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覺得中藥很難學習,如果從「藥對」的角度來理解中藥,卻是這麼單純且容易學習,如果結合中藥歸經比對自己的「經絡體質」,每個人都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
本文從《傷寒雜病論》中麻黃的藥對組合,結合「鐵三角經絡體質」案例,提供給對中藥有興趣的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什麼是藥對?
中藥中的「藥對」,這是指兩味藥物組成的配伍,用以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這兩味藥物搭配在一起,相互協調,達到比單獨使用更好的治療效果。
每一對中藥在療效、性質或功能上相互補充或調和,可以針對特定症狀發揮作用。
例如,生薑與大棗組合在一起,能健脾補中、和胃止嘔。當歸與川芎組合在一起,可以活血行氣、補血養血。
藥對的運用有一些特定規則,例如「相須」、「相使」,就是兩味藥性質和功能相似,彼此相輔增效。如黃芩、黃連都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合用能增強清熱效果。
中藥之間也有「相畏」、「相殺」的對立效果,一味藥能減輕另一味藥的毒性或副作用,例如生薑能夠減輕半夏的毒性。「相反」(例如十八反)則是會產生不良反應,用藥時應該要避免。
傷寒雜病論是藥對大本營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醫學巨著,這本書將理論、治法、方劑和藥物完美融合,方劑配伍嚴謹且療效顯著,被後代譽為「方書之祖」,這其中核心秘密在於藥對!
醫聖張仲景通過辨證論治,在診斷患者的病、證、症狀之後,巧妙運用「藥對」配伍,達到方證結合的效果。
要從書中學習藥對實在太容易了,不少方劑本身就只有兩味藥組成。例如:「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尤其是「甘草乾薑湯」(二神湯)...等等,這就是藥對。
這樣來看「桂枝湯」由5味藥組成,就可以視為「桂枝+芍藥」、「桂枝+甘草」、「芍藥+甘草」和「生薑+大棗」這幾種「藥對」的組合。
由於傷寒論的中藥方劑組成都非常少,可以說都是「藥對」來組成,而這種組成不是無原則的堆砌,也不是隨心所欲、雜亂無章,而是法度嚴謹,有章可循。
《傷寒論》中至少有70%的中藥組成不超過5味中藥,可見熟悉「藥對」是很重要的, 這可不是把一堆中藥放在一起就拿來治病了。
例如,一個人感冒得到傷寒之後得到「太陽病」,之後寒邪進入體內逐漸化熱,就要結合寒涼藥物。
書上提出「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和「麻杏甘石湯」等方証,這三方中都有「麻黃+石膏」這組對藥。
因此後代有不少學者,都在研究各種藥對的奧妙,也就是說學會藥對組合,就可以快速學習傷寒論(註1)。
學習藥對可快速理解中藥
《傷寒雜病論》中大量運用「藥對」的配伍,組成簡單、嚴謹卻效果極佳的中藥方劑,這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並啟發了更多新的藥對。
例如,《肘後方》中的「蔥豉湯」,運用蔥白+淡豆豉這兩種食物來發汗解表治療感冒,直到2024年依然有效!
《內外傷辨惑論》中的「當歸補血湯」,大量運用黃耆+當歸治療因為過度疲勞內傷所引起的氣血虛弱,還可固表止汗。
尤其是《丹溪心法》中的「二妙散」,就只有黃柏+蒼朮兩味中藥,可以快速改善因為體內濕熱所產生的各種疼痛,效果絕佳堪稱奇妙!
更多的「藥對」配伍,均顯示出這種靈活應用在臨床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中藥可以少到只有兩味藥就可以達到神奇的效果,不需要動用幾十味中藥。
從經絡理解麻黃藥對
真的要解釋所有藥對,寫10本書也寫不完,這裡就從效果極佳的「麻黃」藥對來探討。
傷寒論中提到的麻黃藥對不少,主要是「麻黃+桂枝」、「麻黃+杏仁」、「麻黃+石膏」、「麻黃+細辛」、「麻黃+甘草」、「麻黃+白朮」、「麻黃+生薑」...等等。
2024年10月期間,某會員就提出自己的經驗分享,過去幾年來,她對於麻黃方劑的感受特別強烈,例如「麻黃加朮湯」、「越婢加朮湯」、「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等。
尤其是每次在陰冷下雨的期間,她只要身體感到不舒服時,運用「葛根湯」+「平胃散」效果都會很好,想要理解背後的奧妙?而答案就在「經絡體質」。
她的體質就是典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體質,這種體質的特點就是長期膀胱經+脾經虛證。
只要查看「麻黃」的歸經,主要就是膀胱經、肺經,而「白朮」的歸經主要就是脾經、胃經。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脾經與膀胱經的連動性非常高,所以麻黃+白朮,就是一個很妙的藥對。
反過來說,任何可以通往「脾經+膀胱經」的中藥,都可以組成藥對,而且適合鐵三角經絡體質。
而她的經絡體質在多數的時候,都是三焦經、大腸經、膽經、胃經實證的,就寒熱指數而言是火熱的。
這時候,在特定的時間點,尤其是夏季火熱的時候,就可以運用「麻黃+石膏」,因為「石膏」就是歸胃經、肺經,寒性可以瀉除陽明胃經、大腸經、三焦經的火熱。
而在他出現脖子痛、肩頸酸痛的時候,就可以運用「葛根湯」,這是「麻黃+葛根」,這個「葛根」可妙了,就是通往脾經、胃經、肺經與膀胱經。
而在下雨期間濕氣重,身體感到不舒服時,這通常就是脾經虛證引爆疾病的時候,這時候就要運用「麻黃+白朮」快速散發濕氣。
這足以解釋,過去幾年她運用的中藥,完全都符合「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這就破解了效果穩定的背後原因。
所以,不是說火熱體質就不能用麻黃,關鍵在於是麻黃的藥對組成。
從藥對學習中藥並不難
許多人都覺得中藥很難學,如果從藥對的角度來看一點都不難,就是一組又一組的中藥慢慢地學習。
許多常用的藥對都有特定的功效,例如「芍藥+甘草」可以緩急止痛、調和肝脾。「麻黃+桂枝」,可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丹參+川芎」可以活血行氣、祛瘀止痛。
一組藥對學習熟了,再把多組藥對組合起來,這就是中藥方劑。當看到任何一個中藥方劑的時候,可以先不理會方劑名稱(例如葛根湯),直接去看方劑的組成,基於藥對就可以知道它的組合功效。
最後,研究這些中藥的歸經,比對自己的「經絡體質」,就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
這裡提出全新概念的學習中藥方法,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嘗試與驗證,若有心得請務必回饋給我們。
註1:林佩莉.《傷寒論》藥對配伍規律的研究.2010.浙江中醫藥大學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