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痹湯

DAO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22%
肺經 17%
肝經 13%
腎經 9%
胃經 7%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導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驅散寒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痹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黃耆可補氣固表,抵禦外邪侵襲,並驅散寒邪,使經絡通暢,解除痺痛。
  2. 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痹症常伴有氣虛血瘀,黃耆補氣扶正,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痹邪,達到治本之效。

導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痹症多由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絡通暢,從而緩解痹痛。

2. 補血益氣:當歸有補血益氣之效,對於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痹痛,亦有緩解作用。當歸能滋養肝腎,促進氣血生化,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風寒濕邪侵襲,預防痹症復發。

導痹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導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風寒濕邪易傷人體陽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痺痛難消。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扶正祛邪的作用,能補益氣血,溫通經絡,從根本上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2. 調和藥性:導痹湯中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防風等藥性較寒,人參的溫性可以起到中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藥傷及脾胃,同時也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影響治療效果。

導痹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化痰除痺: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寧心安神之效。痹症多因濕邪阻滯經絡而致,茯苓能利水滲濕,化解濕邪,從而達到除痹止痛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導痹湯中多配伍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澤瀉、豬苓等,茯苓與之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利水滲濕、祛風化痰、舒筋活絡的功效。此外,茯苓還能與其他藥物相配,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導痹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導痹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伴有發熱、疼痛、肢體麻木、神志不清等症狀。龍齒可清熱解毒,平息肝火,緩解疼痛,並鎮靜安神,改善神志不清的狀況。
  2. 固腎強筋,補益肝腎: 龍齒亦有固腎強筋,補益肝腎之功效。痹症常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而致。龍齒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可從根本上改善痹症,增強抗病能力。

導痹湯中加入遠志,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

行氣止痛: 遠志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對於痹症所引起的疼痛,具有緩解作用。痹症多因寒濕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而遠志的通經活絡之效,有助於解除痺痛。

安神定志: 導痹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痹症患者往往伴有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表現,遠志能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精神壓力,提高治療效果。

導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導痹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如羌活、獨活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保護正氣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其補氣作用可增強藥效,緩急止痛可緩解痹痛,解毒生津可防止藥物毒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導痹湯中加入肉桂,乃取其溫經散寒、通痺止痛之效。

痹症多因寒邪阻滯經絡而起,肉桂性溫熱,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暢通經絡,改善痺痛症狀。

此外,肉桂亦可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因此,導痹湯中加入肉桂,可起到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寒痹之症。

導痹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痹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邪阻滯,痰濁內生。半夏能燥濕化痰,祛除痰濁,使氣血流通,解除痹痛。
  2. 降逆止嘔:半夏可降逆止嘔,對於因濕邪阻滯脾胃,導致氣機上逆而出現的嘔吐症狀,半夏能起到緩解作用。這在某些痹症患者伴有噁心嘔吐的情況下,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導痹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的功效。痹症多因氣血瘀滯不通所致,枳實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導滯:導痹湯用於治療痺症,多伴有脾胃濕阻,食積不化等症狀。枳實能消食導滯,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痺症的目的。

因此,導痹湯中加入枳實,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消食導滯,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痺症的效果。

導痹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通絡止痛:桔梗性平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宣氣道、消腫止痛之效。痹症多因風寒溼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麻木。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開音,從而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引藥入絡,助藥直達病所:桔梗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至病變部位,增強藥效。導痹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需入絡止痛,桔梗的引經作用可助其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導痹湯中包含茯神,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導痹湯用於治療痺證,常伴有精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之功,可緩解患者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2.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痺處:痺證多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力更易到達痺痛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導痹湯中加入茯神,不僅能安神定志,更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整體治療痺證,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導痹湯

導痹湯由黃耆、當歸、人參、茯苓、龍齒、遠志、甘草、肉桂、半夏、枳實、桔梗、茯神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脈絡阻塞、血液運行不暢之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安神益智、健脾益胃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龍齒:**性寒味苦,歸腎、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止瀉、補腎壯陽等功效。

**遠志:**性溫味辛,歸心腎經,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茯神:**性甘、平,歸心、脾經,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總結:

導痹湯是一款中藥方劑,由黃耆、當歸、人參、茯苓、龍齒、遠志、甘草、肉桂、半夏、枳實、桔梗、茯神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脈絡阻塞、血液運行不暢之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銼)4兩,當歸(切,焙)3兩,人參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龍齒3兩,遠志(去心)3兩,甘草(炙)3兩,桂(去粗皮)5兩,半夏(湯浸,洗7遍,焙)5兩,枳實(去瓤,麩炒)2兩,桔梗(去蘆頭,銼,炒)2兩,茯神(去木)2兩。
上為粗末。
每服先以水2盞,煮粳米半合,米熟去米,即入藥5錢匕、生薑5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數沸,去滓,取1盞,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導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黃耆(銼)4兩,當歸(切,焙)3兩,人參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龍齒3兩,遠志(去心)3兩,甘草(炙)3兩,桂(去粗皮)5兩,半夏(湯浸,洗7遍,焙)5兩,枳實(去瓤,麸炒)2兩,桔梗(去蘆頭,銼,炒)2兩,茯神(去木)2兩。 主治:脈痹,血道壅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