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For Health

所有關於〈經絡型態&體質〉的文章列表(2024年更新)

3種方法判斷經絡型態的嚴重性,預防疾病刻不容緩!
3種方法判斷經絡型態的嚴重性,預防疾病刻不容緩!從經絡型態看不出嚴重性的,同樣的經絡型態有些很嚴重的,有些狀況還好,這其實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鑑別。當一個人長期保持在較嚴重的經絡型態下,隨時都有爆發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本文提出3種判斷經絡型態嚴重性的方法,只要在出現時立即進行養生,不要讓嚴重的經絡型態持續出現,就是懸崖勒馬預防疾病的最關鍵時間,提供需要的人士參考! 2022-11-01
從經絡看中醫為什麼不能喝冰水?有些人就是沒本錢喝!
從經絡看中醫為什麼不能喝冰水?有些人就是沒本錢喝!喝冰水對身體不好嗎?這似乎是台灣的特殊文化現象,許多台灣人視冰水為毒物!但是多數西方人與西醫師斥為無稽之談。而今,這卻可以直接透過觀察經絡能量變化,而得到真正的解答。從經絡數據中發現,在炎熱夏季裡至少有35%-40%的人喝冰水之後感到很舒服,在本質上就像是一種藥。然而,少數人卻沒有喝冰水的本錢,喝冰水之後反而會快速出現各種症狀或疾病。本文持續觀察且紀錄某會員連續2年的喝冰水實驗結果,提供追求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2022-06-16
世間有脾實嗎?從經絡型態理解脾經實證的相關中醫證候!
世間有脾實嗎?從經絡型態理解脾經實證的相關中醫證候!在2021年5月時,由於有一位會員詢問關於脾經實證的議題,當時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點選閱讀)。主要是偏向導引的立場,讓這位會員引導逐步思考進入經絡檢測的領域,除非是較專業的人,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在當時,脾經實證還是未解之迷,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在一年之後,再度討論「脾經實證」的議題。這次運用新研發的指數,並且從「經絡型態」來理解什麼是「脾實」。原來答案就這麼簡單,提供有興趣的人研究參考。2022-05-31
破解平和經絡型態,找出8類人體核心的經絡現象!
破解平和經絡型態,找出8類人體核心的經絡現象!運用經絡檢測來設定養生的目標其實很單純,就是達到幾乎沒有異常經絡的「平和經絡型態」,不論是任何經絡體質,都是可以達到的,尤其是北半球每年的夏天機率最高,然而80%以上的人完全沒有體會過。透過這篇文章,清楚傳達世界上確實是有相對健康的人,而且你也必須相信自己也可以達到!只要熟悉自己的經絡體質,有耐心地去改善異常經絡,至少在每年北半球夏天時,你大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經絡圖相對正常,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從這些較少異常經絡的型態中發現,都是高度平衡且高體能數值,在這種狀態下還出現的異常經絡型態,應該就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關鍵經絡現象,本文歸納出常見的8類型現象,提供有心追求養生的人士參考。2022-05-23
類聚演算法分類經絡型態,如何歸納出經絡體質?
類聚演算法分類經絡型態,如何歸納出經絡體質?2022年5月9日,有一位會員在雲端中醫FB社團提出問題,想要理解雲端中醫是如何從「類聚演算法」所歸納出來的22種經絡型態,再次總結和歸納出2-3種經絡體質?「經絡體質」現象的發現,其實遠比經絡型態發現的時間還早,本文提出兩位會員真實觀察案例,印證經絡體質就是不斷出現在每個人體內的大數據現象。也就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身體感受是不同的,體熱的人永遠不知道體寒的人是什麼感覺?只要透過長期觀察之後,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印證體質現象。2022-05-10
從經絡型態角度,探討傳統中醫證候的7個真相!
從經絡型態角度,探討傳統中醫證候的7個真相!過去千年來,中醫治病診斷,一直是運用證候理論,所謂「有是證用是藥」依照每個人不同的症狀與體質來開藥,去邪扶正來治病。然而,中醫的證候不但數量龐大,而且派別繁雜,讓所有想要學習的人望之卻步。而今,如果從經絡來理解「症狀」,經絡型態與體質理解「證候」,每個人要學的中醫證候數量非常少也很簡單,一點也不會有任何進入障礙,提供任何想要學習中醫,進行個人化養生的人士參考。2022-05-09
宿便對人體的7種危害,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一定要預防!
宿便對人體的7種危害,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一定要預防!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由於體內長期化熱,涸乾腸胃內的津液,很容易出現各種腸道異常症狀,長期累積宿便,塑造出更多對健康危害的因素,瀉大腸、排宿便已經是這種經絡體質長期必須重視的養生重點。本文提出6種體內累積宿便的嚴重危害,並從經絡的角度探討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危害?不論腸道疾病是否可以被治癒,都必須定期排宿便以預防更多可能的疾病,提供這種經絡體質的人參考。2022-04-30
從脾經組成的經絡型態,理解中醫的「脾臟」究竟是什麼?
從脾經組成的經絡型態,理解中醫的「脾臟」究竟是什麼?中醫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描述一些抽象的理論,尤其是中醫的脾臟,至少是包含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和「脾臟」,卻又遠遠大於這兩個器官,功能極端重要卻是難以被人理解。事實上,多數中醫的抽象理論,都可以運用現代科學的數據化、圖像化的方法來加以理解。本文從「脾經」與「脾經的經絡型態」的角度重新來理解傳統中醫的脾臟,完全是活生生地展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2022-04-27
5個經絡體質遺傳案例,重大疾病應該可以被預防!
