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肝不是突然發生的,用經絡數據看懂預防之道!

- 最後更新:2025-07-31首次發表:

曾患有B型肝炎的藝人沈玉琳,在炎熱的夏季緊急住院,大家推測是「爆肝」所致。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夏季與肝炎的發作確實有一定的關聯。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發現,在爆肝出現之前,經絡早已經呈現特定的型態。只要注意養生,就可以完全避免肝臟病變,提供給慢性肝炎的人養生參考。

猛暴性肝炎有季節性嗎?

目前的醫學資料中,並無明確證據顯示猛爆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與季節有直接相關性。

猛爆性肝炎主要的病因包含病毒性肝炎(A、B、C、D、E型)、藥物過量(特別是乙醯胺酚)、毒物誤食(如毒蘑菇)、中草藥肝毒性成分、酒精過量以及代謝性疾病等。

因此,現代醫學認為猛爆性肝炎與季節沒有直接關聯,其發生更多取決於感染機會、用藥習慣及個人健康狀況等多重因子。

關於爆肝現象,其實古代中國人就有觀察到這個現象,古人歸類於「急黃」、「瘟黃」、「疫黃」的範疇。

古人觀察到爆肝急黃源自於外感濕熱疫毒
古人觀察到爆肝急黃源自於外感濕熱疫毒

古人觀察到,「急黃」是突然發作的黃疸,其特點是病勢兇猛。患者常伴隨心胸滿悶、氣喘等症狀。

這種疾病的發展迅速,性命危在旦夕,因此得名「急黃」。在初期,其病狀甚至類似於流行性疾病(天行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凶險、傳染性強的特點。

所以從這些文字看來,暴肝雖然與與季節沒有必然、絕對的對應關係,但其部分重要誘因,例如特定病毒感染,以及中醫所強調的「外感濕熱疫毒」的環境條件,在夏秋濕熱季節確實相對高發,值得格外警惕和預防

中醫看爆肝的原因

古代對於急黃的現象,觀察非常的多,可以說已經累積千年以上的經驗,拿出以下幾個特點原因:

1.肝膽脾胃受濕熱疫毒暴烈侵襲

古代醫家將「急黃」視為一種由脾胃積熱與外來熱毒共同引發的急性重症黃疸,其主要特徵為突然全身發黃,伴隨胸悶、氣喘等危急症狀。此病進展迅速,對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古人認為「急黃」多因感染濕熱疫癘之邪所造成,對應於現代醫學中的肝炎病毒、各類毒素等,其性質兇猛強烈。

疫毒直中肝膽,迅速轉化為火毒,熾熱之氣熏蒸肝膽,迫使膽汁溢出,因此患者會出現黃疸,顏色鮮明如金(陽黃),甚至迅速加深(陰黃)。

古人認為,爆肝急黃的人體內肝膽脾胃火熱
古人認為,爆肝急黃的人體內肝膽脾胃火熱

此外,古人認為「爆肝」時會影響肝經與膽經的運行。肝經行於脅肋,膽經則分布於身體兩側,故脅肋脹痛與黃疸的發生與這兩條經絡有密切關聯。

古代典籍也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概念,因此脾胃也會受損。此外黃疸的顏色與「脾臟」有關,所謂「脾竅於口而色黃,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水侮土而氣外脫,此為脾絕也」明確指出脾絕為生命終結的徵兆

濕熱疫毒如果困阻脾胃,會導致噁心、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一旦受損,人體正氣也會隨之虛弱。

2.痰熱蒙蔽,內閉心包

古人觀察到「發熱心顫者,必發為急黃」,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出現發燒、心悸顫抖的情況,很可能接下來就會發展成一種叫做「急黃」的嚴重黃疸病症。

古人認為,這種「急黃」的發作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他們的理解是:痰和熱互相結合,往上擾亂清明的神智,使人的思維混亂;而在內部則會閉塞心包(心臟外圍的保護膜),進一步影響人的神志與精神狀態。

這時候可以看到病人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甚至行為躁動不安,這在現代醫學裡類似「肝性腦病」的表現。

因此,古人認為在「急黃」發作的時候,病邪會影響到「心包經」和「心經」這兩條經絡。例如《金匮要略》提到「酒癉」(酒精型黃疸),酒氣留於心下,上逆心藏」。

古人認為熱毒侵入體內,痰與熱遮蔽心包,造成心神混亂
古人認為熱毒侵入體內,痰與熱遮蔽心包,造成心神混亂

古人認為熱毒侵入體內,痰與熱遮蔽心包,造成心神混亂,進而導致精神異常。由於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當熱邪進入血分(血液系統),就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可能出現出血等問題。

