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乾舌燥等症狀,玄參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不適。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還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熱毒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玄參,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乾舌燥等症狀的效果。
加味清喉煎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熱證症狀。對於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炎症,生地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滋養咽喉黏膜,促進其修復,緩解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對於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咽喉乾燥、疼痛,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的作用。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滋陰潤燥,針對咽喉炎症的多種症狀,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清泄心火,涼解血熱,對於咽喉腫痛、聲嘶失音等症,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牡丹皮亦可疏散風熱,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乾燥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嘶失音等症狀,併兼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解表透疹: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之邪侵襲咽喉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等症狀,荊芥可通過疏風散熱,使邪氣外散,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效果。
- 輔助宣肺利咽: 荊芥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促進肺氣宣降,利咽開音。例如與薄荷、桔梗等藥材搭配,可起到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協同作用,進一步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其能促進肺氣宣降,利咽喉之氣,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引藥下行: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咽喉部位,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咽喉炎症。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桔梗,既能宣肺利咽,又能引藥下行,共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效果。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肺、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通淋的作用。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梔子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不適。
此外,梔子還有清肝利膽的作用,可改善肝氣鬱結,疏肝利膽,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伴隨的胸悶、口苦等症狀。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天花粉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聲音嘶啞等症,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 滋陰生津,養肺潤燥: 天花粉還具有滋陰生津、養肺潤燥的作用。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咽喉乾澀、疼痛,天花粉能起到滋潤咽喉、緩解症狀的作用,提高藥效的全面性。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牛蒡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熱毒所致的病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宣肺利咽: 牛蒡子能宣肺利咽,開泄肺氣,使肺氣通暢,從而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在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牛蒡子,可以加強清熱解毒、宣肺利咽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病症。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清喉煎中常有辛涼之品,如薄荷、桔梗等,甘草可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止咳、緩解咽喉疼痛的作用,與清喉煎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可針對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熱證,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
- 利咽開音: 薄荷芳香氣味,可通鼻竅,利咽開音,改善因咽喉炎症引起的聲音嘶啞、吞嚥疼痛等症狀。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薄荷,可有效清熱利咽,緩解咽喉不適,提高療效。
加味清喉煎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咽喉: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疏散風熱,清利咽喉,緩解症狀。
-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 防風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能夠將其他藥物有效地引導至肺經,加強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加味清喉煎中加入防風,可有效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清喉煎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虛爛喉風」,其病機為「本原不足,虛火上炎」,屬陰虛火旺、虛熱上灼咽喉之證。臨床特徵如下:
- 喉部症狀:喉間出現白斑,疼痛潰爛,範圍可波及扁桃腺及內外黏膜,但外觀無明顯腫脹(「視之不腫」),此與實熱喉腫不同,乃虛火內燔所致。
- 脈象:六脈細數,反映陰血虧虛而虛火內擾;若尺脈旺,則提示腎陰虛而相火妄動更甚,故需調整用藥以加強滋陰降火。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滋陰清熱為主,兼疏風利咽,由「滋陰降火」與「疏風透熱」兩組藥物配伍而成:
1. 滋陰清熱組
- 潤元參、大生地:滋腎陰、清虛火,針對「本原不足」之根本,涼血養陰以斂浮火。
- 粉丹皮、焦山梔:清血分伏熱,丹皮瀉血中鬱火,山梔清三焦熱邪,助元參、生地降火。
- 天花粉:生津潤燥,緩解虛火灼津之黏膜乾燥潰爛。
2. 疏風利咽組
- 荊芥穗、青防風、南薄荷:輕清宣散,透解喉部鬱熱,防風兼能祛風止癢,薄荷利咽醒脾。
- 牛蒡子、玉桔梗:宣肺利咽、解毒散結,直接針對喉痛潰爛,促進黏膜修復。
-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加減邏輯
- 尺脈旺:腎火偏亢,故去荊芥、防風之辛散,防助火勢;加「知母、黃柏」瀉腎火、堅陰液(即「知柏」組合),強化滋陰降火之力。
全方治療思路
此方以「滋陰為本,清火為標」,標本兼顧:
- 以元參、生地填補腎陰,治其虛火之源;
- 佐以丹皮、山梔清熱涼血,防陰虛血熱蔓延;
- 配合輕揚之荊芥、薄荷等,使鬱熱外透,避免涼遏;
- 牛蒡、桔梗引藥上行,專注咽喉局部。整體體現「養陰透熱」之法,契合虛爛喉風「陰虛內熱」之病機。
總結
加味清喉煎為虛性喉科要方,其組方邏輯清晰,既補益腎陰以固本,又清熱疏風以治標,尤適用於陰虛火炎、喉爛而不腫之證,後世亦可用於慢性咽炎、扁桃腺潰瘍屬陰虛火旺者。
傳統服藥法
潤元參、 大生地、 粉丹皮、 荊芥穗、 玉桔梗、 焦山梔、 天花粉、 牛蒡子、 生甘草、 南薄荷、 青防風。
尺脈旺,去荊、防,加知母、黃柏。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清喉煎, 出處:《喉科家訓》卷二。 組成:潤元參、大生地、粉丹皮、荊芥穗、玉桔梗、焦山梔、天花粉、牛蒡子、生甘草、南薄荷、青防風。 主治:虛爛喉風。本原不足,虛火上炎,喉間白斑,痛爛連扁桃腺及內外粘膜,視之不腫,六脈細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