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丹砂丸
WU MEI DAN SH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丹砂丸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酸止瀉: 烏梅味酸,性斂,能收斂腸胃,止瀉痢。對於脾胃虛弱、寒濕內侵所致的泄瀉,烏梅能有效地起到止瀉作用,並能保護胃黏膜。
- 生津止渴: 烏梅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在一些伴有口渴、咽乾等症狀的腹瀉患者中,烏梅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烏梅丹砂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緩解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與烏梅、丹砂等藥材共同作用,能起到協調心神、安定情緒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硃砂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內蘊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烏梅丹砂丸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固澀,止瀉止痢: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烏梅丹砂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的病症,鱉甲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配合烏梅、丹砂等藥物,增強療效。
- 滋陰降火,清熱解毒: 鱉甲亦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烏梅丹砂丸中,丹砂有毒,鱉甲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丹砂的毒性,並配合烏梅、丹砂等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痢的效果。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烏梅丹砂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心煩不眠等症狀,知母可以清泄體內熱邪,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 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邪傷津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知母,可以更好地滋陰潤燥,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常山,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抑菌止瀉: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其所含的常山鹼等成分,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有效控制腹瀉症狀。
二、溫脾止嘔:常山可溫脾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常山能起到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與烏梅、丹砂等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止瀉止嘔、溫中健脾的功效。
因此,常山在烏梅丹砂丸中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方劑的止瀉止嘔效果,增強了其整體療效。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烏梅丹砂丸主治熱病煩渴、口燥咽乾、心煩不寐等症,而石膏能有效清熱瀉火,緩解患者的症狀。
- 斂酸止痛:石膏能收斂止痛,與烏梅、丹砂等藥物相配伍,有助於斂酸止痛,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疼痛。
總之,石膏的加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瀉火、斂酸止痛的效果,使烏梅丹砂丸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烏梅丹砂丸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烏梅性酸澀收斂,丹砂性寒,甘草性甘平,能緩和烏梅、丹砂的寒涼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傷胃。
-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並能與烏梅、丹砂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瀉固澀、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甘草的加入,不僅調節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烏梅丹砂丸的療效更佳。
烏梅丹砂丸方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散寒: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散寒之功效,可助脾胃升清,驅散寒邪。烏梅丹砂丸以烏梅、丹砂等寒涼之品為主,配伍升麻,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脾胃受損。
- 扶正祛邪: 升麻能益氣固表,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配合烏梅丹砂丸的收斂止瀉、清熱解毒功效,可更有力地扶正祛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止嘔止瀉: 蜀漆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嘔止瀉的功效。烏梅丹砂丸主治熱病煩渴、嘔吐腹瀉,蜀漆可協同烏梅、丹砂等藥物,清熱瀉火,止嘔止瀉,達到治療目的。
- 緩解熱毒壅滯: 蜀漆善於清熱解毒,可緩解熱毒壅滯於胃腸所致的嘔吐腹瀉。在烏梅丹砂丸中,蜀漆可與烏梅、丹砂等藥物相配合,共同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滯,達到治療效果。
烏梅丹砂丸中添加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解毒止瀉: 白薇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瀉的功效。烏梅丹砂丸主治濕熱下痢,白薇能有效清熱利濕,並解毒止瀉,配合烏梅、丹砂等藥物,共同達到止瀉的效果。
- 滋陰潤燥,涼血止血: 白薇還具滋陰潤燥、涼血止血之效。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白薇,有助於滋陰潤燥,緩解濕熱引起的燥熱症狀,同時也能涼血止血,減少因濕熱引起的出血。
烏梅丹砂丸方劑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烏梅丹砂丸主治熱病傷陰、心煩口渴、咽喉腫痛、小便短赤等症,而地骨皮的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可有效緩解病患的熱證,並輔助烏梅、丹砂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涼血止血之功效。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玉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燥:烏梅性酸澀,易於斂陰,而玉竹則性質甘潤,能滋陰生津。兩者搭配,可緩解烏梅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增強其潤燥止咳的效果,適用於陰虛燥咳、口渴咽乾等症狀。