此外,古人也提到「三焦經」的影響。三焦在中醫中是一個負責水液代謝和氣流運行的通道。

如果濕熱之邪在三焦之間瀰漫,就會造成水分代謝不良(例如小便不順、腹部積水),同時氣機也會受到阻滯,導致排尿障礙、腹脹等症狀。

三焦經水道不通,最終影響腎經,耗傷腎陰腎陽,導致尿閉、水腫、肢冷息微等陰陽俱損的危象。

3.正氣潰敗,陰陽離決

古人認為這種爆肝,是很容易突然間暴斃的。因為熱毒、瘀血、痰濁等邪氣極盛,嚴重耗傷人體正氣(氣、血、陰、陽)。最終可導致陰陽離決的危候(休克、多器官衰竭)。

古書對爆肝的形容很具體,在陽毒發斑導致的身黃(黃疸)中有共通性,描述是:「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

這種極度熱盛的狀態,若「過經不解,已成壞證」,則患者「待斃而已」,古人就真的只能等死。

此外,熱毒還可能導致「譫語、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等嚴重症狀。這些症狀反映了肝、心、肺、胃等多臟腑受損,氣血津液嚴重耗竭,這已經是命危的現象。

現代經絡數據驗證爆肝現象

從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出,一個發生「爆肝」的人,體內至少會出現以下幾條異常經絡:肝經、膽經、脾經、胃經、心經、心包經、三焦經。

長期閱讀雲端中醫文章的讀者,只要看到這些經絡組合,再結合夏秋期間的炎熱氣候,腦中很可能會立刻聯想到,這應該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極致」。

沒錯!根據雲端系統中數十位爆肝案例的經絡數據統計,可以非常明確地發現:最容易出現爆肝的經絡型態,正是這種「鐵三角經絡化熱極致」的模式,下圖就是其中一個真實案例。

爆肝者最常見的經絡型態是鐵三角化熱極致型態
爆肝者最常見的經絡型態是鐵三角化熱極致型態

很多人看到這張圖時會感到疑惑,因為他們在進行經絡檢測時,也常常出現幾乎一樣的經絡型態,但自己並沒有「爆肝」啊?

其實,這正是雲端中醫一直致力推廣的一個重要觀念:從數據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爆肝之前,確實會出現特定的經絡型態,這只是誘發爆肝的基礎環境,並不等於會爆肝。

關鍵在於是否有「觸發機制」來引發爆肝。例如,有一位會員在爆肝前,已經呈現穩定的鐵三角經絡體質。她連續兩天吃了好幾包麥當勞薯條,有一天就爆肝了。

如果她當時沒有做出這樣的行為,可能就不會觸發爆肝的情況。其他常見的引爆因素還包括:熬夜不睡覺、喝酒、吃油炸物、吃發霉食物、嚴重生氣、長時間待在濕熱的環境...等等。

如果這篇文章只談「爆肝後吃什麼中藥?」那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現代社會只要你爆肝了,就一定要先住院治療,以保命為優先。

古人治療爆肝時,會依症狀運用不同方劑,例如「茵陳蒿湯」、「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茵陳五苓散」...等方劑。

此外,還會用生大黃、芒硝來急瀉大腸以達急救效果,並以「生脈散」或「參附湯」大補元氣,回陽救逆。若因緣條件允許,也可以考慮這些方法作為輔助。

對於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來說,特別是在夏季,更需要疏通異常經絡,可以透過針灸或按摩以下穴位來達到保健效果:肝俞、膽俞、太衝、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內關、中脘、天樞、氣海。

若出現嚴重發熱的情況,則可在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穴、委中(膕窩)等穴位進行點刺放血,以達到緩解效果。

最重要的是,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穩定的這種經絡型態,每天一定要持續進行經絡拍打,疏通這些經絡,以防狀態持續惡化。


總結:

藝人沈玉琳在「爆肝」之前,就已經罹患B型肝炎。許多B型肝炎患者,平時經絡檢測結果大多呈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體質」。

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養生方法,並避免觸發爆肝的高風險行為,是完全可以預防這種危及生命的疾病發生的。

中醫結合經絡數據,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出發,對於慢性病的早期發現與預防,具有相當積極而正面的意義。這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健康之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