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玄參湯用於熱病傷陰,心煩不眠,口渴咽乾,以及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 玄參湯中,玄參也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生地黃則更側重於滋陰潤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清熱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玄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玄參湯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牡丹皮可輔助玄參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病竈消退。
- 緩解瘀血阻絡:牡丹皮可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阻絡,促進病竈恢復。玄參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並可預防局部組織因炎症反應而出現的瘀血阻絡。
玄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玄參味苦寒,入肺、腎經,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滋陰,但性寒偏涼。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的作用。加入甘草能減緩玄參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藥效,並減輕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與玄參相配,能協同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甘草還能調和氣血,補益脾胃,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玄參湯以玄參為君藥,主要因為玄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是治療熱毒壅盛、血分有熱等症狀的要藥。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腫疔毒等症狀,均有顯著的療效。同時,玄參還能滋陰潤燥,對於熱邪傷津、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玄參在玄參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方劑的關鍵組成部分。
玄參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 玄參性寒,偏於清熱涼血,但其藥力偏於上焦,不易下達血分。川牛膝性溫,善於引藥下行,可引玄參入血分,增強其涼血止血之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配合玄參清熱解毒,共同治療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例如,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則川牛膝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痛。
玄參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玄參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赤芍則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見長。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並促進血行,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等。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玄參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寒涼傷脾胃。赤芍性微寒,具有緩解玄參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玄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玄參湯主治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作用,可輔助玄參清熱解毒,並促進毒邪外散,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利咽開音,宣肺止咳: 玄參湯對於咽喉腫痛、失音等症效果顯著。荊芥入肺經,能宣肺利咽,開音止咳,可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與玄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咽開音,宣肺止咳的效果。
玄參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與玄參、生地等藥物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 滋陰潤燥: 天花粉入肺、腎經,能滋陰潤燥,與玄參、麥冬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更好地滋養陰液,緩解燥熱症狀。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玄參湯中的加入,既能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又能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熱病、消腫止痛的療效。
主治功效
玄參湯主治功效分析
玄參湯,以玄參為君藥,故名。根據所引古文,可見玄參湯的應用非常廣泛,涉及多個科別、多種病症,且不同醫家、不同年代所記載的玄參湯組成各有差異,功效主治亦有所側重。但總體而言,玄參湯的功效可以概括為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活血散結,主治病症則多與熱毒、陰虛火旺、氣血瘀滯等病機相關。
治療原理分析
一、清熱解毒
玄參湯主治病症中,多見「熱」、「毒」、「腫」、「痛」等字眼,如「傷寒咽喉痛,壅塞不通,口苦」、「傷寒毒氣上衝,喉中痛,悶塞不通」、「肺風熱,鼻內生瘡,煩悶脅滿」、「癍在身,汗吐後,毒不散」、「溫毒最重」等。這些均提示了病因為熱毒壅盛。方中玄參、黃芩、梔子、天花粉、知母等藥均有清熱解毒之功,可針對熱毒病因進行治療。
二、滋陰降火
除了熱毒,許多病症還伴有陰虛火旺的表現,如「腎臟實熱,心胸煩悶,耳聽無聲」、「骨實極,耳鳴,面色焦枯」、「心煩狂言」等。玄參本身即有滋陰降火之功,配伍生地黃、麥門冬等滋陰藥,可滋養陰液,制約亢盛的虛火。
三、活血散結
部分方劑中加入了活血化瘀之品,如「產後妒乳,乳汁不泄,結成癰腫」一方中,有通草等藥,可能有通經下乳的功效;「惡核瘰癧風結方」一方,亦應用玄參湯加減;「治氣毒瘰癧。心胸壅悶。頸項腫。發歇疼痛」一方,則用煉蜜和丸,當有消腫散結的功效。這些都提示了玄參湯在治療腫塊、結節類病症時,可能通過活血散結的機理發揮作用。
四、因症加減
不同醫家在使用玄參湯時,會根據具體病症進行加減化裁。例如「治風驚恐怖」一方,加入銀液、竹瀝等以加強清心安神之效;「治風熱氣衝目赤癢痛」一方,則加入竹葉以增強清熱利目之功。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
五、多途徑給藥
除了內服,玄參湯還有外用之法。如「法以父母各呵兒囟七遍」後,「次煎蔥白玄參湯或五木湯,候溫浴立效」,顯示了玄參湯還可用於外洗,通過皮膚吸收發揮作用。
總結
綜上所述,玄參湯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功效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活血散結等方面。其治療原理則基於中醫對熱毒、陰虛火旺、氣血瘀滯等病機的認識,通過合理配伍,針對性地選用具有清熱、滋陰、活血等功效的藥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同時,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症對玄參湯進行加減化裁,以及多途徑給藥的方式,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特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代醫療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於疾病的認識和方劑的應用可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此,現代臨牀應用玄參湯,仍需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進行辨證論治,不可盲目套用古方。
傳統服藥法
玄參(去蘆)1兩, 地骨皮1兩 升麻1兩半, 前胡1兩半(去蘆) 酸棗仁2錢, 羚羊角屑2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半,去滓,食後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應慎用。
- 本方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如果有虛寒體質,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玄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玄參、山梔、麥冬、天花粉、桔梗、知母、薄荷、甘草、黃芩。 主治:清肺潤燥。主治:實火咽痛。
玄參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七。 組成:生地、丹皮、甘草、玄參、牛膝、赤芍、荊芥、花粉。 主治:胃中鬱熱,赤白遊風,往來不定,無色可觀。
玄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 組成:玄參(堅者)1兩,羚羊角(鎊)3分,升麻3分,射乾3分,芍藥半兩,木通(銼)半兩。 主治:傷寒咽喉痛,壅塞不通,口苦。
玄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玄參8兩,白薇8兩,茯神(去木)8兩,山梔子仁8兩,羚羊角(鎊)8兩,石膏(碎)5兩,人參1兩半,生地黃(洗,控乾)5兩。 主治:心實熱,驚悸喜笑,心神不安。
玄參湯,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生地黃(洗)、玄參、五加皮(去木)、黃芩、赤茯苓(去皮)、通草、石菖蒲、甘草(炙)、羚羊角(鎊)、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腎臟實熱,心胸煩悶,耳聽無聲,四肢拘急,腰背俯仰強痛。
玄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玄參3分,紫蘇葉3分,木通(銼)3分,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麥門冬(去心,炒)1兩1分,羚羊角(鎊)1分半,生乾地黃3兩。 主治:肺風熱,鼻內生瘡,煩悶脅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