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經外奇穴 (1)

回本書目錄

經外奇穴 (1)

1. 經外奇穴

經外有奇穴,鼻孔內迎香(值大腸經,近胃經、督脈),鼻準穴何在,鼻柱尖上藏(值督脈)。耳尖耳之尖(值三焦經,近膽經。三焦脈出耳上角,膽脈下從耳後人耳中),卷耳取其端。聚泉在舌上,正當舌中央(值脾經,通心經),吐舌直有縫,陷中是其方。金津與玉液,在舌下兩旁,捲舌見紫脈,海泉舌下看(三穴值脾經,通腎經。

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魚腰眉中間(沿皮向兩旁取之,近膽經。故人膽氣壯,則眉上豎也),眉後是太陽(近三焦經、膽經),陷中紫脈上,紐領脈始揚。

大骨空二穴,手大指中節(近肺經),中魁中指背,在第二節側(近心包經),陷中當骨尖,均屈指可得。

五指歧骨間,八邪按次列,大都虎口上,赤白肉際歇(近大腸經),食指中指叉,上都在本節(近心包絡經),均須握拳取,更以中都測,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隙(近心包絡經),下都在何處,四指小指得,本節歧骨後,一名中渚穴(值三焦經),左右手各四,一一俱淮的。

八風在足上,五指歧骨間(大指、次指歧骨間,近肝經,膽經,以近肝經行間穴,而膽經支脈循大指歧骨內出也。次指、中指歧骨間,近胃經內庭穴。中指、四指歧骨間,近胃經,以胃脈之支,別入中指外間也。小指、四指歧骨間,近膽經俠谿穴)。十宣手指頭,去爪一分看(大指頭近肺經穴,次指頭近大腸經穴,又近心胞絡、肺經,以二經之支脈,出次指端也。中指頭近心包絡經穴,四指頭近三焦經穴,小指頭近心經、小腸經穴)。

肘尖肘尖上,屈肘可得之(值三焦經,近小腸經、心經)。肩柱骨何在,肩端骨尖余(近三焦經、小腸經)。

二百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即郄門穴,屬心包絡經),筋內兩筋間,間使後寸定,一穴在筋外,與筋內穴並(共有四穴,左右各二)。

獨陰足二指,指下橫紋里(近胃經)。外踝骨尖,均是立穴地(內踝尖值肝經、脾經、在踝前,腎經在踝後。外踝尖,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夾之)。

鬼眼在手足,當大指內側(手大指值肺經,足大指值脾經),兩指歧縫界,去爪角韭葉。(手足各二穴,以兩手大指用帛縛之,當歧縫處盡穴,治五癇。當發疾時灸之甚效,足穴亦然)。

髖骨在膝上,梁邱兩旁按,即從梁邱穴,兩旁各寸半(每足二穴,左近膽經,右近肝經)。

中泉手背腕,陽谿陽池畔,穴在溪池間,陷中容易看(內近大腸經,外近三焦經)。

四關在何處,合谷(大腸經)太衝(經肝)是。小指二節尖,小骨空在此(近心經、小腸經)。

印堂穴何在,兩眉中陷中(近膀胱經、值督脈)。子宮中極旁,各開三寸逢(前胃經,後肝經,夾之)。

白話文:

經脈之外有一些奇特的穴位:

鼻孔內的迎香穴,位置靠近大腸經、胃經和督脈;鼻尖上的穴位叫做鼻準穴,位於鼻柱的尖端,屬於督脈。耳尖穴在耳朵最尖的地方,屬於三焦經,靠近膽經。三焦經脈出自耳朵上方,膽經脈則從耳朵後方進入耳中,捲起耳朵取其尖端處。聚泉穴在舌頭上,正位於舌頭中央,屬於脾經,通心經。伸出舌頭時,如果看到中間有縫隙,凹陷處就是聚泉穴的位置。金津和玉液穴,在舌頭下方兩側,捲起舌頭可看到紫色的脈絡,而海泉穴在舌頭下方正中間(這三個穴位都屬於脾經,通腎經。脾經連接舌根,分布在舌頭下方;腎經則夾著舌根)。魚腰穴位於眉毛中間,沿著皮膚向兩旁取穴,靠近膽經(所以說膽氣旺盛的人,眉毛會向上豎起)。眉毛後面是太陽穴,靠近三焦經和膽經。凹陷處有紫色脈絡的地方,是紐領脈開始顯現的地方。

