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飲

GOU TE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7%
心經 14%
心包經 13%
胃經 9%
小腸經 8%
腎經 8%
脾經 7%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心包經
胃經
小腸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飲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所致頭風眩暈,常伴有氣血不足、神疲乏力等症。黨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效,能增強患者體質,為肝陽上亢的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2.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 鉤藤性寒,善清肝火,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黨參性溫和,可緩解鉤藤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品損傷正氣,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鉤藤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之效。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痛、眩暈、頭脹、肢麻、痙攣等症。防風可疏散風寒,降低肝陽上亢的程度,同時緩解風熱內擾引起的頭痛、痙攣等症狀。
  2. 協同鉤藤,增強療效: 鉤藤為本方君藥,具有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的作用。防風則可輔助鉤藤,疏散風寒,促進鉤藤藥力深入經絡,更有效地平肝熄風,改善頭部症狀。

總之,防風在鉤藤飲中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痙,並協同鉤藤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鉤藤飲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止痙: 蟬蛻性涼,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通經活絡的功效。鉤藤飲主治肝風內動、痙攣抽搐等症,蟬蛻能幫助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痙攣。
  2. 活血化瘀: 蟬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狀。

因此,鉤藤飲中加入蟬蛻,能有效提升方劑的疏風止痙和活血化瘀功效,更好地治療肝風內動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鉤藤飲中包含鉤藤,主要原因如下:

  1. 主治功效: 鉤藤味苦甘,性平,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此藥材能有效治療肝風內動、痰火上擾所引起的頭風眩暈、頭痛、驚厥、抽搐等症狀。
  2. 臨牀應用: 鉤藤在臨牀治療中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血管病、中風、癲癇等疾病。鉤藤飲正是利用鉤藤的藥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症狀的目的。

鉤藤飲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清熱解毒: 鉤藤飲以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為主要功效,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加入荊芥,可與鉤藤、天麻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頭風,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2. 輔助鉤藤,增強療效: 鉤藤擅長平肝熄風,但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等症狀,則效果相對較弱。荊芥的疏風散熱作用,可輔助鉤藤,清除風熱邪氣,進一步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使療效更顯著。

鉤藤飲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解暑除煩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地。

鉤藤飲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頭風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而淡竹葉則能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並能清心安神,緩解煩躁不安。因此,淡竹葉的加入,既可幫助清熱利尿,改善血壓,又能緩解因高血壓引起的頭昏腦脹、心煩失眠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佳。

鉤藤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病所: 鉤藤性寒,善於清熱平肝,但其性偏涼,容易傷及脾胃。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可以溫和脾胃,促進藥效的吸收和傳輸,幫助鉤藤藥力更好地到達病所,發揮療效。
  2. 和中降逆,緩解肝陽上亢: 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頭風眩暈、頭痛目眩等症。陳皮能理氣降逆,可以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氣逆上衝,使肝氣下降,進一步配合鉤藤清熱平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鉤藤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鉤藤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使藥性平和,減輕鉤藤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刺激,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協調鉤藤等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其藥效更顯著,同時也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鉤藤飲

鉤藤飲是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同時肝風內動的人。

組成:

  • 黨參:10g
  • 防風:10g
  • 蟬蛻:10g
  • 鈎藤:10g
  • 荊芥:10g
  • 淡竹葉:10g
  • 陳皮:10g
  • 甘草:10g

功效:

  • 黨參:益氣補中、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 防風:祛風散寒、發汗解表、止痛。
  • 蟬蛻:散風熱、發汗解表、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
  •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
  • 淡竹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

感冒,同時肝風內動的人。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日一劑。

禁忌:

  • 孕婦忌用。
  • 哺乳期婦女慎用。
  • 兒童慎用。

總結:

鉤藤飲是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同時肝風內動的人。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幼兒啼哭頭痛耳聾身體搖動容易跌倒昏迷顏面神經麻痺顏面抽搐月經偏頭痛舌頭發麻耳鳴半身不遂四肢抽搐暈眩感冒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飲,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鉤藤、天麻、柴胡、當歸、茯神、甘草、桑寄生。 主治:時感風寒、風溫等證。

鉤藤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鉤藤半兩,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主治:小兒壯熱不安。

鉤藤飲,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鉤藤1錢,陳皮1錢,半夏1錢,麥冬1錢,茯苓1錢,石膏1錢,人參1錢,菊花1錢,防風1錢,甘草5分。 主治:頭目不清。

鉤藤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黨參(去蘆)1錢,防風1錢,蟬退(去頭足)4隻,鉤藤1錢5分,荊芥6分,竹葉10片,陳皮4分,甘草2分。 主治:感冒,兼肝風內動者。

鉤藤飲,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全蠍(炙)8分,蟬蛻8分,僵蠶(炒)8分,明天麻8分,犀角8分,膽星8分,青黛8分,辰砂8分。 主治:小兒天釣,壯熱驚怖,眼目反張,手足抽掣。

鉤藤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鉤藤3分,蚱蟬(去頭足翅,炙)2枚,犀角屑(微炒)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升麻半兩,石膏(搗碎)3分,柴胡(去苗)半兩,甘草(微炙)1分。 主治:小兒驚熱,睡眠不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