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腑湯

JING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8%
肝經 14%
胃經 11%
腎經 8%
心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4%
大腸經 3%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淨腑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氣機: 柴胡味苦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淨腑湯主要針對腸胃積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柴胡的加入可疏解肝氣鬱結,調和氣機,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食導滯。
  2. 配合清熱瀉火,避免肝鬱化火: 淨腑湯中常含有清熱瀉火藥物,如黃芩、梔子等。柴胡的加入則可防止清熱瀉火過度,傷及肝陰,導致肝鬱化火,加重病情。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清熱瀉火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避免副作用。

總之,柴胡在淨腑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調和氣機,並協同清熱瀉火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淨腑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化痰消腫: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消腫的功效。淨腑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腹痛、便溏等症,而茯苓可助脾運化水濕,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通利水道,促進排泄:茯苓能通利水道,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排出濕熱之邪。淨腑湯的功效之一為淨化腸道,清除積滯,而茯苓的通利水道作用,可幫助排泄宿便,改善腸道功能。

淨腑湯中包含豬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通腑排毒的功效。

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腎經,擅長利水滲濕,尤其針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豬苓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濕熱的排出。

在淨腑湯中,豬苓與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黃連等相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有效改善濕熱內蘊、腑氣不通等病症。

淨腑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達到淨化腸胃的效果。

二、清熱解毒: 澤瀉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引起的腹脹、小便不利、口苦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淨腑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破瘀消積: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散結之效。對於積滯停滯於腸胃,導致腹痛腹脹、大便不暢等症狀,三稜能有效消散積塊,改善腸道功能。
  2. 活血化瘀:淨腑湯常用於治療因血瘀導致的腸道病症,如慢性腸炎、腸粘連等。三稜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腸道瘀血,改善腸道炎症。

綜上所述,三稜在淨腑湯中起到破瘀消積、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淨腑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破氣消積: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破氣消積之功。其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並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助於清除腸胃積滯,改善腹脹、腹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莪朮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淨腑湯中加入莪朮,可有效地解決因氣滯血瘀、積食不化引起的腸胃問題,促進消化吸收,緩解疼痛,達到淨化腸腑的目的。

淨腑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山楂能有效促進消化,幫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

二、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山楂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淨腑湯中加入山楂,能夠有效解決消化不良、積食等問題,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淨腑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淨腑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腸胃不適,黃芩可以清熱除濕,消炎止痛,改善腸胃功能。
  2. 止瀉止痢: 黃芩可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減少腸道分泌,起到止瀉止痢的作用。淨腑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黃芩可以起到輔助止瀉的作用。

總而言之,黃芩在淨腑湯中發揮清熱燥濕、止瀉止痢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腸胃濕熱的療效。

淨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並可利水滲濕。淨腑湯旨在清除腸道積滯,其方中多用寒涼之品,易傷脾胃,而白朮則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損脾,同時也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腸道排毒,達到淨腑的目的。

此外,白朮還能固護脾氣,防止因清瀉過度而導致脾虛不運,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淨腑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擅長燥濕化痰,尤其對於痰濕阻滯胃腸,導致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 降逆止嘔: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導致嘔吐、呃逆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淨腑湯多用於治療痰濕阻滯、脾胃不和導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的加入,既能化痰,又能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淨腑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考量:

  1. 扶正祛邪:淨腑湯主要針對腸胃積滯、濕熱內蘊等病症,藥性偏寒涼。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血,扶助正氣,抵禦邪氣,避免因寒涼藥性過於猛烈而損傷正氣。
  2. 保護脾胃:人參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人參也能保護脾胃免受寒涼藥性的損傷,防止因脾胃虛弱而導致藥物難以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人參在淨腑湯中起到扶正祛邪、保護脾胃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淨腑湯中包含胡黃連,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胡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可清心火、瀉肝火、除胃熱,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胡黃連還能解毒消腫,對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等也有一定療效。在淨腑湯中,胡黃連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達到治療腸胃濕熱、腹瀉痢疾等症的目的。

淨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淨腑湯中藥性較烈,如大黃、芒硝等,甘草可以調和其藥性,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功效。
  2. 保護脾胃: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淨腑湯屬於攻下峻猛的方劑,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度刺激,維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淨腑湯」

組成: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豬苓: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三稜: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
  •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 胡黃連: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燥濕和清熱利濕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 兒童患有各種癖塊,表現為發熱、口乾、小便發紅,或出現腹瀉。

總結:

中藥方劑「淨腑湯」是由柴胡、茯苓、豬苓、澤瀉、三稜、莪朮、山楂、黃芩、白朮、半夏、人參、胡黃連、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的功效,主治兒童患有各種癖塊,表現為發熱、口乾、小便發紅,或出現腹瀉。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白茯苓(去皮)1錢,豬苓1錢,澤瀉1錢,三稜(醋炒)1錢,莪朮(醋炒)1錢,山楂(去核)1錢,黃芩8分,白朮(去蘆)8分,半夏(薑制)8分,人參8分,胡黃連3分,甘草3分。
上銼1劑。
加生薑、大棗,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淨腑湯,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柴胡1錢,白茯苓(去皮)1錢,豬苓1錢,澤瀉1錢,三棱(醋炒)1錢,莪朮(醋炒)1錢,山楂(去核)1錢,黃芩8分,白朮(去蘆)8分,半夏(薑制)8分,人參8分,胡黃連3分,甘草3分。 主治:小兒一切癖塊,發熱口乾,小便赤,或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