大骨空穴有兩個,位於大拇指中間的關節處(靠近肺經)。中魁穴位於中指背部第二節的側面(靠近心包經)。凹陷的地方在骨頭尖端,彎曲手指就能找到。

五個手指的叉骨之間,依次排列著八邪穴。大都穴在虎口上方,紅白色肉交界處(靠近大腸經)。食指和中指的叉骨之間,上都穴在本節(靠近心包絡經)。以上這些穴位都需要握拳取穴,並且用中都穴來測量。中指和無名指的叉骨間隙在本節(靠近心包絡經),下都在哪裡呢?在無名指和小指的叉骨之間,本節的後方,又名中渚穴(屬於三焦經)。左右手各有四個,位置都要找準。

八風穴在腳上,位於五個腳趾的叉骨之間(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靠近肝經和膽經,接近肝經的行間穴,而膽經的分支循著大拇指的叉骨內側出來;第二個腳趾和第三個腳趾之間,靠近胃經的內庭穴;第三個腳趾和第四個腳趾之間,靠近胃經,因為胃經的分支會進入中指外側;第四個腳趾和小趾之間,靠近膽經的俠谿穴)。十宣穴在手指頭上,距離指甲一分的地方(大拇指頭靠近肺經穴位,第二個指頭靠近大腸經穴位,也靠近心包絡經和肺經,因為這兩條經脈的分支會出現在第二個指尖。中指頭靠近心包絡經穴位,第四個指頭靠近三焦經穴位,小指頭靠近心經和小腸經穴位)。

肘尖穴就在肘尖上,彎曲手肘就可以找到(屬於三焦經,靠近小腸經和心經)。肩柱骨在哪裡呢?在肩膀的骨頭尖端(靠近三焦經和小腸經)。

二百穴在手掌後,橫紋向上四寸(也就是郄門穴,屬於心包絡經)。在兩條筋之間,間使穴後一寸的地方。還有一個穴位在筋外,和筋內的穴位並列(總共有四個穴位,左右手各有兩個)。

獨陰穴在腳第二個腳趾下方,腳趾下方的橫紋裡面(靠近胃經)。外踝骨的尖端,都是可以取穴的地方(內踝尖屬於肝經和脾經,在腳踝前方;腎經在腳踝後方。外踝尖,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夾著)。

鬼眼穴在手和腳的大拇指內側(手大拇指屬於肺經,腳大拇指屬於脾經),在兩個指頭叉開的邊界,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手腳各有兩個穴位,可以用布條綁住兩手的大拇指,在叉開的地方就是穴位,治療癲癇效果很好。癲癇發作時針灸效果很好,腳上的穴位也是如此)。

髖骨在膝蓋上方,在梁丘穴兩旁按壓,從梁丘穴向兩旁各一寸半(每隻腳有兩個穴位,左腳靠近膽經,右腳靠近肝經)。

中泉穴在手背腕部,陽谿穴和陽池穴旁邊,在陽谿和陽池之間,凹陷處容易找到(內側靠近大腸經,外側靠近三焦經)。

四關穴在哪裡呢?就是合谷穴(屬於大腸經)和太衝穴(屬於肝經)。小指第二節的尖端,小骨空就在這裡(靠近心經和小腸經)。

印堂穴在哪裡?在兩眉之間凹陷處(靠近膀胱經,屬於督脈)。子宮穴在中極穴旁邊,向兩側各開三寸(前方是胃經,後方是肝經,夾在中間)。