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清朝廖潤鴻所著《考正周身穴法歌》是一部專門闡述人體經絡穴位的針灸學著作,成書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這部書的問世,反映了清代中醫針灸學術傳承與普及的需求,尤其著重於為初學者提供一套便捷、易學的穴位記憶與定位方法。作者廖潤鴻透過其獨特的編排巧思,將複雜的穴位知識化繁為簡,使其更易於掌握。

在序言中,作者廖潤鴻開宗明義地闡述了他撰寫此書的動機與時代背景。他觀察到針灸療法雖然自古有之,且對於藥物難治的痼疾沉疴常能奏奇效,但在當時,由於穴道難以明辨,許多醫者望而卻步,甚至極力詆毀針灸,導致《內經‧素問》中的針灸心法瀕臨失傳,對此他深感惋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針灸大成》,從中領悟到掌握穴法的重要性——「下手用功處,在熟穴法,熟極則巧自生」。然而,廖潤鴻自謙「性健忘」,深怕所學旋得旋失。因此,他決定將《針灸大成》中的考正穴法,以五言歌訣的形式重新編排,以便於自己記誦。

廖潤鴻的治學態度嚴謹,他不僅僅是轉述前人著作,更「遵御纂《醫宗金鑑》參互考究,正其訛舛」。這顯示了他對權威醫典的尊重,以及力求穴位描述精確的態度。他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近取諸身,時當尋按,至忘寢食」,通過親身摸索體驗,來加深對穴位的理解和記憶。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對穴位有了更深的把握,也更加堅信古人「金針度盡」救世的深心,只可惜世人不夠研求。

從序言中,我們也窺見了作者的人生軌跡與心路歷程。廖潤鴻自述留京五載,年已四十,文章方面未能有所建樹,「終不能進蓬瀛一步」。雖然他在天文、算學、地學、卜筮、壬遁、星命等諸多學問上都有所探討,但覺得這些對世間並無實質助益。直到他深入研習針灸,才發現這是一門「可以衛生,並可以濟人」的實用之學,這令他感到「胸有把握」。這種從一位未能功成名就的學者轉向醫學,並從中找到價值認同的經歷,使得他對針灸學的傳承更具熱情。歌訣編寫完成後,他還親自將銅人圖按比例縮繪,以便於對照查閱。這部著作最終由坊友饒君松圃樂意付梓,並附於《針灸大成》之後,使其得以廣為流傳。

《考正周身穴法歌》的核心內容,正如其書名所示,是對周身穴法的考正與闡述。本書將全身的十四經經穴(即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的穴位)以及部分經外奇穴,系統地整理出來。其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五言歌訣的形式來描述每個穴位的名稱、定位及其相關信息。這種形式源於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和醫學歌訣傳統,韻律朗朗上口,極易於記憶和背誦。對於初學者而言,背誦歌訣無疑是掌握大量穴位名稱和位置的有效途徑。

書中的每一個穴位描述,除了歌訣外,都配有詳細的註釋。這些註釋是對歌訣內容的補充和解釋,通常包括:

  1. 穴位名稱: 清晰標明穴位名稱,有時會包含異名。
  2. 精確定位: 使用解剖學標誌(如骨骼、肌肉、筋腱、髮際、體表自然陷凹等)或相對距離(如寸、分),結合特定體位(如屈肘、開口、舉臂等)來描述穴位的具體位置。例如,「尺澤,屈肘橫紋理,筋骨中陷缺」,「合谷在虎口,歧骨間陷中」。
  3. 度量衡: 明確指出穴位與特定地標之間的距離,常使用「寸」和「分」作為單位,並提示後文倣效。例如,「雲門下寸六」,「天府腋下三(寸)」。
  4. 穴位特性或功能: 註釋中常常會補充一些關於穴位特性或治療作用的信息。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太淵是「諸脈所會地,寅時氣血流」,也點明其輸土穴屬性及「肺虛須用補」的應用;少商穴是「肺井木」,可治療「喉閉微出血」。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是「大腸脈之原」,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迎香「鼻孔通臭味」。足陽明胃經的承泣禁針禁灸,治療「目翳綠」,三里穴是「胃脈合土」。
  5. 經絡循行與連接: 部分註釋會提及穴位所在的經絡,以及該穴位與其他經絡或脈絡的聯繫。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通任脈最密」,偏歷穴「絡脈走太陰」,臂臑穴「脈與陽維會,及手足太陽」。巨骨穴「陽蹺脈相會」。迎香穴「手足陽明會」。人迎穴「會足少陽部」。氣街穴「殆衝脈起哉」。這些信息有助於讀者理解穴位在全身經絡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6. 五俞穴與特定穴屬性: 許多穴位(尤其在四肢部)會標明其在五俞穴(井、滎、輸、經、合)中的歸屬以及相應的五行屬性(木、火、土、金、水)。例如,肺經的少商是井木,魚際是滎火,太淵是輸土,經渠是經金,尺澤是合水。大腸經的商陽是井金,二間是滎水,三間是輸木,曲池是合土。胃經的三里是合土。這些歸屬對於理解和應用五俞穴理論進行治療至關重要。
  7. 禁忌: 對於一些有特殊禁忌的穴位,如禁止針刺或艾灸的,註釋中會明確標出,提醒醫者注意安全。例如,經渠「勿灸令神蒙」,承泣「禁灸亦禁針」,迎香穴「禁灸」,五里「禁針地」。犢鼻「出液足便傷」。
  8. 穴位名稱的語源解釋: 有時會簡要解釋穴位名稱的來由,增加趣味性和記憶點。例如,魚際「以形象魚得名」,犢鼻「狀如牛鼻,故名」,伏兔「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曲頷「口含物之車也」。

