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氣丸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熱通便,利氣行滯: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利氣丸所治之病症,多伴有氣機阻滯、腸胃積熱、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可瀉熱通便,暢通氣機,以達利氣止痛之效。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利氣丸中其他藥材如厚朴、枳殼等,多具有行氣消積、理氣化痰之功效。大黃與之配伍,可增強其行氣消積之效,促進腸胃蠕動,並清熱解毒,以達到利氣消積、通便止痛的最佳療效。
利氣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利氣丸常用於治療氣滯濕阻、腸胃不適等症,牽牛子可幫助排泄宿便,改善腸道環境,促進氣機運行。
二、消腫散結:牽牛子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可輔助治療氣機鬱滯導致的腫塊、結塊等症狀。利氣丸中加入牽牛子,可起到通暢氣機、消腫散結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藥效。
利氣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利氣丸以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香附可疏通肝氣,使氣機順暢,有助於利水消腫,緩解疼痛。
- 調和脾胃:香附還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利氣丸中常含有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容易傷脾胃。香附可調和脾胃,避免利水藥物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總之,香附在利氣丸中發揮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使藥效更全面有效。
利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木香味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利氣丸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木香能疏肝理氣,有助於消除氣機阻滯,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木香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食積不消、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利氣丸中加入木香,可增強藥效,使氣機運行順暢,達到治療目的。
利氣丸中添加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行氣止痛: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散結止痛。對於氣滯血瘀、胸腹脹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2. 健脾消食:檳榔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療效。
因此,利氣丸中加入檳榔,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食積停滯等病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利氣丸中包含枳殼,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疏肝理氣: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能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降氣消食: 枳殼亦能降氣消食,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噯氣泛酸等症狀也具療效。
因此,利氣丸中加入枳殼,可有效疏肝理氣、降氣消食,改善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利氣通暢的效果。
利氣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行氣消脹、止痛,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利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噯氣吞酸等症狀,青皮的加入有助於行氣止痛,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病症。
- 消食導滯: 青皮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減輕胃腸道負擔。利氣丸中常配伍其他消食導滯藥物,如山楂、麥芽等,青皮的加入可增強消食導滯的效果,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利氣丸中添加陳皮,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理氣化痰:陳皮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對於因氣滯痰阻導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陳皮能起到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利氣丸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
2. 溫脾健胃:陳皮還具有溫脾健胃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對於氣虛脾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這與利氣丸整體的功效相契合,能夠更加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氣虛狀態。
利氣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可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利氣丸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腹痛等症狀,莪朮的加入能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 消積化瘀: 莪朮還具有消食積、化瘀血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腹痛。利氣丸中往往也包含其他消食化積的藥材,莪朮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積化瘀的作用,提高藥效。
利氣丸方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連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常用於治療濕熱、火熱之症。利氣丸主治氣滯血瘀、胸悶氣短等症,但若患者伴有熱象,如口乾舌燥、煩躁易怒等,則需加入黃連以清熱瀉火,防止熱邪加重,避免氣滯加劇,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降低炎症反應,有助於緩解氣滯引發的疼痛,進一步達到利氣止痛的效果。