5個經絡體質遺傳案例,重大疾病應該可以被預防!現代醫學發現,許多疾病都是源自於遺傳,運用經絡檢測也可以觀察且驗證這個現象。同一個家族的成員,出現類似的經絡型態,產生類似的經絡體質,終將塑造出類似的疾病。本文提出5個經絡遺傳的真實案例,提供真正相信「經絡體質」理論的人養生參考。如果可以藉由養生來觀察並改善經絡體質,就可以藉此預防各種各種可能出現的嚴重疾病。2022-04-04
史上最難纏的鐵三角經絡體質,一整年變化型態大總結!
史上最難纏的鐵三角經絡體質,一整年變化型態大總結!過去幾十年來,只要有在關心養生的人,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某某養生大師、身心靈大師、中西名醫,突然會因病(非意外)而英年早逝?或是看到身邊有些人明明很注重養生,外表看起來也很健康,突然卻得到了難治的慢性病?雲端中醫一些會員過去十年來不斷持續觀察的結果,發現有很大的機率,原因就出在這種「鐵三角」經絡體質。只要是成就地位愈大,或是窮忙失意的人,就愈容易出現這種經絡體質。一旦穩定形成這種經絡體質狀態,免疫力將持續下降,各種疾病出現的可行能性就大幅提高。2022-04-02
追求健康的「平和經絡體質」,一整年變化型態大總結!
追求健康的「平和經絡體質」,一整年變化型態大總結!健康一直是每個人心中追求的目標,有沒有客觀的定義。而今運用經絡檢測,可以有完全客觀化的數據定義,可以運用圖表化呈現出來。而「平和經絡型態」可以說就是免疫力正常的數位化指標。然而,這種經絡型態出現的機率很低,很難成為一種體質狀態,如果能以追求這種體質為最終目標,每天處於健康無病的生命狀態是完全可以預期的!本文將這種經絡型態完整解析,提供追求中醫養生的人士參考。2022-04-01
9種經絡現象,證明冬天是特別需要注意健康的季節!
9種經絡現象,證明冬天是特別需要注意健康的季節!從大量經絡數據產生的數值發現,99.5%的機率在經絡檢測時都會出現各種異常經絡,「亞健康狀態」已經是人類體質的常態,幾乎每個人體內經絡隨時都處於不平衡狀態,出現各種不舒服症狀也是常態。而天氣愈冷時,這種現象更加嚴重。本文提出冬天的9種特殊現象,證明冬天存在許多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素,寒冬尤其更需要注意健康養生,值得自學中醫養生者格外重視。2021-12-22
運用類聚演算法分類經絡型態,將給你帶來的6個好處!
運用類聚演算法分類經絡型態,將給你帶來的6個好處!運用現代Python程式技術,將大量人類的經絡數據運用「類聚演算法」加以分類,會發現一定數量的「經絡型態」(Meridian Pattern)是高機率出現的,也代表這些型態會經常出現在平日的經絡檢測之中。若能熟悉這些常見的經絡型態,將會為自己的健康帶來6種好處,本文以一位會員的真實案例來舉例,引導大家進入理解經絡型態的世界裡,提供所有想要追求健康的養生人士作為參考。2021-11-29
自學中醫養生教學3:一張屬於你的經絡氣血體能數據圖!
自學中醫養生教學3:一張屬於你的經絡氣血體能數據圖!2021年11月,雲端中醫發佈了「經絡體能數值」個人化數據分析報表。為什麼在 2019年發佈個人版之後,現在才發佈這個功能?這是因為要完整使用個人版,至少必須累積1-2年的時間,才有機會清楚看到自己的體能數值,而在發布的2年之後開始陸續發佈相關功能,是最恰當也不過了!運用經絡體能數值可以在不把脈、不用「望聞問切」的前提下,立即精確判斷出一個人的體能「氣血狀態」,當你累積一年的經絡體能數值數據化成一張圖,清楚看到屬於你自己的經絡氣血變化趨勢,比對所有眾人的數值,這會是一張相當有價值與參考意義的數據!2021-11-01
秋冬溫度低時常見的5種經絡型態,你是哪一種呢?
秋冬溫度低時常見的5種經絡型態,你是哪一種呢?每個人進入秋冬之後,會出現一定的經絡型態變化,這種現象與進入春夏之後是一樣的。每個人只要掌握一年四季的經絡型態變化規則,進行經絡檢測與判讀可謂輕而易舉,瞭若指掌!這種全球化的經絡型態模型,在歷經十幾年的資料累積之後,初步已經是透過全球各地的資料確認。在此公布提供每一位對自身經絡研究與養生有興趣的會員,作為參考使用!2021-10-20
究竟是桂枝湯還是麻黃湯?不如從經絡體質找出路!
究竟是桂枝湯還是麻黃湯?不如從經絡體質找出路!《傷寒論》有一半的篇幅是在描述太陽病,而最主要的方劑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而後變化出一系列的類方。然而,過去千年以來判斷的方法,就是「有汗與無汗」,這個判斷依據困擾了所有的中醫學習者。本文試著提出一種依照數據與圖表的判斷方法,從經絡體質下手判斷「類方」與「方證」,發現原來治療感冒比想像中的還要簡單,本身其實是有公式的。這套方法在運用10年之後,於2021年提出,期待更多研究者提出驗證與修正。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