
- 理氣和中: 藿香亦有行氣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濕熱阻滯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提升胃苓湯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藿香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加味胃苓湯的化濕解暑之效,更提升了其理氣和中、健脾開胃的功效,使其更適應於濕熱內蘊兼夾暑濕症候的治療。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胃苓湯本身以利水消腫為主,加入人參可以補益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二、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加入人參可以幫助患者抵抗病邪,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升加味胃苓湯的療效,使其既能利水消腫,又能補氣健脾,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胃苓湯本身以利水消腫為主,但對於脾胃虛弱、氣機逆亂導致的嘔吐,療效有限。厚朴的加入,可加強降逆止嘔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2. 行氣消脹: 厚朴還具有行氣消脹的功效,可以疏通脾胃氣機,消除胃脘脹滿、不適等症狀。胃苓湯本身也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加入厚朴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利水消腫的效果更佳。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具有消食積、化瘀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胃苓湯本身主治濕熱蘊脾,而山楂的消食作用能幫助脾胃消化積滯,有助於消除濕熱之源。
- 行氣止痛: 山楂能行氣活血,對於胃脘脹痛、腹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加味胃苓湯中加入山楂,有助於增強其行氣止痛之效,更能針對胃痛、腹痛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胃苓湯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加入澤瀉可以加強此作用,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濕困脾、脾胃不和等症狀。
- 清熱瀉火: 澤瀉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清熱瀉火功效,對於一些伴隨濕熱症狀的脾胃病症,例如口渴、尿赤、舌苔黃膩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胃苓湯主治濕熱蘊脾,而半夏可針對濕濁停滯於胃腸,導致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發揮燥濕化痰之功,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和腹脹等症狀。
2. 和胃止嘔:半夏可降逆止嘔,對於濕熱阻滯胃氣,引起嘔吐者,能有效緩解嘔吐症狀,配合胃苓湯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和胃止嘔之效。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提升整體方劑的安全性。
- 益氣健脾: 甘草能益氣健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此外,甘草還有止咳化痰、解毒抗炎等作用,對於胃苓湯治療的相關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功效。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豬苓性甘淡,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加味胃苓湯主治脾胃濕熱、水停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症狀,豬苓可以協助利水消腫,健脾化濕,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 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豬苓與方劑中的茯苓、澤瀉、白朮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進一步加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加味胃苓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胃苓湯本身擅長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腹瀉,而香附的加入可以針對脾胃氣滯、肝鬱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進行調理,使藥效更為全面。
- 調和脾胃,增強療效: 香附能行氣化濕,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進一步促進水濕的代謝排出,更有效地解決濕熱蘊脾導致的腹瀉問題。此外,香附也能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使藥效更趨完善。
主治功效
加味胃苓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多則古文內容,可分析出加味胃苓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 諸瀉、瀉痢: 這是加味胃苓湯最主要的功效,多篇古文均提及此功效,包含泄瀉注下如水、瀉水、諸瀉依後加減用等等。
- 水腫脹滿: 古文提到「治一切水腫脹滿」、「面目四肢浮腫者」,且多次強調其「隨症加減,功效如神」,說明加味胃苓湯對於水腫症狀有良好療效。
- 脾胃不和: 包含「脾胃受傷,胸膈不寬,兩脅膨脹」、「脾胃不和,胸膈不寬」、「心脾不調,氣不升降」等症狀。
- 食積、傷酒食: 古文提到「傷酒食,濕熱之氣不化,致令腹脹者」、「內傷生冷之食」等,說明加味胃苓湯對於飲食不節造成的消化不良也有療效。
- 其他: 還包括霍亂轉筋、嘔吐、寒熱交作、痰喘咳嗽、小便赤澀等症狀。
治療原理:
加味胃苓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健脾燥濕: 方中蒼朮、白朮健脾燥濕,是治療濕邪困脾的主要藥物。《養生類要》與《醫便》中數次提及加減法中重用白朮、蒼朮,說明健脾燥濕為本方治瀉的核心。
- 利水滲濕: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導水邪下行,可有效消除水腫。
- 行氣和胃: 方中陳皮、厚朴、藿香理氣和胃,可改善胸膈痞滿、嘔吐等症狀。
- 清熱化濕: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可治療濕熱所致的泄瀉、小便赤澀等症狀。根據《養生類要》的記載,若濕熱甚,會加重黃芩用量。
- 溫陽散寒: 方中桂枝溫陽散寒,可治療寒濕所致的泄瀉。根據《養生類要》的記載,若為寒瀉,會加重桂枝用量,甚至加入肉豆蔻、丁香、附子等溫熱藥物。
- 補益脾氣: 方中人參(部分版本中有)益氣健脾,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所致的泄瀉。
- 消食導滯: 方中山楂消食化積,可治療食積所致的腹脹、泄瀉。
總結:
加味胃苓湯是一個以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為主的方劑,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可達到行氣和胃、清熱化濕、溫陽散寒、補益脾氣、消食導滯等多重功效。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例如《養生類要》中就詳細地說明瞭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加減運用本方。
