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葳湯
ZI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葳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給,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紫葳湯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 補血滋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養血、潤燥滑腸之效。紫葳湯中可能因其他藥物偏於燥烈,加入當歸可起到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避免傷陰之弊。
紫葳湯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紫葳湯主治風寒濕痺,肢體疼痛,兼有脘腹脹痛等症,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 調和藥性:紫葳湯中其他藥物如秦艽、防風等性寒,容易傷脾胃,而木香性溫,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效更為協調,達到最佳療效。
紫葳湯中加入沒藥,主要考量其活血止痛和消腫生肌的功效。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特性,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紫葳湯本身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沒藥可以加強其效果。
此外,沒藥還具有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這對於一些外傷感染、潰瘍等症狀也有幫助,進一步提升了紫葳湯的治療效果。
紫葳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寒,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引藥下行、利水通淋的功效。紫葳湯主治風熱上攻之症,而川牛膝可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以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紫葳湯中因有清熱解毒之品,加入川牛膝可平衡藥性,避免單純清熱而損傷正氣。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葳湯」主治功效分析
紫葳湯組成包含:紫葳、天冬、百合、杜仲、黃芩、黃連、萆薢、牛膝、防風、菟絲子、白蒺藜。
從古文內容分析,紫葳湯主要用於治療肝痿,即筋痿,症狀表現為肢體痿軟無力,筋脈弛緩,不能收縮。此外,古文亦提及紫葳湯可用於治療因血液枯槁導致的筋膜乾燥、筋脈拘急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充盈則筋脈得以濡養,運動自如。肝痿的病因主要為肝熱,肝熱耗傷陰血,導致筋脈失養,從而出現痿軟無力的症狀。
紫葳湯的藥物組成,主要針對肝熱及陰血虧虛進行治療:
- 紫葳: 古文記載其能「瀉血熱,破瘀血」,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清瀉肝熱的作用。
- 天冬、百合: 滋陰潤燥,補充陰液,以緩解肝熱傷陰之弊。
- 杜仲、牛膝: 補肝腎,強筋骨,杜仲偏於補陽,牛膝偏於活血通絡,二者合用,可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之效。
- 黃芩、黃連: 清熱燥濕,加強清瀉肝熱的作用。
- 萆薢: 利濕去濁,可祛除濕熱,有助於改善筋脈痿軟的症狀。
- 防風: 祛風通絡,可疏通經絡,緩解筋脈拘攣。
- 菟絲子、白蒺藜: 補肝腎,益精血,菟絲子偏於補陽,白蒺藜偏於疏肝,二者合用,可增強補肝腎、益精血之效,有助於濡養筋脈。
綜上所述,紫葳湯以清瀉肝熱為主,兼顧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祛風通絡,通過多途徑改善肝熱傷陰、筋脈失養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筋痿的目的。
總結:
紫葳湯主要針對肝熱所致的筋痿,通過清肝熱、滋陰血、補肝腎、通經絡等作用,改善肢體痿軟無力、筋脈弛緩等症狀。其配伍精妙,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通便的作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紫葳半兩,當歸(炒,切)半兩,木香(炮)半兩,沒藥1分,牛膝3分(去苗,酒浸,切,焙)。 主治:産後血氣、血塊攻臍腹痛。
紫葳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組成:紫葳、天冬、百合、杜仲、黃芩、黃連、萆薢、牛膝、防風、菟絲子、蒺藜。 主治:肝痿(又名筋痿)。肝熱則膽泄,口苦,筋熱血乾,以致拘攣而成筋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