從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書中穴位的介紹是按照經絡系統進行的,例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每個經絡下再列出該經的穴位歌訣及註釋。除了經絡穴位,書中也包含經外奇穴,雖然提供的片段未具體展示奇穴歌訣,但整體介紹中明確提及了這一點。

提供的按身體部位分類的簡要穴位列表(頭部、胸部、腰部、下肢、上肢)雖然描述極為簡略,但反映了本書涵蓋了全身各個區域的穴位。這些列表中的穴位名稱和定位描述,即使在極簡狀態下,也基本符合書中歌訣註釋的模式,例如:

  • 頭部: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印堂穴在兩眉之間...
  • 胸部:膻中穴在胸部正中,中脘穴在肚臍上四寸...
  • 腰部:命門穴在腰部正中,腰陽關穴在腰部正中旁開一寸...
  • 下肢: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
  • 上肢:曲池穴在肘外側,合谷穴在虎口...

這些簡要描述雖然不夠精確全面,但作為一個總體性的目錄或概覽,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不同區域的主要穴位。

《考正周身穴法歌》作為一本針灸入門讀物,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普及性: 採用易於記憶的歌訣形式,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使得更多沒有深厚醫學基礎的人也能接觸和學習針灸穴位知識。
  2. 系統性: 對全身主要經絡穴位和部分奇穴進行了系統整理,為初學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穴位框架。
  3. 實用性: 註釋中不僅包含定位,還涉及功能、禁忌、五俞穴屬性等實用信息,對於理解穴位應用有指導意義。
  4. 精確性追求: 作者強調「考正」和「正其訛舛」,並參考《醫宗金鑑》等權威著作,顯示了其對穴位定位準確性的重視。
  5. 承前啟後: 本書是基於前人著作(如《針灸大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和簡化,體現了中醫學術薪火相傳的精神,同時也為後世學習者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學習路徑。

然而,作為一本入門性質的歌訣讀本,其側重點在於穴位的記憶與定位。對於針灸的深層次理論,如經絡理論的詳細闡述、穴位的配伍原則、針刺手法、臨床辨證等方面,本書可能不會進行深入探討,這也符合其「便於初學者習誦」的定位。初學者在掌握穴位基礎知識後,仍需結合其他更全面的針灸經典和臨床實踐,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針灸醫生。書末附錄的銅人圖,則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視覺輔助,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穴位的體表位置,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總而言之,廖潤鴻的這部《考正周身穴法歌》,源於作者深切的醫學傳承熱情與個人學習經驗,透過深入淺出的五言歌訣和精練的註釋,有效地將複雜的穴位知識系統化、簡易化,為後世初學針灸者提供了一條清晰、便捷的學習路徑。它不僅是清代針灸普及教育的一個縮影,也是中華醫學歌訣化、簡易化教學傳統的優秀代表,至今仍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與學術價值。本書的流傳與再版,證明了其在針灸學習領域的廣泛認可和重要地位。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1)

足陽明胃經 (2)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1)

足太陽膀胱經 (2)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1)

足少陽膽經 (2)

足厥陰肝經

任脈經穴

督脈經穴

衝脈帶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分寄各穴

經外奇穴 (1)

經外奇穴 (2)

人身尺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