- 協調藥性:玉竹性平,能緩和烏梅的酸澀,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並有助於其他藥材的發揮作用,使整體藥效更為協調。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 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烏梅丹砂丸本身以烏梅、丹砂等清熱解毒藥為主,加入牛黃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可化解瘀血,減輕疼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牛黃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可緩解烏梅、丹砂等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並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梅丹砂丸方中使用淡豆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表,生津止渴: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清解暑熱,生津止渴,與烏梅、丹砂等藥材相配,共奏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
- 利濕化濁:淡豆豉亦具利濕化濁之效,可輔助烏梅、丹砂等藥材消解濕熱,減少痰飲瘀滯,促進機體康復。
總之,淡豆豉在烏梅丹砂丸中發揮清熱解表、生津止渴、利濕化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烏梅丹砂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烏梅酸澀收斂,易傷津液,而麥門冬可緩解烏梅的燥性,防止其傷陰耗津。
- 清熱解毒:麥門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協同丹砂等藥物,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
綜上所述,麥門冬的加入,不僅可平衡烏梅的燥性,更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功效,使之更具療效。
烏梅丹砂丸方中加入青蒿,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暑,止瀉止痢: 青蒿性寒,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痢之效。烏梅丹砂丸主治暑熱傷津、脾胃不和、腹瀉痢疾等症,加入青蒿可增強其清熱解暑、止瀉止痢之功效。
二、 解毒止痛: 青蒿亦具解毒止痛之功效,可輔助烏梅丹砂丸治療因暑熱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
烏梅丹砂丸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芳香開竅,醒神止痛: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烏梅丹砂丸主治心腹積痛、嘔吐酸腐、腹脹便祕等症,麝香能透過開竅醒神,改善氣機阻滯,並散寒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引藥入脾,助藥力達病所:麝香入心、脾、肝經,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方中烏梅、丹砂等藥材主要作用於脾胃,麝香的加入能引導藥力深入脾胃,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心腹積痛等症。
主治功效
烏梅丹砂丸
烏梅丹砂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烏梅、硃砂、鱉甲、知母、常山、石膏、甘草、升麻、蜀漆、白薇、地骨皮、玉竹、牛黃、淡豆豉、麥門冬、青蒿和麝香。
烏梅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硃砂
硃砂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
鱉甲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知母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常山
常山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石膏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升麻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蜀漆
蜀漆性辛溫,味苦,有小毒,入肺、脾二經,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祛痰的作用。
白薇
白薇味寒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清虛熱、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肺熱利咽、滋陰潤燥、消腫排毒等功效。
地骨皮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玉竹
玉竹是一種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的中藥。
牛黃
牛黃具有平肝息風、開竅、清熱解毒、解毒、止咳化痰、清熱瀉火、安神等傳統代功效。
淡豆豉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青蒿
青蒿為中藥中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治瘧疾、解毒、清熱解毒、驅蟲殺蟲等功效。
麝香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主治功效
烏梅丹砂丸具有勞瘧,瘴瘧,積年不癒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炒)半兩,丹砂(研)半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半兩,知母(焙)1分,常山(銼)1分,石膏(碎)1分,甘草(炙)1分,升麻1分,蜀漆葉1分,白薇1分,地骨皮1分,萎蕤1分,牛黃(研)半分,豉(炒)1合,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青蒿(乾者)半兩,麝香(研)半分。
上藥除研者外,搗羅為末,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未發前再服。漸加至30丸。或吐出痰即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丹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烏梅肉(炒)半兩,丹砂(研)半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半兩,知母(焙)1分,常山(銼)1分,石膏(碎)1分,甘草(炙)1分,升麻1分,蜀漆葉1分,白薇1分,地骨皮1分,萎蕤1分,牛黃(研)半分,豉(炒)1合,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青蒿(乾者)半兩,麝香(研)半分。 主治:勞瘧,瘴瘧,積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