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宣肺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疏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桔梗等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
- 消炎止痛: 荊芥亦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風寒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總之,荊芥在荊防飲中發揮著疏散風寒、宣肺解表、消炎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
荊防飲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散寒解表,兼顧止痛: 防風性溫,善於散寒解表,能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表邪。同時,防風亦有止痛作用,可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二、 協同荊芥,增強效果: 荊芥性辛溫,善於解表散風,與防風配伍,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散寒解表之效。防風的止痛作用,也能配合荊芥,進一步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
荊防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荊防飲主治外感風熱,兼有血分熱盛,可見發熱、口渴、咽痛、皮膚發紅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緩解這些症狀。
- 配伍增效:牡丹皮與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配伍,可增強祛風散寒、清熱解表的效果。牡丹皮的涼血作用,更能使荊防飲清熱解毒效果更顯著,促進機體恢復。
荊防飲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荊防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天花粉可清熱解毒,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因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總之,天花粉在荊防飲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
荊防飲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理氣止咳: 橘紅味辛、苦,性溫,具有疏風散寒、理氣止咳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橘紅能與荊芥、防風等藥物相輔相成,起到更好的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作用。
- 和解脾胃,降氣化痰: 橘紅入肺經,同時兼入脾經,具有和解脾胃、降氣化痰之效。對於因寒邪阻肺、脾胃不和所致的咳嗽、痰多,橘紅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消痰止咳,改善脾胃功能。
荊防飲中加入連翹,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
方劑中,荊防散風解表,而連翹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兼有毒邪內蘊者。連翹的加入,可有效控制熱毒,避免病情加重,並促進機體康復。同時,連翹還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解毒功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荊防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毒性。荊防飲中包含辛溫解表藥,甘草可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防止燥烈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等功效,與其他藥物合用,可以增強其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荊防飲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荊防飲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兼有肺熱、血熱、咽喉腫痛等症狀。玄參的加入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緩解咽喉腫痛,並可輔助荊防、連翹等藥物清熱解毒,達到治療效果。
- 配伍增效: 玄參與荊防、連翹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玄參與荊防配伍,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玄參與連翹配伍,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整體而言,玄參的加入可以提高荊防飲的療效,使其更好地治療外感風熱等病症。
荊防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涼血:赤芍味苦、微寒,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荊防飲主治風熱感冒,常伴有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赤芍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荊防飲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也具有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但可能會導致血瘀,赤芍加入可以活血化瘀,避免藥物毒性積聚,促進藥效發揮,使療效更顯著。
荊防飲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羌活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痛的效果。荊防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可以幫助疏散體內寒邪,減輕這些症狀。
- 通絡止痛:羌活還具有通經絡、止疼痛的效果。荊防飲中常加入一些其他的藥物,如防風、柴胡等,共同作用於經絡,可以更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病患的感受。
荊防飲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
荊防飲的組成以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藥為主,用以散寒解表,而金銀花的加入則有助於清熱解毒,平衡藥性,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兼有內熱的患者。因此,金銀花在荊防飲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防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荊防飲的組成為:
- 荊芥:發汗解表、祛風止癢。
- 防風:散寒除溼、舒筋活絡。
- 牡丹皮:涼血消腫、利尿通淋。
-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
- 橘紅:理氣寬胸、降逆止嘔。
- 連翹:清熱解毒、抗炎鎮痛。
- 甘草:調和藥性、補脾益肺。
- 玄參: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 赤芍:活血化瘀、疏肝解鬱。
- 羌活: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其中《馮氏錦囊秘錄》中又加上了金銀花及黏子(炒杵),並將上述藥材等分水煎服。
主治與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荊防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赤丹遊走:《馮氏錦囊秘錄》明確指出荊防飲「治赤丹遊走」。赤丹遊走,類似於現代醫學的丹毒或蕁麻疹等皮膚病,表現為皮膚紅腫熱痛,遊走不定。方中荊芥、防風、羌活辛溫發散,疏風解表,可將表邪外透;牡丹皮、赤芍、連翹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玄參滋陰降火;金銀花、黏子清熱解毒,加強療效。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之功。
傷風咳嗽:《傷寒大白》提到荊防飲可用於治療「肺受風邪而嗽」、「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此處荊防飲主要發揮其辛溫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方中荊芥、防風疏風解表;天花粉、橘紅、甘草共奏化痰止咳之效。
外感咳嗽:《傷寒大白》中還論述了六氣皆能導致外感咳嗽,荊防飲被認為可用於治療「傷風致咳」。這進一步說明荊防飲在外感病症中的應用。
疹子初起:《古今醫徹》中記載了一則夏季發疹的案例,並給出了荊防飲的加減方。原方中加入前胡、桔梗、蘇薄荷、陳皮、葛根、山楂肉,其中前胡、桔梗、蘇薄荷加強疏散風熱、透疹外出;陳皮、山楂肉理氣消食,避免外邪鬱滯於內,且山楂兼有活血化瘀之功。這表明荊防飲可根據病情進行加減,用於治療疹子初起,防止疹毒內陷。
治療原理
荊防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辛溫解表、清熱解毒」法則。
對於外感病症,如傷風咳嗽,荊芥、防風等辛溫藥物可發散表邪,宣通肺氣,從而達到止咳的目的。
對於熱毒壅盛的病症,如赤丹遊走、疹子等,方中牡丹皮、赤芍、連翹、玄參、金銀花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藥物,可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甘草在此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並能補脾益肺,扶正祛邪。
總體而言,荊防飲是一個兼顧表裡、寒熱並用的方劑,通過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其靈活的加減應用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荊齊、 防風、 丹皮、 天花粉、 橘紅、 連翹、 甘草、 粘子(炒,杵)、 元參、 赤芍、 羌活、 金銀花各等分。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同時服用抗凝血藥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飲,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荊芥、防風、桔梗、甘草、桑白皮、杏仁。 主治:傷風咳嗽。
荊防飲, 出處:《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組成:荊芥、防風、丹皮、天花粉、橘紅、連翹、甘草、粘子(炒,杵)、元參、赤芍、羌活、金銀花各等分。 主治:赤丹遊走。
荊防飲,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鼠粘子(焙研)1錢,前胡1錢,桔梗1錢,蘇薄荷1錢,陳皮1錢,葛根1錢,甘草2分,山楂肉1錢5分。 主治:發疹,形密似針頭,其色淡如桃花,咳嚏,泄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