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膏

JIU K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21%
肝經 18%
肺經 12%
腎經 11%
大腸經 5%
胃經 4%
膽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苦膏」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川牛膝能有效改善血流,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引藥入腎,祛風除濕: 川牛膝入腎經,能引藥入腎,加強藥物治療腎臟疾病的療效。同時,川牛膝亦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對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救苦膏」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散寒止痛:白芷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感冒、頭痛、牙痛等。
  2. 消腫生肌:白芷有消腫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燒傷、燙傷等引起的皮膚損傷有幫助。

因此,白芷在「救苦膏」中,既能緩解疼痛,又能促進傷口癒合,起到雙重作用。

救苦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緩解疼痛與治療皮膚疾病。在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朱),這是一種礦物藥材,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效果。鉛丹中的成分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療效。

然而,現代醫學對於鉛丹的使用持謹慎態度。因為鉛丹含有鉛元素,長期接觸或攝入會對人體造成中毒,影響神經系統和其他重要功能。因此,在現代中醫藥物的開發與使用中,逐漸淘汰鉛丹的用法,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有效的藥材。

總體而言,雖然鉛丹在古代中醫中具備一定的療效,但因其潛在的危害性,使得現代中醫在方劑組成上應更加重視安全性與有效性,避免使用有害成分。

救苦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救苦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加入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二、 引藥入絡,促進藥效: 乳香具有一定的通絡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救苦膏中常含有其他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止血等功效的藥材,乳香的加入能促進這些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救苦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救苦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等,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補血益氣,促進癒合: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造血功能,改善貧血,有利於傷口癒合。救苦膏中加入當歸,可以補充因外傷損失的血氣,促進傷口修復,加速癒合。

總之,當歸在救苦膏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益氣、促進癒合等多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救苦膏」方劑中含有「沒藥」,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生肌: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生肌之效。救苦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症,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消腫止痛,生肌止血。
  2. 消炎止痛: 沒藥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傷口感染,減輕疼痛。在救苦膏中,沒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傷口快速癒合。

救苦膏中包含白蘞,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白蘞味甘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針對肺熱、胃熱引起之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效。救苦膏常用於治療疔瘡、癰腫、癤腫、燙傷等外傷感染,而白蘞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消炎殺菌,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白蘞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傷口周圍的紅腫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這對救苦膏治療外傷感染,以及消腫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意義。

「救苦膏」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1.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川貝母可有效緩解。
  2. 潤肺止咳:川貝母能滋潤肺燥,緩解肺部炎症,進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對於燥咳、乾咳等症狀,川貝母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貝母在「救苦膏」中,能夠有效緩解肺部炎症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

救苦膏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之功效。救苦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而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祛除濕熱,促進瘡瘍的消退。
  2.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體外,並能消腫止痛,緩解瘡瘍腫痛的症狀。這對於救苦膏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具有重要的意義。

茯苓在救苦膏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發揮其健脾利濕、清熱解毒、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救苦膏中加入槐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槐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狀,槐角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槐角還具有一定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外傷導致的瘀血腫痛,槐角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救苦膏中加入槐角,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狀。

「救苦膏」中含有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強烈的祛風止痛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其藥性可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對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烏頭的藥性強勁,因此在方劑中必須和其他藥材搭配使用,以減輕其毒性並增強藥效。例如,救苦膏中可能還會包含其他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以協同烏頭發揮作用,達到治病救苦的目的。

救苦膏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救苦膏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加強療效。
  2. 疏通經絡: 杏仁還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救苦膏中常配伍其他具有通絡活血作用的藥材,杏仁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救苦膏主治功效分析

《驗方新編》中記載的觀音救苦膏,宣稱「能治百病,或貼或服,應驗如神」。結合多本古籍的記載,可分析救苦膏的主要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內服

  • **通治一切咽喉急症:**如《驗方新編》中提及觀音救苦膏可與元參、桔梗、梅片、甘草等藥材合用,治療咽喉腫痛等症狀。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藥材,如白芷、白蘞等,來緩解咽喉部的炎症反應。

  • 攻逐痰水:《血證論》提到觀音救苦膏可外貼治療痰水證,與十棗湯、大黃甘遂湯等方劑同用。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的藥材,如川牛膝、乳香、沒藥等,來促進氣血流通,消散痰水瘀滯。

外用

  • 消腫定痛,促使癰疽初起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斂:《瘍醫大全》指出救苦膏具有消腫定痛的功效,可應用於癰疽的各個階段。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多種藥材的綜合作用,包括:

