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發背膏
ZHI FA BE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七七引《經驗良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發背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發背所引起的疼痛、紅腫等症狀。
2. 促進癒合: 乳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有助於傷口癒合,防止發背反覆發作。
乳香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作用,使治發背膏能夠有效治療發背,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功效。
「治發背膏」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發背,又稱「背疽」,多因外傷感染或內熱毒邪所致,常伴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沒藥能有效改善發背的局部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生肌斂瘡: 沒藥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發背常伴有破潰流膿,使用沒藥可幫助傷口快速癒合,防止感染加重,促進康復。
治發背膏 中加入 木鱉子 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消腫散結: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發背乃是由於熱毒鬱積於背部所致,木鱉子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背部的腫塊,促進癒合。
- 活血化瘀:木鱉子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發背的痊癒。
因此,在治發背膏中加入木鱉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發背。
治發背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發背乃是由於血瘀所致,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發背的疼痛和腫脹。
- 補血養血:發背常伴有氣血不足,而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滋養氣血,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利於傷口癒合,加速發背的恢復。
「治發背膏」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燥解毒: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滑腸通便、解毒斂瘡的功效。發背,即癰疽,多因外感風熱或內蘊熱毒所致,而杏仁能潤燥解毒,清熱消腫,有助於化解瘡毒,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杏仁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杏仁在「治發背膏」中發揮潤燥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發背,促進傷口癒合。
治發背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發背多因外感風熱、濕熱毒邪侵襲肌膚所致,皁莢可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發背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皁莢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發背部位的消腫癒合。
因此,在治發背膏中加入皁莢,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發背。
「治發背膏」中使用「鉛丹」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殺菌消炎: 鉛丹具有強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夠抑制細菌生長,並減輕發背所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 收斂生肌: 鉛丹具有收斂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在發背的治療中,鉛丹有助於收斂潰瘍,加速傷口修復。
然而,鉛丹是一種重金屬,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發背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即背部癰疽腫瘡,屬中醫外科重症。古代將癰疽發於背部者視為險證,因部位屬陽、氣血匯聚,若毒邪內陷可危性命。此膏藥外貼,旨在拔毒、消腫、生肌,透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瘍面,助膿成則潰,潰後則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 明乳香、沒藥、麒麟竭:三味皆活血散瘀、消腫定痛之要藥。乳香偏行氣活血,沒藥長於散血瘀,麒麟竭(血竭)專入血分而斂瘡生肌,共為末後下,保留藥性以促進瘡面癒合。
- 當歸:養血活血,助氣血暢行以托毒外出,避免瘀滯化熱。
(2)攻毒散結、透膿消腫
- 木鱉子:苦微甘有毒,能散結攻毒,為外科消腫要藥,尤其針對癰疽硬腫。
- 杏仁:富含油脂,可潤散結滯,輔助木鱉子軟堅。
- 頭髮(血餘炭):傳統以「髮為血之餘」,熬製後成炭,取其止血消瘀、利水通竅之效,助膿毒排出。
(3)成膏基礎與賦形
- 黃丹(鉛丹):與油脂高溫煉製成膏,具拔毒生肌之效,為傳統膏藥基質。
- 清油:作為溶媒,煎煮諸藥以提取有效成分,並與黃丹化合為黑膏藥,貼敷時緩釋藥力。
(4)製法關鍵
- 慢火熬煉:確保藥物成分釋出,避免焦化失效。
- 滴水成珠:判斷膏藥老嫩,過嫩黏性不足,過老則脆裂,影響貼敷效果。
- 水浸出火毒:減低黃丹燥烈之性,避免刺激瘡面。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結合「攻毒—活血—成膏」三層次:
- 攻毒透邪:木鱉子、杏仁、頭髮直搗毒瘀,軟堅散結。
- 活血生新:乳香、沒藥、血竭、當歸改善局部氣血壅滯,促進瘡口癒合。
- 膏藥載體:黃丹與油熬製後形成保護膜,既拔毒又避免外邪侵襲。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此膏藥通過局部作用,達到「消、托、斂」之效,契合外科「膿成則潰,潰後則生肌」的辨證原則。
傳統服藥法
明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麒麟竭2錢半(同研細勻),木鱉子(去殼,細切)半兩,當歸(去蘆頭,細切)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研),婦人梳下油頭髮2兩(皂角洗淨),黃丹6兩(水飛過)。
上藥先用清油10兩於砂銚內,將木鱉子、當歸、杏仁、頭髮,慢火煎熬炒黑色,用綿帛濾去滓,復將油入銚內,卻下黃丹於油內,便用桃、柳枝各10條,不住手攪,慢火熬,稍久將油滴在水面上,凝結成珠不散,用手指點起油珠成膏,即提起砂銚,不用火,卻將乳香、沒藥、麒麟竭三味入銚內,不住手攪勻,別以瓦器張盛油膏,坐於新汲水內出火毒。
臨用時,用黃柏煮過油單紙攤膏藥,貼患處,1-2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發背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明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麒麟竭2錢半(同研細勻),木鱉子(去殼,細切)半兩,當歸(去蘆頭,細切)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研),婦人梳下油頭發2兩(皂角洗淨),黃丹6兩(水飛過)。 主治:發背。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