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蒼朮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利水: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利水消腫之效。方中麻黃與蒼朮配伍,可疏散風邪,宣通肺氣,利水消腫,用於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水濕停滯所致的表寒、咳嗽、喘息、水腫等症。
- 溫化寒邪,助陽氣: 蒼朮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麻黃辛溫,可助蒼朮溫化寒邪,溫補陽氣,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麻黃蒼朮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止痛:蒼朮味苦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麻黃蒼朮湯主治風寒濕痺,症狀包括肢體疼痛、關節僵硬、怕冷等。蒼朮可配合麻黃等藥物,有效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燥濕健脾:蒼朮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以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麻黃蒼朮湯中常加入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物,蒼朮的加入可加強健脾利濕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黃耆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耆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固表作用,對改善氣虛和水腫症狀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草荳蔻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開胃止嘔的功效。草荳蔻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開胃止嘔,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胃脘脹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草荳蔻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柴胡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陽的功效。柴胡性微寒味苦辛,能夠疏肝解郁、和解少陽,適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發熱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柴胡能夠增強方劑的疏肝解郁作用,對改善肝氣鬱結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羌活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祛風除濕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祛風除濕,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羌活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風濕性疾病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當歸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當歸性溫味甘辛,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適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經期不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當歸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血活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和婦科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蒼朮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平喘: 防風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平喘的功效。麻黃蒼朮湯主治風寒表實證,以麻黃、蒼朮散寒祛濕,防風則協同麻黃疏散外感風寒,並能止咳平喘,使療效更加顯著。
-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 防風氣味辛香,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幫助麻黃、蒼朮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散寒祛濕、宣肺止咳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黃芩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黃芩性寒味苦,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芩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蒼朮湯」中,五味子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澀、潤肺止咳的功效。五味子性溫味甘酸,能夠收斂止澀、潤肺止咳,適用於治療久咳不止、肺燥咳嗽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五味子能夠增強方劑的收斂止澀作用,對改善呼吸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蒼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蒼朮性溫燥,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麻黃、蒼朮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津,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使藥物更容易吸收,並能與麻黃、蒼朮協同作用,增強其祛風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麻黃蒼朮湯主治功效分析
麻黃蒼朮湯一方,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又見於明朝王肯堂《證治準繩》、樓英《醫學綱目》等多部醫書,可見此方在古代應用廣泛,且經後世醫家驗證有效。
主治病症
從古文記載來看,麻黃蒼朮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秋冬夜咳:秋冬季節感受寒邪,每至夜晚則咳嗽連聲,甚至喘促,直至天明症狀方能緩解。常伴有口苦、兩脅下痛、心下痞悶、多夢易驚、筋攣、肢節疼痛、痰多涎沫、傍晚精神困倦、呵欠、食慾不振等症狀。
- 寒濕腰痛:因寒濕之邪侵襲,導致腰部沉重疼痛,面色萎黃無光澤。
- 寒濕痹證:因寒濕之邪客於經絡,導致身體沉重,活動不利,或見關節疼痛等症狀。
治療原理
麻黃蒼朮湯的治療原理,可從「發散風寒、燥濕健脾、行氣化痰」三個方面來理解:
發散風寒:
- 方中麻黃、羌活、防風、柴胡等藥,皆具有辛溫發散之性,能疏散肌表之風寒邪氣。麻黃為發汗解表之要藥,羌活、防風助其發汗之力,柴胡則可疏解少陽經之邪氣。
- 秋冬夜咳,多因寒邪束表,肺氣失宣所致。通過發散風寒,使邪氣外達,則肺氣得宣,咳嗽、喘促等症狀自然緩解。
- 寒濕腰痛、寒濕痹證,亦因寒濕之邪阻滯經絡所致。發散風寒,能驅散經絡中之寒邪,使氣血流通,疼痛自除。
燥濕健脾:
- 方中蒼朮為燥濕健脾之要藥,能燥濕運脾,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
- 草豆蔻、黃耆亦有健脾益氣之功。黃耆還能固表利水,防止汗出過多而傷正氣。
- 寒濕之邪,易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燥濕健脾,能祛除體內之濕邪,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水濕得化,則身體沉重、面色萎黃等症狀得以改善。
行氣化痰:
- 方中五味子、黃芩、當歸等藥,分別具有收斂肺氣、清熱燥濕、活血調經之功。
- 五味子能收斂肺氣,防止肺氣耗散,與麻黃相配,一散一收,使發汗而不傷正。
- 黃芩能清熱燥濕,防止寒邪化熱。
- 當歸能活血調經,使氣血流通,有助於祛邪外出。
- 痰涎的產生,與肺、脾二臟關係密切。肺失宣降,津液不布,則聚而成痰;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亦可生痰。麻黃蒼朮湯通過發散風寒、燥濕健脾,使肺氣得宣,脾氣健運,則痰涎自除。
總結
綜上所述,麻黃蒼朮湯一方,配伍精當,既能發散風寒,又能燥濕健脾,還能行氣化痰,標本兼顧,故能有效治療秋冬夜咳、寒濕腰痛、寒濕痹證等病症。其組方用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值得後世醫家學習和借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蒼朮湯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服用麻黃蒼朮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蒼朮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麻黃8錢,蒼朮5錢,黃耆1錢5分,草豆蔻6分,柴胡5分,羌活5分,生甘草4分,當歸梢4分,防風4分,炙甘草3分,黃芩3分,五味子9個。 主治:秋冬每夜五更嗽,連聲不絕,乃至天曉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心下痞悶,卧而多驚,筋攣,肢節疼痛,痰唾涎沫,日晚神昏呵欠,不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