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白薇細辛丸

烏梅白薇細辛丸

WU MEI BAI WEI XI X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痎瘧論疏》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8%
肝經 12%
脾經 10%
腎經 10%
心經 8%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澀,入肝肺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針對白薇細辛丸所治的脾胃虛寒、久瀉不止之症,烏梅可以收斂腸胃,止瀉止痛,協同白薇、細辛等藥物發揮功效。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入肺經,具有生津止渴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烏梅可以起到潤燥生津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而言之,烏梅在烏梅白薇細辛丸中,既能收斂止瀉,又能生津止渴,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病症。

烏梅白薇細辛丸方劑中包含蜀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止瀉: 蜀漆性溫燥,善於燥濕止瀉,可有效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與方中烏梅、白薇等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止瀉效果。
  2. 止痛消腫: 蜀漆亦具有止痛消腫之效,可緩解因濕熱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細辛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因此,蜀漆的加入,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腹痛,提高烏梅白薇細辛丸的療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烏梅、白薇性寒涼,細辛性溫,甘草性平,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同時又能增強藥效。
  2.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的侵犯,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因為鱉甲具有滋陰清熱、軟堅散結的作用。鱉甲適合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盜汗、骨蒸等,與烏梅白薇細辛丸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其滋陰清熱的功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使用白薇,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方劑中烏梅、細辛皆為辛溫之品,容易助熱傷陰,而白薇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
  2. 滋陰養血,潤燥止咳: 白薇還具有滋陰養血、潤燥止咳的功效,可以輔助烏梅、細辛治療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狀,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玉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肺: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方中烏梅酸澀收斂,白薇辛溫燥烈,容易耗傷陰津,而玉竹可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陰。
  2. 和解脾胃: 玉竹還能益氣生津,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烏梅白薇細辛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玉竹加入後,可以調和脾胃功能,使藥效更為平和。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添加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烏梅、白薇性寒,細辛性溫,蜂蜜性平,能調和藥性,使藥力溫和,不致過於寒涼或燥熱,更能發揮各藥材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2. 改善口感,提高服藥性:蜂蜜具有甜味,能掩蓋藥材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提高服藥依從性,有利於藥物療效的發揮。

烏梅白薇細辛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方中烏梅、白薇、細辛皆屬辛溫之品,有散寒止痛、解表止咳之效。但其辛溫之性易傷陰耗津,易致津液虧損,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知母性寒,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腎火,滋陰潤燥,可緩解方中辛溫之品對津液的耗傷,平衡方劑的寒熱之性,使之更加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苦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方中烏梅收斂止瀉,白薇清熱利濕,細辛溫肺散寒,苦參的加入進一步增強清熱燥濕之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腸道疾病。
  2. 解毒止痛:苦參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同時還能解毒止痛。方中烏梅收斂止痛,白薇清熱解毒,細辛溫經止痛,苦參的加入更能增強解毒止痛之效,有助於治療因濕熱所致的腸胃疼痛、腹瀉等症狀。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含有常山,主要原因如下:

  1. 寒濕瘧疾:方中烏梅、白薇、細辛等藥物均具清熱燥濕、解表散寒之效,而常山性寒苦,善清熱解毒,止瘧止痢,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有效治療寒濕瘧疾,起到清熱解毒、祛寒止瘧的作用。
  2. 溫熱瘧疾:常山雖性寒,但配伍其他寒涼藥物,如烏梅、白薇,可起到降低藥性,避免過寒傷正的作用,並可有效控制溫熱瘧疾中的發熱、惡寒、盜汗等症狀,使藥效更全面。

