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突然失聲?從經絡揭密腎虛與聲音嘶啞的關聯!

- 最後更新:2025-08-13首次發表:

有一部分人,每次感冒時都容易出現喉嚨痛、聲音嘶啞,甚至失聲的情況。這類人很可能是因為體內長期存在「腎經虛證」所造成的結果。

本文透過實際觀察一位短期失聲的案例,運用中醫方法快速改善,並分析其成功的原理,提供給中醫養生愛好者參考。

從腎改善咽喉失音確實有效

你如果去問西醫的醫生說:「腎臟跟喉嚨有什麼關係?」他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然後告訴你,它們沒有直接的解剖關聯。

西醫認為,這兩個器官的關聯通常是間接的,像是透過免疫反應、感染、或全身性的疾病、代謝與內分泌失調等等,才會互相影響。但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從中醫經絡的角度來看,腎臟和喉嚨的關係可就密切了。

《黃帝內經》這本古老的醫書中就提到,腎經的路線是從腎臟往上,穿過肝、橫膈膜,進入肺臟,然後「循喉嚨,挾舌本」,意思是它會經過喉嚨,並延伸到舌頭的根部。

所以,中醫認為腎經不只影響腎臟,也跟喉嚨、肺和舌頭都有關聯。

要怎麼驗證這個聽起來很抽象的理論呢?2025年8月期間,某會員就分享一個真實案例。

他的爸爸很愛唱歌,但有一天早上練唱時,聲音突然就發不出來了,這讓他爸爸很焦慮,因為當天下午要去歌唱班。

會員想到爸爸年紀大了,可能是「腎虛」造成的,於是就給他吃了家裡的常備感冒藥「麻黃附子細辛湯」。

沒想到,才過了十分鐘,爸爸竟然又能唱歌了,聲音完全恢復正常,就像沒事一樣!一次痊癒,沒有再服用第二次中藥。

這位會員還補充說,他爸爸長期的經絡體質就是「上實下虛」,每次感冒的時候都會聲音嘶啞,分享其中一張經絡圖(下圖)

感冒容易聲音嘶啞,平常的經絡體質型態
感冒容易聲音嘶啞,平常的經絡體質型態

從經絡型態的角度來看,這在本質上屬於「脾腎陽虛」,這個案例讓他很驚喜,也讓他對中醫的道理有了更深的體會。

從腎經虛弱造成咽喉失音的原理

中醫幾千年來的思路,都是先找到一個真的有效的治療案例,再去推敲它為什麼有效。

然後根據這個原理,推測下一次遇到類似的病人,也可能會有同樣的效果。

以「用腎經來改善喉嚨痛」為例,原因是腎經和咽喉在經絡上是直接相通的。腎經的主要路線,從腎臟出發,向上穿過肝和橫膈,進入肺,再沿著喉嚨兩側往上走到舌根,所以喉嚨是腎經必經的地方。

腎經的氣血會滋養咽喉,如果腎精不足(特別是腎陰不足),經絡得不到養分,喉嚨就會乾、痛、沙啞,就像河的源頭枯竭,下面的河道自然乾涸。

腎經陽氣與元氣十足,通往肺部及咽喉的能量強旺
腎經陽氣與元氣十足,通往肺部及咽喉的能量強旺

另外,腎精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化生出推動發聲的「元氣」,而腎陽則像是提供熱能的火力,幫助氣流順利通過聲門。

如果腎精或腎陽不足,元氣就會虛弱,聲帶振動不夠有力,聲音就會變得低沉、沙啞,甚至講不出話。

大部分中老年人因為元氣不足、腎精衰退,所以容易失聲。咽喉要發出清亮的聲音,需要有足夠的津液來滋潤。

腎陰是全身津液的根本,隨著年紀增長,腎陰虧虛,喉嚨得不到滋養,黏膜會乾燥、發紅,聲門開合也不順暢。

從腎改善咽喉失音方法

在這個案例中,為什麼這位會員的父親,吃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後,很快聲音就恢復了呢?事實上,這個中藥改善喉嚨痛,效果也是很好。

其實,像清朝的名醫鄭欽安等人,早就用過類似的方法。原因在於,這個方子的核心作用是「驅散陰寒、重新啟動少陰經的陽氣運化」,讓腎經的陽氣能通達到咽喉。

對於體內寒氣很重的人,尤其是屬於「寒性陽虛體質」或「綜合經絡體質」的人,一旦感冒,就很容易出現中醫所說的「少陰病」,也就是「寒邪直接侵入少陰經」。

大多數人感冒時,寒邪會先停留在太陽經或少陽經(表層),但這類體質的人,寒邪會跳過表層,直接深入到少陰經(更深的層次)。

寒邪直中少陰腎經,聲音嘶啞咽喉疼痛
寒邪直中少陰腎經,聲音嘶啞咽喉疼痛

這種情況下,腎陽不能上達到咽喉,導致聲門的開合功能失常;再加上津液凝滯變成痰,堵住了喉嚨,就會突然聲音沙啞,甚至完全說不出聲,同時還會怕冷、四肢冰涼、脈象沉弱。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三味藥就像從不同方向發動攻勢:

  • 麻黃:從太陽經(外層)驅散寒氣。
  • 附子:大力溫補腎陽,從命門加熱、穩固根本,振奮微弱的陽氣。
  • 細辛:藥性辛烈,能快速深入少陰腎經,通經絡、溫化寒痰,疏通喉嚨的堵塞。

等到腎經的陽氣重新到達咽喉後,聲帶就能被陽氣溫暖,恢復彈性與振動能力;痰濁消散、氣道暢通,聲門的開合也恢復正常,聲音自然回來了。

所以,很可能就是這位會員的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吹冷氣太多了,臨時感受到了風寒,運用這個中藥快速緩解,所以才可以在短期間內復原。

這個原理來看,還可以運用其他的中藥,繼續保養預防,這就是中醫精確的預防醫學,列之如下:

  • 滋陰降火、修復喉黏膜:補腎陰的方子(如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能滋潤咽喉、清虛火,減輕聲帶充血腫脹。清代名醫葉天士治久咳失聲,認為是「少陰精虧」,用熟地、阿膠等藥補腎填精而治好。
  • 補腎納氣、增強發聲能力:補腎氣或腎陽的方子(如八味地黃丸)能幫助肺把氣息吸納進來,讓聲音更深沉有力,改善因氣息不足造成的失聲。

除了吃藥,日常也可以按摩或拍打腎經穴位,雙腿泡腳,或用遠紅外線加熱溫暖腎經;同時也拍打膽經與胃經,這些都是很好的養生方法,能有效預防中老年常見的不適。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