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水滲濕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在於蒼朮具有燥濕利水、祛風除痺的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其辛散溫通,能燥濕化痰,利水滲濕,對於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蒼朮還能祛風除痺,對於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蒼朮在利水滲濕湯中發揮着利水滲濕、祛風除痺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水濕內停、風濕痹痛等病症的目的。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腫之效。利水滲濕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等,黃柏可清熱瀉火,解除濕熱之邪,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2. 燥濕止癢: 黃柏亦具燥濕止癢之功效。若濕熱之邪侵犯皮膚,導致濕疹、瘙癢等症狀,黃柏可清熱燥濕,止癢消腫,輔助治療皮膚病。
總而言之,黃柏在利水滲濕湯中發揮着清熱瀉火、利濕退腫、燥濕止癢等多重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濕濁,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除濕: 川牛膝亦具有祛風除濕之效。對於因風濕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改善。
利水滲濕湯以利水滲濕為目的,川牛膝的加入,可促進水液代謝,驅除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能有效排除體內的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水濕的代謝,進一步促進利水滲濕的效果,並防止因利水過度而導致脾氣虛弱。
因此,赤茯苓在利水滲濕湯中起著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對於水濕內停引起的各種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利水道:木通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瀉熱除濕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木通能有效疏通水道,利濕退腫。
- 清熱解毒:木通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協助其他藥材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更好的利水滲濕效果。
綜上所述,木通在利水滲濕湯中扮演著通利水道、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效改善濕熱蘊結、水腫等病症。
利水滲濕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之效: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濕邪。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濕熱等症狀,均有顯著的療效。
- 配伍增效: 利水滲濕湯通常還會配合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茯苓、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澤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利水滲濕湯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祛風止痛: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脾經,具有利水滲濕、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濕氣,同時亦能緩解由濕邪引起的疼痛。利水滲濕湯旨在治療濕邪困脾,水腫脹滿等症,防己在此方中發揮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水腫。
- 配伍協同,增強療效: 防己與利水滲濕湯中的其他藥材,例如茯苓、澤瀉等,共同作用,相輔相成,增強療效。防己與茯苓、澤瀉等藥材相配,能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且能減少藥物毒性,提高藥效安全。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之功效。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水、滲濕止瀉之效。其利水作用主要表現在:
- 促進尿液排出: 車前子能促進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
- 改善水濕停滯: 車前子能滲透濕邪,化解水濕停滯於體內所致的症狀,如小便不利、腹脹、肢體沉重等。
因此,車前子在利水滲濕湯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消除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利水滲濕湯中加入豬苓,是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其性平和,不寒不燥,能利水而不傷正氣,滲濕而不燥濕。
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豬苓能利水滲濕,將水濕排出體外,改善水腫,促進排尿。
因此,利水滲濕湯中加入豬苓,有助於提高湯劑利水滲濕的效果,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水滲濕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羅氏會約醫鏡》的記載,利水滲濕湯有兩個版本,針對不同的症狀,組成略有差異,但都以利水滲濕為主。
方劑一:針對水腫、小便短少、腳膝疼痛
主治症狀: 水腫從腳而上,六脈細而遲,小便短少,腳膝疼痛。
方劑組成: 蒼朮(二錢),黃柏(錢半),川牛膝(二錢),赤茯苓,淮木通,建澤瀉,漢防己(各一錢二分),車前子(去殼,一錢),豬苓(錢半)。
治療原理:
此方以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為主要治療原則。
- 病機分析: 「六脈細而遲」提示患者體虛,氣血運行不暢。「水腫從腳而上」、「小便短少」說明水濕停聚於下焦,阻礙氣機運行。「腳膝疼痛」則可能是水濕阻滯經絡所致。
- 方藥解析:
- 蒼朮、黃柏: 燥濕清熱,針對濕熱病機。蒼朮健脾燥濕,黃柏清熱燥濕,二者合用加強燥濕之力。
- 川牛膝: 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針對腳膝疼痛及可能的肝腎虧虛。
- 赤茯苓、木通、澤瀉、防己、車前子、豬苓: 均為利水滲濕之品,加強利尿消腫的作用,以排除體內多餘水濕。其中,澤瀉還能降脂,豬苓還能補腎益氣。
綜合分析: 此方通過健脾燥濕、清熱利尿、活血補腎,達到消除水腫、緩解疼痛的目的。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滲濕、健脾補腎之效,使水濕得去,氣血得暢,則諸症自愈。
方劑二:針對濕熱煩渴、溺赤身痛
主治症狀: 濕熱煩渴,溺赤身痛,脈息洪滑實數者。
方劑組成: 蒼朮,厚朴(姜炒),茯苓,黃芩(各錢半),澤瀉,豬苓,木通,車前,陳皮,梔子(炒)。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利濕、理氣化滯為主要治療原則。
- 病機分析: 「濕熱煩渴」表明體內濕熱蘊結,熱邪耗傷津液。「溺赤身痛」提示濕熱下注,阻滯經絡。「脈息洪滑實數」為濕熱內盛之象。
- 方藥解析:
- 蒼朮、厚朴: 燥濕運脾,厚朴兼能行氣化滯。
- 茯苓、澤瀉、豬苓、木通、車前: 利水滲濕,導濕熱下行。
- 黃芩、梔子: 清熱瀉火,加強清熱之力。
- 陳皮: 理氣化滯,助脾運化水濕。
綜合分析: 此方針對濕熱證,通過清熱利濕、理氣化滯,使濕熱得清,氣機得暢,津液得複,則煩渴、溺赤、身痛等症狀得以緩解。
總結
《羅氏會約醫鏡》中記載的兩個「利水滲濕湯」方劑,均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但根據不同的病機和症狀,在方藥組成上有所側重。一方偏於健脾補腎,適用於水腫、小便短少、腳膝疼痛等症狀;另一方偏於清熱理氣,適用於濕熱煩渴、溺赤身痛等症狀。二方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針對不同的病證,靈活運用不同的方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蒼朮2錢,黃柏1錢半,川牛膝2錢,赤茯苓1錢2分,淮木通1錢2分,建澤瀉1錢2分,漢防己1錢2分,車前子(去殼)1錢,豬苓1錢半。
如服此而小便不清不長,加萆薢5錢。
水煎服。
水腫:一人水腫皮破,用此一服,夜間小便遂多,以宿水從小便出也,來日腫消一半,再服四劑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水滲濕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因此,在使用利水滲濕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並注意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水滲濕湯,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蒼朮2錢,黃柏1錢半,川牛膝2錢,赤茯苓1錢2分,淮木通1錢2分,建澤瀉1錢2分,漢防己1錢2分,車前子(去殼)1錢,豬苓1錢半。 主治:水腫從腳而上,六脈細而遲,小便短少,腳膝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