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說是一種無間道,讓人感到極度痛苦,就像無間地獄一樣,經歷永無止境的疲倦循環狀態,不知道何時可以出脫?
從這種疾病的症狀可以清楚看到,這與流感症狀是類似的,所以很可能只是一種感冒傷寒後遺症。
本文透過觀察這種疾病最常見的經絡型態,並從其組成結構探討改善的原理與方法,提供正受到此疾病困擾的人士參考。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典型症狀
早上起床後,明明就已經睡了幾個小時,卻依然感到睡不飽,甚至感到「身心俱疲」,根本無法透過休息來恢復精神,這在現代醫學的看來是「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整天精神提不起來,慢性疲勞不是懶惰,而是每天都在跟無形的重量搏鬥,能夠動起來都算是勝利。
像這種那麼奇怪的病,現代醫學對於觀察其發生的原因,依然是「原因不明」。
一般推斷可能是病毒、免疫系統低落、壓力、荷爾蒙不平衡所造成。女性出現的機率是是男性的4倍,通常是中年人以上機率較高,各種年齡也都有機會出現。
現代醫學發現,這種疾病的症狀與「流感」相似,經常出現以下症狀,如果出現4種以上就很可能罹患此病:
- 每天都會感到非常非常的累,身心俱疲的崩潰感,持續6個月以上
 - 感到疲勞和虛弱,早上起床後完全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
 - 經常頭痛
 - 很常會莫名其妙的喉嚨痛,淋巴結觸痛
 - 頸部和腋下的淋巴結出現腫大的現象
 - 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外觀卻沒有紅腫發炎
 - 健忘,無法集中注意力
 - 慢性失眠或是其他睡眠障礙
 - 情緒波動、混亂
 - 低度發燒
 - 憂鬱症
 - 對光敏感
 
這種慢性疲勞症候群,不是一整年持續出現的,而是進入一種「循環」狀態:覺得很累、突然恢復、一段時間之後更累、再度恢復...之前有一篇探討一年四季出現「疲勞」的文章,可以參考一下。
常常有人說運動治萬病,偏偏這種患者通一動就累,且全身痠痛,所以運動也不能改善。
基於上述,罹患這種病的人就好像進入無間地獄一樣,進入永無止境的循環,不知道何時可以出脫?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經絡型態
要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經絡型態,其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一位正在經歷這種狀態的族群,直接觀察他們的經絡型態。如此一來,不就能看出端倪了嗎?
2025年11月初,有位會員剛從日本出差回來。他在日本時感冒,返國後便整天昏昏欲睡,與原本精神奕奕的樣子判若兩人。
平時他每天工作至少10小時,行程滿滿的會議,對於突然變得無力、疲倦,他感到非常不習慣。
因為他持續追蹤自己的經絡狀態超過5年以上,確認自己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所以氣溫一下降,他立刻呈現典型的「一派陽虛」經絡型態,這明顯就是造成疲勞的主因。
雲端中醫系統在2025年間,針對數百名慢性疲勞症候群個案進行經絡數據分析後發現,至少65%呈現陽虛型經絡表現(包含綜合型、一派陽虛與上虛下實)。因此這類症狀往往在進入秋冬後更容易爆發。
這種陽虛現象,通常會延續到隔年初春到達最高點,例如2023年4月底時某會員就分享,他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徹底發作,完全不能上班!
當時他出現背痛、全身肌肉酸痛、健忘注意力很難集中,憂鬱情緒,整個人生就好像崩潰了一樣。當天經絡圖如下:
事實上,這個會員的案例不是第一位,在他回報的3天前,也有另外一位會員回報慢性疲勞症候群,而且也是這種「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
這可以透過開啟經絡圖的「上實下虛」的3D模式來理解,會發現整個胸腹部的經絡氣血是阻塞的。
現代醫學提到所謂的「腸—腦軸線」(gut–brainaxis),這是大腦和腸消化道兩個器官間的溝通橋梁,如出問題就會出現腦部神經系統疾病。
傳統中醫也不斷提到「治療脾胃」是關鍵,這幾乎都可以確定,一個人只要是腹部消化系統有問題,就會影響到腦部,進而影響到全身各大器官而造成各種疾病,當然也就包含「慢性疲勞症候群」。
有一位長期反覆出現疲勞的會員就分享,每次在出現嚴重疲勞的前幾天,他就會覺得整個肚子好像塞住了,可見這個「腦腸軸線」是存在的。
從綜合經絡型態的組成探討改善原理
事實上,若分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經絡型態,可以說核心在於:脾經、膀胱經、膽經與胃經虛證。
也因此,「鐵三角經絡型態」加上「寒性陽虛的經絡型態」,就有機會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
所以,如果一個人鐵是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在冬季的時候不注意一養生,也有機會出現,也有機會出現慢性疲勞。
由於「鐵三角經絡體質」通常都是在長期疲勞壓力累積下產生的,如果再加上冬季的寒氣,嚴重疲勞感就會在特定的季節被引發出來。
由於相關的文章內容太多,在雲端中醫的許多文章中都有提到,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文章,這裡直接提出最簡單且快速的改善方法。
1.改善陽虛
由於「上實下虛」是這種這兩種很難解的「經絡型態」所組成的,所以是非常的難解的,這足以驗證為什麼這種疾病非常的難治。
事實上也不是那麼消極的,要解決「上實下虛」,最快的方法是要先解決「陽虛」的經絡型態,因為鐵三角經絡型態更難解除。
相關的文章在雲端中醫的許多文章都有提到,例如:洗溫泉、熱水泡腳、遠紅外線烘腳...等等。運用中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理中湯」或者是「附子理中湯」。
2.調和肝、脾、腎
現在疾病的基本模型,就是「肝氣犯胃」,五行木剋土的經絡型態,由於臟腑五行的移轉,同一個時間也會移轉到腎臟,這主導者現代人多數流行疾病的主要經絡模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相關的改善方法,在雲端中醫的許多文章都有提到。運用中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四逆散」或是「逍遙散」、「小建中湯」。
一些會員的分享發現,這兩種經絡型態只要改善其中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都會有大幅度的改善,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一定要讓自己睡飽飽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整天都想睡。聽起來解決方法很簡單嘛,讓他睡到飽就好了,不是嗎?
可惜現實不是這樣,當體內經絡與臟腑處於寒熱失衡時,不管怎麼睡都睡不飽。換句話說,想靠睡眠重置身體,得先把這種失衡調整回來,睡才有意義。
以前面那位從日本出差回來的會員為例,他返國後開始服用「八味地黃丸」。很有趣的是,他發現服用第一天之後,反而更想睡,就像身體在逼自己補眠一樣。
這就是典型的「瞑眩反應」或「好轉反應」。身體從低能量、偏陰寒的狀態,要切換到高能量、偏陽暖的模式時,往往會經歷一段「換檔期」。
所以只要能配合服用中藥,搭配針對異常經絡的拍打調理,再加上調整睡眠習慣,就能從根本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有一位會員就曾經分享,他在每天晚上9點之後,就把家裡的燈設定成昏暗狀態,讓腦部的「褪黑激素」開始分泌。然後開始練習數呼吸,練習拉筋、瑜伽、放鬆..等等動作。
他發現,如果可以在10:30~11點之間入睡的話,當天都會睡得很深層,隔天6點醒來的時候精神就非常的好,而且整天都沒有疲勞感。
過去幾年來,分享過類似經驗的會員其實也不在少數,所以每個人都一定要相信有睡飽的一天,千萬不能習慣慢性疲勞的現象,這可是要每天持續釋放「疲勞壓力」及「睡眠債」,才有可能根治的!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