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肺經與大腸經左右能量穩定差距,是第3種經絡神秘現象!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1-12-16 首次發表:

人體有兩條左右對稱的經絡,這兩條經絡的能量狀態應該是類似的,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12經絡在冬天時最容易出現左右能量不同的差距現象,而「肺經」及「大腸經」在一年四季穩定保持左右能量差距過大,是人體一個相當神秘的現象。

或許可以說,多數人隨時都處於「類感冒」狀態而不自知?而這兩經絡異常時所出現的症狀與疾病,竟然就是人類常見的流行疾病,本文提出提升人類免疫力的重點訊息,期待未來更多醫療研究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經絡在冬天時最容易出現「左右能量差距」

在進行良導絡經絡檢測判讀時,第一個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每條經絡的左右能量差距,許多經絡檢測判讀的老手,都會直接從左右經絡能量差距過大的經絡下手進行針灸、刮痧、按摩、推拿、經絡拍打,甚至開中藥處方,治療效果都很好!

尤其是緩解疼痛的能力上,簡直就可以達到「針到痛除」的境界,這是許多針灸師都體驗過的臨床經驗。而且再度進行經絡檢測之後,左右差距的經絡現象多數也會消失,可見經絡左右差距現象是一種短暫現象。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左右差距現象在冬天非常嚴重,幾乎12經絡都有同樣的現象,只是嚴重程度不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下面這篇文章。

也因此從經絡左右能量差異的現象看來,多數人在天氣愈冷的時候,短期間內出現各種身體疼痛或不舒服的機率是相對提高的

如何感受經絡「左右差距過大」現象?

直至今日,絕大多數人沒有使用雲端中醫檢測系統,所以無法自己體驗用眼睛看到左右差距過大的經絡現象。然而,這裡提出一些簡單方法,各位讀者依然可以自己實際感受經絡左右差距的感受。

下面這張圖,以陽明經(大腸經與胃經)為例,從圖上可以明顯看到天氣變冷之後,這兩條經絡的左右差距程度變大。一直要到4-5月天氣逐漸變熱的時候才會變小。在冬天按壓這兩條經絡上的穴道,疼痛程度一定比夏天還要嚴重!

大腸經與胃經的左右差距,可以透過按壓穴道證明
大腸經與胃經的左右差距,可以透過按壓穴道證明

在進入12月之後,如果大家看著右邊的「手三里」經絡圖的位置,直接去按壓這個穴道,就會發現:「怎麼這麼痛?」同樣的現象也會發生在「足三里」穴道上。

2021年12月時,某位會員就進行這樣的測試,發現自己的這兩個穴道真的非常痛,但是他說:「奇怪,我印象中之前沒這麼痛啊?」這是因為隨著節氣轉變,人體的經絡就像自律神經一樣會自動調整,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肺經與大腸經一整年穩定「左右差距過大」

雖然12經絡都有左右差距現象,而這只存在與某一段期間(例如冬天),並不會在一年四季中穩定呈現。每條經絡在一年中的某個階段,左右差距都會明顯縮小,甚至左右趨於一致。

很奇怪的是,只有「肺經」與「大腸經」,在一年四季穩定呈現左右能量差距,這是一個很讓人不解的神秘現象(註1)。

從下圖可以看出,多數人在一年四季中,肺經與大腸經右邊能量永遠高於左邊,右邊呈現長年實證(氣血旺盛),左邊在有些季節呈現虛證(氣血不足)。令人疑惑的是,像這種的經絡左右差距現象,究竟是不是屬於人體正常現象呢?