    • 活血化瘀: 川牛膝、乳香、沒藥、當歸等藥材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脹疼痛。
    • 清熱解毒: 白芷、白蘞等藥材可清除熱毒,抑制炎症反應。
    • 殺菌消毒: 鉛丹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可防止感染加重。
    • 收斂生肌: 鉛丹還具有收斂作用,可促進潰瘍面癒合。
  • 治療風濕疼痛,無名腫毒: 古代功效主治中提到救苦膏可治療風濕疼痛和無名腫毒。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作用的藥材,如川牛膝、白芷等,來緩解風濕痹痛;同時利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來治療無名腫毒。

  • **治療瘀血、氣血不通導致的各種疾病:**多本古籍中提及救苦膏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材,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 治療疥瘡等皮膚病:《經歷雜論序》提到救苦膏可與昇丹合用治療膿窠。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鉛丹的殺菌消毒作用,以及其他藥材的消腫止痛作用,來治療皮膚感染。

  • 輔助治療雞胸痰、水血兼攻證:《醫門補要》和《血證論》分別提到救苦膏可外貼治療雞胸痰和水血兼攻證。其原理可能是利用方中藥材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痰化濕等作用,來改善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症狀。

總體而言,救苦膏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殺菌消毒等多種藥理作用,來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內服和外用,可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在外科瘡瘍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生薑1斤,大蒜頭1斤,槐枝(向陽者)1斤,蔥白半斤,花椒(去目)2兩,黃丹(水飛淨)2斤。
消腫定痛。癰疽初起即消,巳成即潰,巳潰即斂。
上用麻油4斤,文武火熬枯,濾去滓,再熱,以桃、柳枝不住手攪,至滴水成珠,再下飛丹攪勻,候冷取起,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坐骨神經痛結膜炎麻痺白帶半身不遂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救苦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五。 組成:川牛膝5錢,白芷5錢,黃丹5錢,乳香5錢,當歸1兩,沒藥1兩,白蘞2兩,貝母2兩,茯苓2兩,槐角2兩,川烏2兩,杏仁(去皮尖)2兩。 主治:一切風濕疼痛,無名腫毒,死胎不下。

救苦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 救苦膏(《瘍醫大全》卷七。)出處:《瘍醫大全》卷七。組成:生薑1斤,大蒜頭1斤,槐枝(向陽者)1斤,蔥白半斤,花椒(去目)2兩,黃丹(水飛淨)2斤。主治:消腫定痛。癰疽初起即消,巳成即潰,巳潰即斂。 。 主治:消腫定痛。癰疽初起即消,巳成即潰,巳潰即斂。

救苦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大黃2兩,花粉7錢,牙皂8錢,蓖麻子2兩,全蠍7錢,枳殼8錢,生地黃1兩,桃仁7錢,白芷8錢,草烏1兩,五倍子7錢,莪朮1兩,羌活8錢,麻黃8錢,肉桂8錢,紅大戟8錢,香附7錢,厚朴7錢,穿山甲7錢,蛇蛻5錢,當歸1兩5錢,甘遂2兩,木鱉子2兩,川烏1兩,三棱1兩,巴豆8錢,黃柏8錢,芫花7錢,杏仁7錢,防風7錢,獨活7錢,檳榔7錢,細辛7錢,玄參7錢,黃連5錢,蜈蚣10條。 主治:解毒,散風,活血。主治:風寒濕痹,腰腿作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瘕積聚,肚腹疼痛;女子經血不調,赤白帶下;膨悶脹飽,水臌癰疽,對口,無名腫毒。

救苦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經驗秘方》。 組成:川烏3錢(生用,勿火),香白芷2錢,川牛膝5錢(焙),當歸1兩(焙),黃丹半兩(飛過),貝母2錢,磈潤(即桃脂)1錢,白蘞2錢,白及2錢(焙),沒藥7錢,乳香5錢(茗葉1片,將藥放在葉上,用慢火慢焙乾),杏仁3兩(用熱湯泡去皮尖),瀝青半兩,香油半盞,白膠香3兩(入鐵器,于火上熬數沸,放入冷水中)。 主治:順氣發風,活血脈,壯筋骨。主治:男子、婦人左癱右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癰疽發背,疔腫惡瘡,巳末成膿,疼痛不止,打撲損傷;蛇虎犬咬,刀斧、湯燙傷,杖瘡;及風寒濕痛,咳嗽喘急,痰涎壅盛,心脾疼痛,赤白痢疾,臟寒泄瀉,眼目赤障,耳鳴頭痛;牙痛,瘰癧,鶴膝,及婦人生産死胎,胞衣不下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