利氣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苦寒,入腎、膀胱經,善於清泄下焦濕熱,並能解毒消腫。利氣丸中加入黃柏,主要針對因濕熱蘊結所致的氣機不利、腹脹、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能去除濕熱,同時也起到解毒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氣機運化,達到利氣通便的效果。
利氣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補血潤燥的功效。利氣丸旨在疏通氣機,而氣血運行不暢往往是氣滯的根本原因,當歸可改善血瘀阻滯,使氣血流通,從而達到利氣的效果。
2. 補血益氣,增強整體療效: 當歸補血養血,能改善氣虛體弱的情況。利氣丸中加入當歸,不僅能促進氣血運行,更能提升整體氣血水平,讓利氣效果更持久、更全面,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主治功效
利氣丸主治功效分析
利氣丸,出自《萬病回春》,為中醫臨床常用方劑。該方劑在多部古代醫學典籍中均有記載,主治功效略有差異,但主要針對氣機阻滯、痰濕內阻、食積不化等病證。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醫書的記載,利氣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
- 理氣解鬱: 主要針對一切氣滯證,如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頭目眩暈等。例如《萬病回春》、《古今醫鑒》等均有類似記載。
- 消積導滯: 對於食積、酒毒、米穀不化等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症狀有效。《萬病回春》、《古今醫鑒》、《壽世保元》等均有相關描述。
- 化痰利濕: 可用於痰涎不利、涕唾稠黏等痰濕內阻的症狀。《萬病回春》、《古今醫鑒》、《濟世全書》等均有提及。
- 活血通經: 對於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經脈不通等症狀有一定療效。《萬病回春》、《古今醫鑒》等均有相關記載。
- 瀉下通便: 對於大便秘結不通,尤其是因氣壅積熱、口苦煩躁等實熱證導致的便秘有效。《萬病回春》、《古今醫鑒》等均有記載。
治療原理分析
利氣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行氣解鬱: 方中香附、木香、青皮、陳皮等藥物,具有良好的行氣解鬱作用,能夠疏通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各種症狀。
- 消積導滯: 大黃、牽牛子、檨檬等藥物具有消積導滯的作用,能夠促進消化,消除食積。
- 化痰燥濕: 陳皮、黃連等藥物具有化痰燥濕的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痰濕。
- 瀉下通便: 大黃、牽牛子等藥物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能夠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秘。
- 活血化瘀: 莪術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各醫家論述
- 《萬病回春》:「治一切滯氣,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脹滿難消、嘔吐酸水痰涎、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穀不化,或下利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咽乾,煩躁、涕唾稠黏。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敗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聖藥也。」
- 《古今醫鑒》:「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唾稠黏。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聖藥也。」
- 《壽世保元》:「瑞竹堂加黃芩、當歸各一兩。一論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麵粉濕面。停滯不化。胸膈滿悶。嘔逆噁心。腹脅膨脹。心脾疼痛。憎寒壯熱。或面目四肢浮腫。甚至臟腑悶澀。上氣喘息。臥睡不安。俱是因氣所傷。寒氣、嚥氣、膈氣、滯氣、氣痞、氣癖、氣塊、一切氣並治。用此」
- 《雲林神彀》:「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氣分百病,此藥堪平。」
- 《濟世全書》:「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難消,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並食積酒毒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噴稠黏。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聖藥也。」
總結
利氣丸是一首針對氣機阻滯、痰濕內阻、食積不化等病證的有效方劑。其主治功效廣泛,包括理氣解鬱、消積導滯、化痰利濕、活血通經、瀉下通便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行氣解鬱、消積導滯、化痰燥濕、瀉下通便、活血化瘀等作用,達到疏通氣機、消除積滯、祛除痰濕、通利二便的目的。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大黃(生用)6兩,黑醜(頭末)4兩,香附米(炒)2兩,木香2兩,檳榔2兩,枳殼(麩炒)2兩,青皮(去瓤)2兩,陳皮2兩,莪朮(煨)2兩,黃連2兩,黃柏3兩(一方加黃芩1兩,當歸1兩)。
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鬱破結,活血通徑。
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或100丸,臨臥時淡薑湯送下。以大便通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氣丸具有行氣消積、清熱解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利氣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氣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 組成:大黃(生用)6兩,黑醜(頭末)4兩,香附米(炒)2兩,木香2兩,檳榔2兩,枳殼(麸炒)2兩,青皮(去瓤)2兩,陳皮2兩,莪朮(煨)2兩,黃連2兩,黃柏3兩(一方加黃芩1兩,當歸1兩)。 主治: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鬱破結,活血通徑。主治: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并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煩燥,涕唾稠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