肺經與大腸經,一年四季左右能量差異過大
肺經與大腸經,一年四季左右能量差異過大

依照溫病學的看法,流行性感冒或瘟疫都是經由口鼻感染而影響肺經,而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而影響密切,溫病經常出現的時間點就是春天以後,剛好也符合上圖的趨勢,肺經與大腸經的能量在進入4-5月之後開始提升,很容易因為溫熱而出現各種經絡異常症狀

肺經與大腸經不但一年四季能量走勢相似,連左右差距過大的神秘現象也完全一致!每年在流感季節(11月-2月)期間差距加大。從肺經與大腸經的能量趨勢,可以看出多數人的肺經與大腸經隨時都處於不平衡的狀態,經常處於「類感冒」狀態而不自知。

「肺經」與「大腸經」異常時的出現的疼痛類似,例如:肩膀酸痛僵硬、牙齒痛、頭痛暈眩、喉嚨痛、胸痛胸悶、網球肘、狹窄性腱鞘炎(媽媽手)、下臂痛、上臂痛、拇指與食指疼痛或板機指...等等。

同時,也容易出現一些常見的疾病或症狀:感冒(流感)發燒、咳嗽、氣喘、鼻病(鼻塞、嗅覺喪失、流鼻水、過敏性鼻炎、流鼻血)、眼睛紅腫發癢、皮膚異常(蕁麻疹、汗皰疹、皮膚粗糙)、身體異常發熱、大便便秘或腹瀉、痔瘡、大腸疾病(腸躁症)、腸沾粘、頻尿或無尿、臉頰脖子腫… 等等。

從上面這些疼痛、症狀與疾病看來,多數屬於現代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流行疾病,或許都是從肺經與大腸經脆弱且不平衡的經絡現象中,所進一步衍生出來的種種現象,這非常值得醫療界在未來進行更深入的臨床研究。

平衡肺經、大腸經勢在必行

許多良導絡經絡研究者都發現,透過針灸、按摩拍打左右不平衡的穴道,左右兩邊經絡能量不平衡的現象會快速改善,相對應的疼痛也會快速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有許多人都相信「針灸」或「推拿按摩」,因為透過這些傳統中醫的方法來止痛效果非常明顯。

因此,既然「肺經」與「大腸經」左右差距過大已經是常態,任何人想要養生、提升免疫力的人已經無法避免要經常平衡疏通這兩個經絡,在此建議幾種簡單方法:

1. 按摩拍打相關穴道

平衡經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與拍打,在此推薦幾個重要穴道,對於預防流行疾病有某種程度的效果。各位讀者可以比較這些穴道的功效,會發現幾乎都與感冒症狀類似,代表這些都是可以緩解「類感冒」症狀,或是提升免疫力!

一、合谷穴:此穴道可以算是人體的最重要大穴之一,如果每天都沒有時間自己按摩,可以在坐捷運、辦公室的閒暇之餘,按摩左右手的「合谷穴」是很輕鬆可以達到的。

經常按摩此穴,可以改善咳嗽、頭痛、眩暈,眼睛痛、眼睛癢、鼻子過敏、牙齒痛、耳聾、臉腫、咽喉腫痛、口眼歪斜、胃痛、肚子痛、便秘、皮膚病、月經不調…等等。基於對應關係,太衝穴也可以配合按摩。

二、魚際穴:此穴是肺經的「滎穴」,這個穴的意思就是此穴具有清肺熱的優點,任何人只要感冒了,感覺喉嚨痛、身體發熱時,都可以按摩這個穴道。它可以改善脖子痛(落枕)、肩膀酸痛、咳嗽、頭痛、喉嚨痛、扁桃體發炎、支氣管炎、肺炎、流鼻血、掌中發熱、肚子痛、嘔吐、心律失常。尤其是大腸相關疾病、臀部疼痛或脖子痛特別有效。

以上兩個穴道,除了按摩之外,也可以用扣擊的方法刺激穴道,以合谷穴為例,就是可以將兩個虎口交叉對擊,魚際穴也是可以兩手扣擊。

敲擊合谷穴
敲擊合谷穴

三、尺澤穴:此穴道是肺經的「合穴」也是肺經的大穴。此穴道可以改善肩膀酸痛、頻尿、打噴嚏、上臂痛、手臂舉不起來、喉嚨痛、口乾舌躁,咳嗽、痰多、胸悶少氣、氣喘、中暑,多數人按摩這裡都會感到酸痛。