方劑組成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來看,加味胃苓湯的組成並非完全固定,不同醫家有不同的加減。以下是根據古文內容推測的較為完整的方劑組成及其功效:
成分 | 功效 | 古文中對應的加減或應用 |
---|---|---|
蒼朮 | 健脾燥濕、發汗解表 | 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 |
白朮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陳土炒;泄瀉注下如水,倍加白朮; |
陳皮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炒; |
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赤茯苓; |
豬苓 | 利水滲濕 | |
澤瀉 | 利水滲濕、泄熱 | |
白芍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酒炒; |
厚朴 | 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 |
甘草 |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 |
桂 | 溫經散寒、溫通經脈 | 寒瀉三倍桂;濕熱甚,去桂; |
黃芩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 濕熱甚,倍黃芩; |
黃連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薑汁炒; |
半夏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 薑汁炒; |
山楂 | 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 |
人參 |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 |
藿香 | 發表解暑、化濕和胃 | |
神麯 | 健脾和胃、消食調中 | 食積加神麯; |
麥芽 |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 | 食積加麥芽; |
木香 | 行氣止痛、溫中和胃 | |
檳榔 | 殺蟲、破積、降氣、行水 | |
車前子 | 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祛痰 | 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車前子; |
滑石 | 利尿通淋、清熱解暑、收濕斂瘡 | 濕熱甚,加滑石末; |
山梔 |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濕熱甚,加山梔; |
木通 | 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 | 濕熱甚,加木通; |
肉豆蔻 | 溫中澀腸、行氣消食 | 麵包煨;寒瀉加肉豆蔻; |
丁香 | 溫中降逆、補腎助陽 | 病甚者,寒瀉加丁香; |
製附子 |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 病甚者,寒瀉加製附子; |
訶子肉 |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 | 脫肛用訶子肉; |
烏梅 |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 脫肛用烏梅; |
五倍子 | 斂肺降火、澀腸固精、斂汗、止血、解毒、消腫、收濕斂瘡 | 脫肛用五倍子; |
防風 |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 脫肛用防風; |
升麻 |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 脫肛用升麻; |
燈心 | 清心降火、利尿通淋 | 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每服半兩,水二盞,燈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再加去心麥門冬二兩,燈草半兩,以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 |
生薑 | 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
麥門冬 |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 再加去心麥門冬二兩; |
紫蘇 | 發汗解表、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 氣急加紫蘇; |
桑皮 |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氣急加桑皮; |
杏仁 | 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氣急加杏仁; |
芒硝 | 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 | 提淨芒硝三兩,鍋內溶化,炒乾為末;和勻再碾極細;與加味胃苓湯間服; |
赤砂糖 | 益氣、助脾化食、補血破淤、緩肝止痛 | 用赤砂糖三茶匙和白滾湯半茶鍾空心調服; |
黃米 | 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 用三年老黃米炒焦黃色為末;每用一平杯,和勻再碾極細; |
針砂 | 消積、明目 | 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 |
地龍 | 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 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地龍; |
生蔥 | 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 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
大棗 |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大棗(四枚); |
黨參 |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 黨參(二錢); |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是基於古文內容的推測和總結,並非現代醫學的標準處方。在實際應用中,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並開具適合的處方。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 茯苓1錢, 白朮1錢, 白芍1錢, 藿香5分, 人參5分, 厚朴5分, 山楂5分, 澤瀉5分, 半夏5分, 甘草3分, 豬苓3分 , 香附(女人加)1錢。
加生薑3片,燈心20根,水2鐘,煎8分,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胃苓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因此,在服用加味胃苓湯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胃苓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陳皮1錢,茯苓1錢,白朮1錢,白芍1錢,藿香5分,人參5分,厚朴5分,山楂5分,澤瀉5分,半夏5分,甘草3分,豬苓3分,香附(女人加)1錢。 主治:脾胃受傷,胸膈不寬,兩脅膨脹,小水不利,面目四肢浮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