因此,常山在烏梅白薇細辛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祛寒止瘧的功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方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方中烏梅、白薇等藥材均具收斂止瀉之功,但同時也易於造成燥熱,石膏的加入可有效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津,並促進清熱解毒。
  2. 降逆止嘔: 石膏亦能清胃熱、降胃氣,對於因胃熱上逆導致的嘔吐、泛酸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烏梅白薇細辛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而胃熱上逆則可加重病情,因此加入石膏可兼顧降逆止嘔,提高療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細辛,是為了其辛溫發散、通竅止痛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通竅止痛之效。方中烏梅斂肺止咳,白薇清熱利濕,細辛則可助其發散寒邪,溫肺止咳,並能通暢鼻竅,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此外,細辛還能促進氣血運行,配合白薇清熱利濕,達到整體協調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烏梅白薇細辛丸中加入淡豆豉,是為了其 解表清熱利濕解毒 的功效。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其具有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利濕解毒 的作用。烏梅白薇細辛丸主治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痰黃粘稠、口渴咽燥等症,而淡豆豉可以 清熱解表宣肺利濕,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 治療風熱咳嗽改善痰濕,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梅白薇細辛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瘧」,指因肝經氣血失調,邪氣伏留於肝所致的瘧疾。古代醫家認為,肝瘧常表現為寒熱往來、脅痛、嘔逆、神色昏沉等症,與少陽經病機相關,或涉肝鬱化熱、氣滯血瘀。方以「烏梅」為君,歛肝生津;「白薇」清虛熱;「細辛」散寒通絡,合而調和肝經寒熱,透達瘧邪。

二、組成功效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烏梅

    • 酸平入肝,具歛陰柔肝、生津止渴之效。《傷寒論》用烏梅丸治厥陰病,取其調和寒熱、安蛔止痛。此方用之,既可歛肝防邪內陷,又能酸甘化陰,緩解瘧疾傷陰之弊。
  2. 臣藥:白薇

    • 苦鹹微寒,歸肝胃經,善清血分伏熱,《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暴中風,身熱肢滿」。肝瘧若見低熱不退、陰傷津虧,白薇可清透虛火,兼涼血益陰,防熱邪深陷。
  3. 佐藥:細辛

    • 辛溫走竄,入肝腎經,外散風寒、內化伏飲。《本草衍義》稱其「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方用之,一則開泄肝經鬱滯,助邪外達;二則溫化寒痰,針對瘧疾痰濕內阻之機轉。

三、全方配伍邏輯

  • 寒熱並調:烏梅酸斂與細辛辛散相制,白薇清熱與細辛溫通相佐,共奏和解肝經寒熱之效,契合「肝為剛臟,體陰用陽」特性。
  • 標本兼顧:烏梅固本防脫,白薇清熱治標,細辛透邪外出,結構簡練而層次分明。
  • 劑型設計:蜜丸緩圖,酒送服助藥力上行,契合瘧疾「休作有時」之特性,漸增丸數以適應體質。

四、推衍應用延伸
此方雖標明治肝瘧,然其組方思路可啟發現代「肝系疾病」治療,如:

  • 慢性膽道感染(寒熱錯雜型):烏梅解痙,白薇抗炎,細辛鎮痛。
  • 自主神經紊亂(少陽樞機不利):協調陰陽,調節氣機升降。

全方體現「肝病用酸、熱佐以寒、鬱佐以辛」的經典治法,深合《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酒送下,日2次。漸增至20丸;飲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苦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之功,感冒發熱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有涼血止血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白薇細辛丸, 出處:《痎瘧論疏》。 組成:烏梅(湯潤,去核,納米中蒸之,米熟爲度,取出曬乾)1兩,蜀漆(臨用去根,同甘草末拌勻,水潤蒸之,俟冷去甘草取蜀漆,銼碎,又拌甘草水,再蒸半炷香,曬乾)1兩,鱉甲(取九肋者5枚,洗去皮肉;入酽醋,煎乾取出,炙燥搗粉)2兩,白薇(糯米泔浸1宿,取出曬乾,槐砧上銼細,蒸之從申至巳,曬乾)1兩,女萎(竹刀刮去皮節及須,蜜水浸1宿,取出,蒸1炷香,焙乾)1兩1錢,知母(銼碎,乾木臼內杵搗)1兩2錢,苦參(糯米濃泔浸1宿,其腥穢自浮于水上,重重淘過,即蒸之從巳至申,曬乾,銼碎)1兩,常山(臨用取苗,同甘草末水潤蒸之,俟冷去甘草取常山。銼細,再拌酒蒸之,曬乾)1兩,石膏(取潔白如束針者,入砂罐內,埋柳木火中煨令紅色,取研極細,用甘草水飛過,澄清去水,曬乾)2兩,甘草(去頭尾,入瓷器中,用好酒浸,蒸從巳至申,取出曬乾)5錢,細辛(取北地端直極辛者,用瓜水浸1宿,曬乾)8錢,香豉(如法脩事者)1合。 主治:肝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