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飲湯

WU Y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戎》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9%
胃經 14%
心經 10%
膀胱經 8%
肝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飲湯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氣化痰: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五飲湯主治肺氣壅塞,痰多咳嗽,旋覆花能幫助清除肺中痰濁,利於氣機疏通,緩解咳喘症狀。
  2. 溫肺散寒: 五飲湯中常配伍其他溫肺散寒藥物,如麻黃、杏仁等,旋覆花可協同這些藥物,溫肺散寒,增強其療效。尤其適用於寒邪客肺,痰多咳嗽的患者。

五飲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益元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五飲湯中多用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食慾不振等症,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體力,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改善症狀的效果。

二、抗衰老作用:人參含有豐富的皁苷、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的作用。五飲湯多用於老年人體虛乏力、氣血不足、面色萎黃等症,人參可以提升老年人免疫力,延緩衰老進程,改善身體狀況。

五飲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五飲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的腹脹、食少、便溏等症,陳皮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健脾開胃,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
  2. 調和藥性: 五飲湯中常含有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而陳皮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五飲湯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消積導滯: 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作用。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腹痛、便祕等症,枳實能有效地消解積滯,暢通腸道,緩解便祕。
  2. 理氣寬中: 枳實還有理氣寬中的功效,可以緩解胃腸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五飲湯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伍,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理氣效果。

綜上所述,枳實的消積導滯和理氣寬中作用,使其成為五飲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提高方劑療效。

五飲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五飲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白朮能補益脾胃,增強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病症。
  2. 利水滲濕:白朮兼具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協助其他藥物有效去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五飲湯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茯苓、澤瀉等,白朮的加入可以增強利水滲濕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飲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能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濕邪,並健脾胃,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等症狀。同時,茯苓能寧心安神,緩解因心脾虛弱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問題。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內停所致的腹脹、泄瀉、水腫等症狀,茯苓的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效果。

五飲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一、厚朴具行氣化濕功效,可消食導滯,利水消腫。五飲湯多用於脾胃濕熱,症見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口苦口粘,苔厚膩等。厚朴能疏肝理氣,使脾胃氣機通暢,利於水濕運化,故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二、厚朴性溫,能溫中散寒。五飲湯中若加入寒涼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厚朴可起到調和寒熱的作用,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效更為和緩。

五飲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五飲湯為治療脾胃濕阻、痰飲內停之證,半夏可有效化解痰飲,使脾胃氣機通暢,達到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五飲湯的主要功效為治療脾胃濕阻,導致的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因脾胃氣逆而引起的嘔吐。

五飲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濕濁內停之症,而澤瀉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水腫,改善小便不利。
  2. 清熱瀉火: 澤瀉亦具清熱瀉火之效,可緩解因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五飲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豬苓、苡仁等也具利水滲濕之功,配合澤瀉共同作用,可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渴之效。

五飲湯中包含豬苓,主要源於其利水滲濕之效。豬苓性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其利水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利尿之效。

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豬苓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發揮作用,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五飲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散寒解表之功效。五飲湯多用於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前胡的加入可以幫助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咳嗽症狀。

二、利氣降逆,止咳化痰: 前胡亦具有利氣降逆的作用,可幫助緩解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五飲湯中還包含其他宣肺化痰的藥物,如杏仁、桔梗等,前胡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五飲湯中含有桂枝,主要是因為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膀胱、心包經。其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通絡止痛的作用則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

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寒濕所致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咳嗽、鼻塞等症狀,桂枝的加入能夠有效地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對人體的影響,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五飲湯方劑中含有白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緩解疼痛:白芍具有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五飲湯用於治療血虛氣滯所致的腹痛,白芍的鎮痛作用能直接緩解患者的疼痛。

2. 滋養血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滋養血脈,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五飲湯主治血虛證,白芍的滋養血脈作用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全面改善患者的血虛狀態。

五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五飲湯由多種藥材組成,藥性各不相同,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相互剋制,使藥效更佳。

二、緩解藥物副作用: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有解毒、緩解藥物副作用的功效。五飲湯中有些藥材可能帶有毒性或副作用,甘草可以降低這些副作用,使患者更安全地服用藥物。

主治功效


五飲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五飲湯由以下中藥組成:

  • 旋覆花
  • 人參
  • 陳皮
  • 枳實
  • 白朮
  • 茯苓
  • 厚朴
  • 半夏
  • 澤瀉
  • 豬苓
  • 前胡
  • 桂枝
  • 白芍
  • 甘草

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五飲湯主要用於治療酒後傷寒,飲冷過多所致的五種飲證,包括:

  1. 留飲心下:飲邪停留於心下部位。
  2. 癖飲脅下:飲邪停聚於脅下。
  3. 痰飲胃中:痰飲停滯於胃脘。
  4. 溢飲膈上:飲邪泛溢於胸膈之上。
  5. 流飲腸間:飲邪流注於腸間。

此外,對於痰飲所致的潮熱,症狀類似虛證但胸膈痞滿、背心疼痛,且服用補益藥物無效者,五飲湯亦可應用。

治療原理

五飲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溫陽化飲:五飲湯中多數藥物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如桂枝、人參、半夏等,可以溫化體內停滯的飲邪。這與仲景所言“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相符。
  2. 健脾利水:方中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等藥物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促進水液代謝,消除體內多餘的水濕。
  3. 理氣化痰:陳皮、枳實、厚朴、前胡等藥物能夠理氣行滯、化痰散結,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痰飲阻滯。
  4. 降逆止嘔:旋覆花、半夏等藥物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飲邪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5. 調和營衛:白芍、甘草等藥物可以調和營衛、緩急止痛,有助於緩解痰飲引起的疼痛等不適症狀。

古籍論述

  • 《類證治裁》指出:“濁逆者溫之”,“陽微者和之”,“濕滯者滲之”,“留飲者逐之”,“支結入絡者通之”,“飲症通治,五飲湯”。並引仲景言“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
  • 《奇效良方》和《仁齋直指方論》均詳細描述了五飲的具體表現和五飲湯的組成。
  • 《醫門法律》批評了後世醫家將五飲統一方以治之的做法,認為過於淺薄,應當根據仲景的理論,以溫藥和之,通其陽。
  • 《雜病廣要》引用《元戎》的說法,並指出“有飲癖結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行其飲”。
  • 《孫氏醫案》和《孫文垣醫案》記載了使用五飲湯治療腹中有塊如碟,跳動不止,足膝以下皆冷,飲食不入的病例,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醫學入門》簡要概括了五飲湯的組成和功效,並指出其“忌食肉、生冷等物”。
  • 《醫學綱目》、《醫燈續焰》、《醫碥》、《景岳全書》等書也均有關於五飲湯的記載和應用。

總結

綜上所述,五飲湯是一個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水、理氣化痰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酒後傷寒、飲冷過多所致的五種飲證以及痰飲所致的潮熱等症。其治療原理與仲景“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相符,並在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芍藥、甘草各等分。
因酒有飲,加葛根、葛花、縮砂仁。
上銼,每兩分四服。
水1盞,加生薑10片,同煎至7分,取清溫飲,不拘時候。
忌食肉、生冷、滋味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飲湯有一定的副作用,服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及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患者慎用。
  • 服用五飲湯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胃下垂多痰身體發低熱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五飲湯, 出處:《元戎》。 組成: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芍藥、甘草各等分。 主治:酒後傷寒,飲冷過多,遂成五飲:留飲心下;癖飲脅下;痰飲胃中;溢飲膈上;流飲腸間。痰飲所致潮熱,症似虛而胸膈痞滿,背心痛,服補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