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定風散

六和定風散

LIU HE DI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24%
心經 20%
腎經 12%
胃經 5%
肺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和定風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為了其 祛風濕、燥濕止癢 的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其辛溫之性可 散寒祛濕,並能 行氣止痛;苦燥之性則可 燥濕止癢

對於風濕痺痛、濕邪困脾、脘腹脹滿、皮膚瘙癢等症,蒼朮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被列入六和定風散的組成中。

六和定風散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在於烏頭性味辛熱,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在該方劑中,烏頭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肺、咳嗽氣喘、胸痛等症,特別是對於寒邪深入骨髓、風寒痹痛的患者,烏頭的溫散寒邪、通經活絡的作用能起到顯著效果。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且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因此,六和定風散的使用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六和定風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喘止咳: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其能潤肺降氣,宣肺止咳,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咳等症狀,配合六和定風散中的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疏散風寒:杏仁亦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幫助體內寒氣的排出,配合六和定風散中其他驅寒藥材,能更好地達到祛風散寒、止咳平喘的效果。

因此,杏仁的加入不僅能直接作用於肺部,緩解咳嗽和喘息,同時也能幫助疏散風寒,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六和定風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風邪入絡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心悸失眠等症狀,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風邪引起的病症。

二、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當歸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物的療效。在六和定風散中,當歸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六和定風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祛風濕、通經絡: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風濕痺痛常導致肢體麻木、運動障礙,而川牛膝可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使肢體功能恢復。
  2. 補肝腎、強筋骨: 川牛膝還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肝腎不足會導致筋骨失養,容易出現風寒侵襲,而川牛膝能補益肝腎,使筋骨強健,抵抗風寒,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因此,六和定風散中加入川牛膝,能有效祛風濕、通經絡,並補肝腎、強筋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六和定風散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苦辛,歸心、肝、脾經。其 活血化瘀 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消腫止痛 則可以緩解風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乳香在六和定風散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緩解風邪痺痛,達到止痛定風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疾病的效果。

六和定風散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痛止痛: 沒藥性苦、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沒藥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2. 祛風定痛: 六和定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沒藥的祛風定痛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疏風散寒、止痛定眩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六和定風散」的傳統古代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癱瘓風、寒濕痹、歷節白虎」,三者皆屬中醫「痹證」範疇,核心病機為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瘀滯不通

  1. 癱瘓風:指風邪夾寒濕導致肢體痿弱不用,經絡閉阻。
  2. 寒濕痹:寒濕凝滯筋骨,關節疼痛重著,遇寒加劇。
  3. 歷節白虎(類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痛如虎咬,屬頑痹痼疾。

此方功效當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為主,通過發汗開泄「元府」(汗孔),驅邪外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君藥

    • 蒼朮(4兩):辛溫燥烈,善祛風寒濕邪,發汗健脾。
    • 草烏(2兩):大辛大熱,溫經散寒、逐痹止痛,為治寒濕痹痛要藥。
      (註:蒼朮以薑、蔥汁浸後曬乾,增強辛散透表之力,兼制草烏毒性。)
  2. 臣藥

    • 麻黃末(後加1兩):發汗解表,開腠理以散風寒,助邪從汗解。
    • 當歸(4錢)、牛膝(4錢):當歸活血補血,牛膝強筋骨、引藥下行,兼防燥藥傷血。
  3. 佐使藥

    • 杏仁(1兩1錢):苦降肺氣,通調水道,助化濕邪。
    • 乳香、沒藥(各1錢):活血行氣、消腫定痛,針對痹證瘀血。
    • 酒服:溫通經脈,助藥力直達病所。

(二)配伍特點

  1. 攻邪為主:集中辛溫燥烈之品(蒼朮、草烏、麻黃),重用發汗祛濕藥,體現「開鬼門」治則。
  2. 標本兼顧:以祛風寒濕為先,佐當歸、牛膝養血活血,防耗傷正氣。
  3. 藥力峻猛:草烏配麻黃,走竄力強,適用於痼寒沉痾,但須嚴格控制劑量(每服僅3-6分)。

(三)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發汗祛濕、溫通血脈雙重路徑,解除痹痛:

  1. 發汗透邪:麻黃、蒼朮開泄腠理,使風寒濕從汗而解。
  2. 散寒止痛:草烏直祛筋骨寒濕,乳沒活血通絡,破除「不通則痛」。
  3. 下行固本:牛膝引藥至下肢,當歸養血潤燥,緩和燥烈之性。

(四)潛在延伸功效

若依藥物推斷,本方可能對以下病證有效:

  • 陰疽流注(寒性膿瘍):草烏、乳沒可溫散痰瘀。
  • 跌打舊傷:活血溫通,化久瘀。

三、總結

「六和定風散」為峻劑,專攻風寒濕痹阻重證,組方強調「通」法(發汗、活血、溫經),符合古代治痹「蠲痹通絡」原則。其特色在於薑蔥製蒼朮與麻黃協同,強化透表之力;佐以養血藥,稍制辛燥,體現攻邪不傷正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蒼朮4兩,草烏2兩,杏仁1兩1錢(去皮尖),當歸4錢,牛膝4錢,乳香1錢,沒藥1錢。
以生薑、胡蔥搗自然汁各1碗浸蒼朮,待蒼朮泛白,曬乾,又加去節麻黃末1兩。
每服3-4分,酒下;重者5-6分。其病根從元府汗中泄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