、曲池穴: 此穴道是大腸經的「合穴」,是大腸經的大穴,可以清除大腸經的熱氣。臨床上經常用來改善咽喉腫痛、牙齒痛、眼睛紅腫熱痛、上臂痛、身體發熱、肚子痛、上吐下瀉、高血壓、各種皮膚病、中暑…等症狀。

以上兩個穴道,由於都是位於手肘部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拍打,許多人在拍打之後會出痧,尤其在夏天中暑的時候,出痧會最明顯,而且可以快速改善中暑現象。

、手三里穴: 上面提到許多人到了冬天按壓這個穴道都會很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到了冬天都會肩頸酸痛,按壓此穴道改善肩頸酸痛的效果非常好!此穴自古專門治療扭傷,針刺按摩此穴可加快扭傷迅速復原,此穴有疏筋、活絡的作用。

、背俞穴: 除了直接在肺經與大腸經的本經穴道上指壓、拍打之外,透過對應關係,也可以在「膀胱經」與「肝經」上的穴道進行改善,改善膀胱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背後的俞穴直接進行拍打。

拍打上背部俞穴,也可疏通肺部與心臟的經絡氣血能量
拍打上背部俞穴,也可疏通肺部與心臟的經絡氣血能量

2. 按摩、拍打上臂肩關節附近

由於這兩條經絡長期左右差異過大,許多人在上臂部的氣血阻塞都是很嚴重的。大家可以直接試看看,運用拍打棒或雙手拍打下圖的位置,不久之後就會發現特別疼痛,而且出現瘀痧,而這個部位就是位於大腸經與三焦經的運行路線上,這兩條經絡的能量連動性也非常高!

許多人在上臂大腸經與三焦經附近拍打時會非常疼痛
許多人在上臂大腸經與三焦經附近拍打時會非常疼痛

疏通這個部位的經絡氣血阻塞,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2021年5月時,就有網友就因為「腸沾粘」住院準備開刀,竟然就是拍打這附近,在幾天後就莫名其妙地出院了,連醫生也覺得莫名其妙?

3. 拍打、吹風機溫熱鎖骨附近

鄭老師經常在FB社團教導大家自癒感冒,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建議大家拍打鎖骨附近肺經上的中府穴雲門穴附近,或是用熱吹風機溫熱這個部位。

不少網友在測試之後都回報很有效,很多小朋友甚至感冒就直接給它快速康復痊癒了,若從經絡的角度來看,是一點也不需要懷疑的,因為肺經就是與感冒有關聯!

4. 井穴放血

最後,推薦兩個快速解熱退燒穴:「商陽穴」與「少商穴」,這兩個穴都是所謂的「井穴」,可以快速消除體內的熱,若一個人感冒發燒、喉嚨痛、喉嚨癢、咳嗽時,透過放血此穴道可以快速緩解。

放血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用檢測血糖的「採血針」快速在這個穴道刺一下,手指便可以擠出血,許多人不敢自己作,其實這與驗血糖沒有差別!

5. 拍打、溫熱上背部

上面提到,由於膀胱經與肺經具有臟腑別通關係,所以平衡膀胱經也可以平衡肺經,位於上背部的膀胱經俞穴,就是肺俞、心俞、膏肓…等等,是可以改善肺臟與心臟健康的穴道。除了經常拍打之外,運用「艾灸」或「遠紅外線」溫熱照射這些穴道,也可以達到效果。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經常平衡肺經與大腸經是預防感冒、提升免疫力的養生重點,在疫情期間大家人人自危,與其隨著人們焦慮恐慌,不如就經常拍打、按摩這兩條經絡,人生才更具正面與積極性,不是嗎?


註1: 腎經也是一年四季呈現穩定左右差距,腎經左邊能量永遠高於右邊,只是差異性很小,可以視為是左右能量幾乎同步,或是輕微差異。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