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樞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勝濕: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散寒之功。利樞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羌活能有效驅散體內風寒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 通絡止痛: 羌活入肝經,能通經活絡,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利樞湯中其他藥物如獨活、防風等亦具有通絡止痛功效,與羌活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痛的效果。
利樞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利樞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屈伸不利等,獨活可有效緩解痺痛,改善活動障礙。
- 通絡止痺: 獨活能通經絡,止痺痛,利樞湯中多配伍其他具有通絡活血作用的藥物,如羌活、防風等,共同發揮通絡止痺的作用,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利樞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針對其利水滲濕、健脾燥濕的功效。
利水滲濕:蒼朮性溫燥,能祛除體內濕氣,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促進體液循環。
健脾燥濕:脾胃虛弱易導致濕氣積聚,蒼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預防濕邪侵襲。
因此,蒼朮在利樞湯中起到利水滲濕、健脾燥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利樞湯中包含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症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通絡活血:防風除了祛風作用外,還具有通絡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痺證引起的肢體麻木、僵硬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利樞湯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地祛風止痛、通絡活血,從而達到治療痺證的目的。
利樞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痺痛:防己性味辛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利樞湯主治風濕痺痛,四肢麻木,筋骨拘攣等症,防己能有效解除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疏通經絡,恢復肢體活動的目的。
- 利水消腫:防己亦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消除因風濕痺痛引起的局部水腫。利樞湯中常搭配其他利水消腫藥物,如豬苓、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改善病患的臨牀症狀。
利樞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舒筋活絡:木瓜性平味甘,入肝、脾經,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利樞湯主治關節疼痛、筋骨痠麻等症,木瓜的舒筋活絡作用可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健脾胃:木瓜亦具健脾胃的功效,可增強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利樞湯的組成中包含一些較爲滋補的藥物,加入木瓜可起到健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損傷脾胃,提高療效。
利樞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 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的功效。利樞湯用於治療 風濕痺痛、腰膝酸軟、水腫 等症,川牛膝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以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減輕痺痛;利水消腫作用則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消退水腫。
其二,川牛膝 補肝腎,有利於 強筋健骨。利樞湯多用於治療老年人或體虛者之風濕痺痛,川牛膝的補肝腎功效能增強體質,改善骨骼健康,進一步緩解疼痛。
利樞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助陽,通經活絡: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通經活絡的功效。利樞湯主治腎虛寒證,如腰膝痠冷、小便頻數、陽痿早洩等,肉桂能溫腎陽,改善腎虛寒,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故加入其中。
- 溫脾散寒,助消化:肉桂亦能溫脾散寒,有助於促進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利樞湯的方劑中可能還包含其他針對脾胃虛寒的藥材,肉桂的加入能起到溫脾散寒、助消化,提升整體療效的作用。
利樞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利樞湯中藥材性味多偏寒涼,加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並使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利樞湯主治脾腎陽虛、氣虛水腫等症,甘草的補氣作用可增強藥效,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利樞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利樞湯主要針對小兒麻痺症所致的肢體痿軟、肌肉萎縮,而黃耆能補益氣血,提升機體的免疫力,有助於改善肢體功能,促進肌肉恢復。
- 助藥力: 黃耆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效力,起到輔佐的作用。利樞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當歸、川芎等,黃耆能協助這些藥材發揮更好的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利樞湯中包含虎骨,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 舒筋活血: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虎骨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 補腎壯骨: 虎骨亦具補腎壯骨之效,能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等症狀。
然而,近年來隨著虎骨的稀缺和保護意識的提高,利樞湯中已逐步以其他藥物替代虎骨,例如鹿角、牛膝等,以達到類似的功效。
利樞湯中加入松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舒筋活絡,祛風止痛: 松節性味苦溫,入肝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利樞湯主要用於治療腰腿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松節能有效緩解肌肉痙攣、筋脈拘攣,改善肢體活動障礙。
- 通經活絡,利水消腫: 松節亦具通經活絡、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腰腿疼痛,松節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並利水消腫,消散局部瘀血,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利樞湯中加入松節,旨在發揮其舒筋活絡、祛風止痛、通經活絡、利水消腫等功效,達到治療腰腿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利樞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伏骨疽,生于兩腿上,當髁樞」,即因寒濕鬱滯、氣血不暢導致下肢關節周圍的深部膿瘍或痹痛。其病機關鍵在於寒濕侵襲筋骨,阻遏氣血運行,故以「去寒濕、壯血氣、舒筋活骨」為核心治法。此證可能伴隨肢體沉重、關節僵痛、活動受限等症狀,屬中醫「陰疽」或「痹證」範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祛風散寒除濕
- 羌活、獨活:辛溫透達,善祛風濕,通利關節,尤擅治下肢痹痛。
- 蒼朮:苦溫燥濕力強,助脾胃運化以除內濕,兼散表濕。
- 防風:風藥勝濕,協同二活增強祛邪之效。
- 防己:利水消腫,導濕下行,與蒼朮形成燥利結合。
溫通經絡血脈
- 肉桂:溫補命門,散寒通脈,助陽化氣以驅深伏寒濕。
- 松節(重用一兩):性燥質堅,專通關節滯氣,歷代多用於筋骨頑痹。
強筋壯骨活血
- 虎脛骨(酥炙):傳統以骨治骨,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定痛(現代可以狗骨或他藥替代)。
- 牛膝:引藥下行,活血通經,補肝腎而利關節。
- 木瓜:舒筋活絡,化濕和胃,緩解筋脈拘急。
益氣託毒扶正
- 生黃耆:補氣託毒,助正氣驅邪外達,防疽毒內陷。
- 甘草節: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針對疽瘍局部腫毒。
配伍特點
- 酒引藥勢:水煎加酒沖服,借酒性溫通,增強行氣活血、透達筋骨之效。
- 攻補兼施:以祛邪為主(風藥、溫藥),輔以黃耆、牛膝固本,適合寒濕實證夾雜正虛之證。
總結
利樞湯通過風藥開表、溫藥通裏、補藥托邪的層次設計,針對「寒濕伏骨」病機,達到散邪、活絡、強筋的綜合效果。其組方體現了「治痹重在通陽,治疽貴在透達」的中醫思路,尤其注重下肢氣血通道的疏通。
傳統服藥法
羌活2錢,獨活2錢,蒼朮2錢,防風1錢,防己1錢,木瓜1錢,牛膝1錢 ,肉桂1錢,甘草節8分,生黃耆1錢,虎脛骨(酥炙)1錢,松節1兩。
去寒濕,壯血氣,舒筋活骨。
水煎熟,加酒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樞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胃部不適、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利樞湯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樞湯,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羌活2錢,獨活2錢,蒼朮2錢,防風1錢,防己1錢,木瓜1錢,牛膝1錢,肉桂1錢,甘草節8分,生黃耆1錢,虎脛骨(酥炙)1錢,松節1兩。 主治:去寒濕,壯血氣,舒筋活骨。主治:伏骨疽,生於兩腿上,當髀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