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飲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所致頭風眩暈,常伴有氣血不足、神疲乏力等症。黨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效,能增強患者體質,為肝陽上亢的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 鉤藤性寒,善清肝火,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黨參性溫和,可緩解鉤藤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品損傷正氣,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鉤藤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之效。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痛、眩暈、頭脹、肢麻、痙攣等症。防風可疏散風寒,降低肝陽上亢的程度,同時緩解風熱內擾引起的頭痛、痙攣等症狀。
- 協同鉤藤,增強療效: 鉤藤為本方君藥,具有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的作用。防風則可輔助鉤藤,疏散風寒,促進鉤藤藥力深入經絡,更有效地平肝熄風,改善頭部症狀。
總之,防風在鉤藤飲中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痙,並協同鉤藤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鉤藤飲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止痙: 蟬蛻性涼,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通經活絡的功效。鉤藤飲主治肝風內動、痙攣抽搐等症,蟬蛻能幫助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痙攣。
- 活血化瘀: 蟬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狀。
因此,鉤藤飲中加入蟬蛻,能有效提升方劑的疏風止痙和活血化瘀功效,更好地治療肝風內動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鉤藤飲中包含鉤藤,主要原因如下:
- 主治功效: 鉤藤味苦甘,性平,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此藥材能有效治療肝風內動、痰火上擾所引起的頭風眩暈、頭痛、驚厥、抽搐等症狀。
- 臨牀應用: 鉤藤在臨牀治療中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血管病、中風、癲癇等疾病。鉤藤飲正是利用鉤藤的藥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症狀的目的。
鉤藤飲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清熱解毒: 鉤藤飲以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為主要功效,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加入荊芥,可與鉤藤、天麻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頭風,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 輔助鉤藤,增強療效: 鉤藤擅長平肝熄風,但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等症狀,則效果相對較弱。荊芥的疏風散熱作用,可輔助鉤藤,清除風熱邪氣,進一步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使療效更顯著。
鉤藤飲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解暑除煩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地。
鉤藤飲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頭風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而淡竹葉則能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並能清心安神,緩解煩躁不安。因此,淡竹葉的加入,既可幫助清熱利尿,改善血壓,又能緩解因高血壓引起的頭昏腦脹、心煩失眠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佳。
鉤藤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病所: 鉤藤性寒,善於清熱平肝,但其性偏涼,容易傷及脾胃。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可以溫和脾胃,促進藥效的吸收和傳輸,幫助鉤藤藥力更好地到達病所,發揮療效。
- 和中降逆,緩解肝陽上亢: 鉤藤飲主治肝陽上亢、頭風眩暈、頭痛目眩等症。陳皮能理氣降逆,可以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氣逆上衝,使肝氣下降,進一步配合鉤藤清熱平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鉤藤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鉤藤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使藥性平和,減輕鉤藤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刺激,更易於服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協調鉤藤等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其藥效更顯著,同時也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鉤藤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鉤藤飲,依據不同醫書,其組成略有不同,但以鉤藤為主藥,搭配其他藥材,主要功效為平肝熄風、清熱解毒、健脾益胃、補氣養血。
主治功效
綜合古文內容,鉤藤飲主治以下症狀:
- 小兒驚風、夜啼: 尤其針對脾胃虛弱、肝風內動導致的驚啼、夜啼,以及因心熱引起的煩啼。
- 吐瀉後遺症: 針對吐瀉後脾胃氣虛、生風而引起的慢驚,症見吐舌搖頭、面青、吐乳作腥等。
- 發熱、壯熱不安: 包括因心熱導致的熱盛動風,症見驚悸、手足掣縮、精神妄亂等。
- 癇症: 如發熱時戴眼、口中吐沫等症狀。
- 天吊風搐: 症見潮熱、四肢抽掣、眼目翻騰等。
- 其他: 包括拗哭肚痛、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等。
治療原理
鉤藤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肝風內動」、「脾胃虛弱」、「心熱」等病機理論:
平肝熄風: 鉤藤為君藥,具有平肝熄風、降壓鎮靜之效,可針對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驚風、抽搐、眩暈等。
清熱解毒: 蟬蛻、淡竹葉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清心除煩的作用,可針對心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發熱等症狀。
健脾益胃、補氣養血: 黨參、甘草等藥材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可針對脾胃虛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吐瀉、食欲不振等。
祛風散寒、透疹消瘡: 防風、荊芥等藥材具有祛風散寒、透疹消瘡的作用,可針對感冒、出疹等症狀。
理氣化痰、和脾胃: 陳皮具有理氣化痰、和脾胃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症狀。
不同醫書中鉤藤飲的加減應用
各醫書中,鉤藤飲的應用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藥材的加減上:
《嬰童百問》 中多次提到鉤藤飲,並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例如:
- 治慢驚,去麻黃。
- 治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 治心熱煩啼,去木香,加硃砂末、木通。
- 治吐瀉身熱,與大青膏合用。
《聖濟總錄》 中記載了多個名為「鉤藤飲」的方劑,組成各有不同,但都以鉤藤為主藥,主治小兒驚熱、癇疾等。
《本草簡要方》 中提到了「鉤藤飲」和「蟬蛻鉤藤飲」,前者主治天釣風搐,後者主治陰囊腫大。
《奇效良方》 中記載了三個名為「鉤藤飲」的方劑,組成略有差異,主治天釣風、驚風天吊等。
總結
鉤藤飲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通過平肝熄風、清熱解毒、健脾益胃等功效,廣泛應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夜啼、吐瀉後遺症、發熱、癇症等。不同醫書中對鉤藤飲的組成和應用略有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飲,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鉤藤、天麻、柴胡、當歸、茯神、甘草、桑寄生。 主治:時感風寒、風溫等證。
鉤藤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鉤藤半兩,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主治:小兒壯熱不安。
鉤藤飲,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鉤藤1錢,陳皮1錢,半夏1錢,麥冬1錢,茯苓1錢,石膏1錢,人參1錢,菊花1錢,防風1錢,甘草5分。 主治:頭目不清。
鉤藤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黨參(去蘆)1錢,防風1錢,蟬退(去頭足)4隻,鉤藤1錢5分,荊芥6分,竹葉10片,陳皮4分,甘草2分。 主治:感冒,兼肝風內動者。
鉤藤飲,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全蠍(炙)8分,蟬蛻8分,僵蠶(炒)8分,明天麻8分,犀角8分,膽星8分,青黛8分,辰砂8分。 主治:小兒天釣,壯熱驚怖,眼目反張,手足抽掣。
鉤藤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鉤藤3分,蚱蟬(去頭足翅,炙)2枚,犀角屑(微炒)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升麻半兩,石膏(搗碎)3分,柴胡(去苗)半兩,甘草(微炙)1分。 主治:小兒驚熱,睡眠不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