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薇十味丸中含有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白薇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腎經,能清熱瀉火,利濕通淋,並能解毒消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尿頻尿急、陰囊濕疹、帶下病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 白薇與方劑中其他藥材配伍相宜。 白薇與其他藥材如黃柏、知母、茯苓、澤瀉等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的作用,共同發揮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作用。
白薇十味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白薇十味丸主治熱病傷陰,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知母可以清肺熱,滋陰潤肺,緩解燥熱症狀。
- 配合白薇,增強藥效: 白薇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知母與白薇相輔相成,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熱病傷陰,肺燥咳嗽等症。
白薇十味丸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白薇十味丸主治熱毒血瘀,症狀包括口渴、便祕、小便赤澀、舌苔黃膩等。地骨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白薇、丹皮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目的。
-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 地骨皮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毒燥熱導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白薇十味丸中的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也具有滋陰潤燥功效,地骨皮的加入,能加強滋陰潤燥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白薇十味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白薇十味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尿血等。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效果。
2. 潤燥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白薇十味丸中一些藥物如白薇、黃柏等性偏燥,生地黃可中和燥性,防止藥物傷陰,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白薇十味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白薇十味丸主要針對燥熱傷肺、津液不足等症狀,而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能與白薇、生地黃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緩解肺燥津傷,改善口乾咽燥、咳嗽氣喘等症狀。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麥門冬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化解藥方中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藥性過烈,同時也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白薇十味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如白薇、防風等性偏寒涼,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性,使藥效更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能提高白薇的清熱解毒作用,同時也能協助手少陰經的防風,更有效地驅散風邪。
總而言之,甘草在白薇十味丸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方劑更為安全有效。
白薇十味丸中包含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蜀漆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效。白薇十味丸以白薇、生地等清熱涼血藥為主,而蜀漆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並輔助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
- 配合白薇,增強止痛效果:白薇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之效。蜀漆與白薇相配,可協同增強止痛作用,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疼痛,如經絡疼痛、關節疼痛等。
白薇十味丸中包含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白薇十味丸主治熱病傷陰,津液虧損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與白薇等藥材協同作用,滋養陰液,緩解燥熱症狀。
- 養陰生津: 白薇十味丸中還含有麥冬、生地黃等滋陰生津藥材。玉竹與這些藥材搭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進一步增強養陰生津的效果,促進機體津液的生成,改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白薇十味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健脾消食: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健脾消食之功效。白薇十味丸以補腎滋陰為主,但部分藥物如白薇、熟地等易致脾胃虛弱,橘皮加入可助其消食健脾,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提升藥效吸收。
2.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橘皮性溫,能調和藥性,緩解白薇十味丸中某些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同時,橘皮能疏肝理氣,可緩解藥物對肝臟的影響,減少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白薇十味丸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益血、固本培元的作用。
白薇十味丸主治婦科諸證,其中包括氣血虧虛導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症狀。人參作為補氣藥,能夠益氣生血,改善氣血虧虛,同時也能固護脾腎,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在白薇十味丸中加入人參,可以有效補充氣血,增強體質,改善婦科症狀,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薇十味丸]主治「天行後不了了,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乾,乍寒乍熱,發作有時。」
- 天行後不了了:指外感熱病(如疫病、時行感冒)後餘邪未清,身體機能未完全恢復。
- 體氣虛羸:氣陰兩虛,正氣不足,形體消瘦乏力。
- 頭痛唇口乾: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虛火上擾。
- 乍寒乍熱:正邪交爭,營衛不和,類似少陽病或虛勞發熱之徵。
此方針對「熱病後期氣陰兩傷,餘熱未清」之證,兼有少陽樞機不利之寒熱往來特徵,屬清補兼施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虛熱為主
- 白薇(君藥):清退虛熱,涼血透邪,專治陰虛發熱、乍寒乍熱。
- 知母 + 地骨皮:協同清降肺腎虛火,養陰生津,治口乾、骨蒸潮熱。
- 蜀漆(常山苗):除痰截瘧,古人用於「發作有時」之寒熱交作,可能取其調節少陽樞機之用。
2. 益氣養陰為輔
- 人參 + 炙甘草:補益元氣,固護中焦,治「體氣虛羸」。
- 乾地黃 + 麥門冬 + 萎蕤(玉竹):滋養肺胃之陰,潤燥止渴,針對唇口乾、陰虛內熱。
3. 調和脾胃佐使
- 橘皮:理氣和胃,防滋膩礙脾,助藥物運化吸收。
- 蜂蜜為丸:補中潤燥,緩和藥性,適合久服調理。
配伍特點
- 清補並行:白薇、知母、地骨皮清餘熱,人參、麥冬、地黃補氣陰,標本兼顧。
- 透邪與固本結合:蜀漆透達伏邪,人參、甘草扶正托邪,適合正虛餘熱未盡之證。
- 寒熱調配得宜:雖多甘寒滋潤之品,佐以橘皮辛溫理氣,避免涼遏傷胃。
現代臨床推論
此方可類比於「熱病後調理方」,適用於:
- 感染後低熱不退(如新冠後遺症)、自主神經紊亂之虛性發熱。
- 更年期症候群或甲亢之陰虛火旺,見潮熱、口乾、乏力者。
- 慢性疲勞綜合徵屬氣陰兩虛兼內熱者。
方中「蜀漆」若無截瘧需求,可酌情減量或代以青蒿、柴胡,強化疏解少陽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薇3兩, 知母4兩, 地骨皮3兩, 乾地黃6兩, 麥門冬5兩(去心), 甘草4兩(炙), 蜀漆3兩, 萎蕤3兩, 橘皮2兩, 人參3兩。
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初服15丸,以飲送下,1日2次,稍加至30丸。服經3數日後,自候腹中,苦覺熱則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飲下。
忌菘菜、海藻、蕪荑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薇十味丸, 出處:《外台》卷三引《許仁則方》。 組成:白薇3兩,知母4兩,地骨皮3兩,乾地黃6兩,麥門冬5兩(去心),甘草4兩(炙),蜀漆3兩,萎蕤3兩,橘皮2兩,人參3兩。 主治:天行後不了了,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乾,乍寒乍熱,發作有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