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澤苓散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通淋止痛作用,則可緩解小便不利、疼痛等症狀。
因此,澤苓散中加入木通,可以增強方劑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並能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澤苓散方中包含澤瀉,主要因其利水滲濕之功效。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擅長利水滲濕,且能清熱解毒。方中加入澤瀉,旨在通過其利水滲濕作用,消除體內水濕,改善因水濕停滯而引發的諸多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腹脹等。
此外,澤瀉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對於[澤苓散]中的胡蘿蔔子成分,胡蘿蔔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補腎益精、明目固齒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視力模糊、牙齒鬆動等症狀。該方加入胡蘿蔔子旨在增強補腎益精的作用。
澤苓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方中加入豬苓,可助澤瀉利水滲濕,並兼顧健脾,以減少水濕對脾胃的影響,避免腹瀉等症狀。
- 協同澤瀉,增強療效: 澤瀉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豬苓則兼具健脾止瀉作用,兩者互相協同,可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澤苓散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 防己性寒,善於利水消腫,與澤瀉、茯苓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 防己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總之,防己在澤苓散中發揮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痺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澤苓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遍身浮腫,氣急不食」,屬水濕停滯、氣機壅塞之證。水濕泛溢肌表則遍身浮腫;濕阻氣機,肺失宣降故氣急;脾胃受困,運化失常遂不食。全方以利水滲濕為主,佐以行氣通陽,旨在疏通三焦水道,恢復氣化功能。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木通(一兩半)
- 苦寒降泄,善通利三焦水道。《本草綱目》載其「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泄濕熱」,為君藥,主導利水退腫,兼清濕鬱所化之熱。
澤瀉(半兩)
- 甘淡滲濕,專攻膀胱經,《神農本草經》言其「消水,養五臟」,與木通協同增強利水之效,導濕濁從下竅而出。
蘿蔔子(半兩)
- 即萊菔子,辛甘平,能「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日華子本草》)。此處用於降肺氣以平喘,消積滯以開胃,針對氣急不食之標症。
木豬苓(一兩)
- 性平味淡,專於利水,《藥性論》稱其「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與澤瀉相配,強化分利水濕之功,兼助氣化。
漢防己(一兩)
- 苦辛寒,長於瀉下焦濕熱,《名醫別錄》謂其「療水腫」。此藥既能助木通泄濕,又防濕鬱化熱,且能行氣消脹。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利水為主,佐以行氣:木通、澤瀉、豬苓、防己集中攻逐水濕;萊菔子調暢氣機,寓「氣行則水行」之意。
- 通陽化氣:煎藥時加蔥白,取其辛溫通陽之性,助膀胱氣化以利水,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思路。
- 酒水同煎: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三焦,增強活血行水之效。
綜述
此方以通利三焦、分消水濕為核心,通過瀉濁行氣,使水濕下泄、氣機通暢,從而緩解浮腫與氣急。其組方簡潔,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攻邪而不過峻,兼顧肺、脾、膀胱三臟功能調節。
傳統服藥法
木通一兩半 澤瀉 蘿蔔子各半兩 木豬苓 漢防己各一兩
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酒共半盞,蔥白3寸,煎3分,去滓,溫服,小便通利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澤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木通1兩半,澤瀉半兩,蘿蔔子半兩,木豬苓1兩,漢防己1兩。 主治:小兒遍身浮腫,氣急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