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氣飲

TONG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1%
胃經 17%
心經 13%
腎經 10%
肝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飲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效。通氣飲常用於治療肺氣鬱閉、痰阻氣道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桔梗可宣通肺氣,化解痰濁,使呼吸通暢。

二、 升提肺氣: 桔梗具有升提肺氣的作用,可將滯留在肺部的痰液向上引導,排出體外。通氣飲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杏仁、陳皮等,共同發揮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通氣飲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潤肺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氣鬱滯、痰濕阻肺而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紫菀能有效地宣肺通竅、利氣化痰,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此外,紫菀還能潤肺止咳,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咽乾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因此,通氣飲中加入紫菀,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通氣飲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通氣飲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濕邪內阻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便溏等症狀。白朮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並助脾燥濕,利水消腫,從而達到通暢氣機的效果。
  2. 固本扶正: 白朮能補中益氣,固本扶正,有助於提升患者正氣,抵抗病邪。通氣飲常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白朮的補益作用可提升患者的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通氣飲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去除體內多餘水分,並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通氣飲而言,茯苓能改善水濕停滯導致的胸悶氣短,同時也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虛所致的呼吸困難。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緩解因氣滯或氣虛引發的心悸、失眠等症狀,從多方面促進呼吸順暢。

通氣飲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通氣飲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燥的藥物,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副作用。

二、補氣益肺:甘草具有補氣益肺之效,可以緩解因氣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通氣飲可能針對的是肺氣不暢、呼吸不順的病症,甘草可以起到補氣益肺、幫助通氣的作用,使呼吸更加順暢。

通氣飲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利膽: 茵陳蒿性苦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利膽之效。通氣飲常用於治療肝膽氣滯、濕熱蘊結所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茵陳蒿能疏通肝膽氣機,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利濕: 茵陳蒿還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能清除體內濕熱,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腹痛、腹瀉、黃疸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通氣飲中加入茵陳蒿,可起到清熱利濕、通暢氣機的作用。

通氣飲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益智仁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 其味辛、甘,性溫,入脾、腎經,能振奮心脾,化痰開竅,改善神志不清、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氣短、神志恍惚等病症,益智仁有助於開通氣道,改善循環,恢復神智。
  2. 益智仁可助脾運化,促進消化: 益智仁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作用,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有助於改善因氣滯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在通氣飲中加入益智仁,可有效改善氣滯導致的諸多症狀,並促進氣血循環,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通氣飲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通氣飲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川貝母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順暢。
  2. 宣肺通氣: 川貝母能宣肺利氣,通暢呼吸道,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通氣飲中加入川貝母,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提高呼吸效率,達到通暢氣道的目的。

主治功效


通氣飲 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籍記載,通氣飲主治以下幾種症狀:

  1. 臂痛不能舉: 由於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臂痛,以左臂痛為多見,經多種治療方法無效。
  2. 一切噎塞不通,痰飲不下: 包括氣機不暢導致的噎膈、反胃、食不下、痰飲等症狀。
  3. 膈噎: 指以吞咽困難,胸膈痞塞,噎阻不通,嘔吐痰涎或食入即吐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4. 一切氣病: 由於氣機壅滯導致的各種病症。
  5. 乳房結塊,按之疼痛: 肝鬱氣滯,痰瘀凝結於乳房,導致乳房結塊疼痛,甚至可能發展為乳岩。
  6. 橫痃初起: 橫痃,指發生於腹股溝部的急性淋巴結炎。初起時或兩髀俱腫作痛,肉未堅實。

治療原理:

通氣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針對臂痛等症狀,方中採用了多味理氣活血藥物,如青皮、木香、莪朮、檳榔、陳皮、蘿蔔子、香附、薑黃等,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2. 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針對噎膈、乳房結塊等症狀,方中加入青皮、木香等疏肝理氣藥,以及化痰散結的藥物,如貝母、瓜蔞子等,能夠疏解肝鬱,化痰散結,使氣機通暢,痰瘀消散。
  3. 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方中使用了人參、白朮、甘草等補益脾胃的藥物,能夠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機升降有序,從而改善噎膈、反胃等症狀。
  4. 清熱利濕: 針對橫痃等症狀,方中加入了茵陳蒿、忍冬花等清熱利濕的藥物,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邪氣,從而消腫止痛。

藥物組成分析:

通氣飲的藥物組成有不同版本,但總體上以理氣活血、化痰散結、健脾益氣為主要組方原則。以下是一些常見藥物的功效分析:

  • 青皮、木香、莪朮、檳榔、陳皮、蘿蔔子、香附、薑黃: 這些藥物均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 貝母、瓜蔞子: 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
  • 人參、白朮、甘草: 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 茵陳蒿、忍冬花: 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 桔梗、紫菀、川貝母: 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白朮、茯苓: 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
  • 甘草: 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
  • 益智仁: 具有溫中行氣的作用。

總結:

通氣飲是一個以理氣活血、化痰散結、健脾益氣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多種由於氣機不暢、痰瘀阻滯所引起的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化痰散結、健脾益氣等途徑,達到恢復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桔梗2錢,紫菀2錢,白朮5錢,茯苓5錢,甘草3分,茵陳3錢,益智仁3粒,貝母2錢。
宣通肺氣,健運脾胃。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鼻塞痤瘡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腹瀉無尿及少尿味覺減退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木通5錢,瓜蔞子5錢,忍冬花粉3錢,甘草3錢,貝母2錢,紫蘇葉2錢。 主治:橫痃初起,或兩髀俱腫作痛,肉木堅實者。

通氣飲, 出處:《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 組成:甘菊、幽蘭(即蘭花)、木香、歸尾、川芎、紅花、山楂、通草、藿香、桔梗、前胡、陳皮、荊芥、玄參、連翹、丹參。 主治:痘瘡發胖時,觸冒作癢。

通氣飲,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桔梗2錢,紫菀2錢,白朮5錢,茯苓5錢,甘草3分,茵陳3錢,益智仁3粒,貝母2錢。 主治:宣通肺氣,健運脾胃。主治:肺失清肅之令,膀胱氣化不利,濕熱壅盛,致爲肺疸,鼻塞不通,頭面俱黃,口淡咽乾,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